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庞然 《商业研究》2002,(10):41-42
20世纪 90年代末 ,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 ,进一步推动了银行业的发展。银行业走向了新的领域———网络 ,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银行在互联网上的新业务———网络银行业务。由于网络银行借助高科技的信息技术 ,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是现代银行发展的必然方向。发展我国网络银行 ,必须充分加强软硬件系统建设和内部经营管理 ,提供特色的金融服务 ,创建金融品牌  相似文献   

2.
随着因特网(INTERNET)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与金融全球化的紧密结合,电子银行也蓬勃发展起来,日渐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在WTO体制下金融业的全面开放,电子银行日益成为我国银行业同业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陈勇  姚辉 《市场周刊》2004,(8):56-57
金融创新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对银行的经营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通过对比考察中外银行。业金融创新各自的特点和进展状况,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并着重指出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探讨了推动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财贸研究》2020,(6):48-58
利用银监会网站所提供的城市层面银行机构数据,探讨了银行业结构性改革中的银行管制放松对制造业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业放松管制会提高企业的出口概率及出口额,且这种作用在金融脆弱度越高的行业越明显;进一步拓展研究表明,银行业放松管制对高生产率企业、小规模企业、东西部地区企业的出口促进作用更强。银行业放松管制提高了银行的金融配置效率,推动了地方金融发展,有助于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出口发展。  相似文献   

5.
银行业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资金的供应者和调配者的角色,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银行业是一个受政策影响比较大的行业,由前期国有独资大行的高度垄断到现在的五大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信用社等并存的格局,长期享受政策红利,获取较高的利润,这也一直为社会各界所诟病。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本文正是从新时代下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银行业应该开展金融创新来应对挑战巩固自身的行业地位。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更加普及,电子货币也随人们越来越频繁的交易不断发展壮大,进而逐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大缩短了交易成本。同时,电子货币的发展也为银行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挑战,使银行的相同业务客户占有率大幅下降,对银行本身的经营方式带来冲击,银行的传统结算职能也面临威胁。应对当前新形势,银行业应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国家要严格电子货币准入制度,设立专门电子监管机构,并完善电子货币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过程中,金融科技能够助力商业银行提高服务效率,创新业务模式以及降低经营成本。但是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了冲击,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加剧银行业竞争,抬高银行的付息成本,同时降低其盈利能力,从而增加银行风险。文章分析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泓 《商》2014,(37):203-203
随着绿色金融的方兴未艾,我国商业银行在此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银行信贷为企业生存发展输血供养。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能力、有义务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支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既是银行业实践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更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政府和银行监督管理部门也多次就此出台政策意见,从而不断推动节能减排,为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各个地方也相继发布了绿色信贷补贴政策,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现阶段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已经针对绿色金融实施开展了较多摸索,并大力构建了绿色信贷的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潘福星 《商业研究》2003,(9):129-130
1999年5月和7月,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相继通过了一项名为《金融现代化法案》的提议,提议终止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分业经营。这项重大改革不仅会对美国金融制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将使整个国际银行业发生重大转折,全能银行将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际银行业出现的这一重大变化,对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发展我国全能银行的战略与措施、加快实施的步伐,已成为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投资与应用水平已经逐渐影响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基础能力,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发展银行业为我国的银行业带来新的生机,解决和缓和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矛盾和危机,提高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银行日常的业务运营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投资系统的使用。我们必须逐渐提高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进而促进银行业务高效、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国际银行业的并购重组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银行业出现了全球性的大规模并购活动。国际银行业并购有着深刻的动因:宏观来看,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多数国家对银行发展的限制都在逐步减少,实施了有利于银行并购的宏观政策,这为银行并购提供了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日渐重要,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业的组成部分,在整个金融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成为银行业税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税收负担问题是税收政策和制度的核心问题,因此,对银行业税收负担问题进行研究意义重大。通过比较四大传统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对我国银行业当前的税负状况进行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银行业呈现出数据集中化、管理扁平化和经营集约化的趋势,而影像技术的应用为数据集中提供了重要手段.国内银行业在影像技术使用和业务流程再造领域的实践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集中模式下业务处理流程设计的新变化,研究新模式下银行管理人员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商》2015,(20)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力量源泉,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进行分析,对于促进我国金融创新以及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银行体制改革成功是其根本动因、银行业内部激烈竞争推动了金融创新、金融制度改革为金融创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白山  黄飞鸣 《商业时代》2005,(35):64-64
在信息时代,银行业的同质化问题更为突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使各银行间结成全球金融生态价值链,构建合作竞争型准企业共生组织,克服银行功能同质化倾向,塑造银行业的合作竞争优势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6.
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民间资本大量进入银行业。2014年3月,我国的民营银行试点终于破冰,共有五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其中就包括两家国内新兴的纯网络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与浙江网商银行。由于纯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运营模式的不同,其发展面临着更具复杂性与特殊性的风险。如何将这些风险化解,给我国的银行业监管部门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对纯网络银行风险及相应监管模式的分析,对纯网络银行实施全方位、综合性的监管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有关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还存在立法不足、银行业机构缺乏相应的自律机制、监管部门的监管目标和措施缺位以及银行消费者自身的金融法律知识、风险防范和维权意识薄弱等问题。有关部门开展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途径在于完善监管机制,加强行业协会自律体制职能的发挥,构建信息披露制度,积极设计教育保障体制,以有效保护银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网络银行、电子银行的发展势头迅猛,互联网金融成为行业最热门话题,P2P、第三方支付、保险、基金理财、电商融资等不同领域的投资和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它的出现给了传统银行发展极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能否颠覆银行业?从银行业研究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依然十分有限,下文将为你分析一下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我国银行业向集约化、自动化、流程化、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对信息科技的认识逐步加深,投入不断加大,信息科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地改变着银行业的格局。更深刻地影响着银行的销售和服务,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科技直接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关乎银行声誉、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也越发引起执业部门和监管部门的重视.风险应急处置工作也逐步建立常态化、系统化机制。  相似文献   

20.
对促进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政策从宏观和微观上影响银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银行税制存在税负偏重、结构简单等突出问题。应降低银行业营业税税率、统一内外资银行税收负担、完善新型金融产品税收制度并增强税收的导向性,以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