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SSCI     
《上海经济》2012,(7):70-72
美联储延续扭转操作未推QE3 由于世界经济面临强劲逆风,美国经济复苏也受到很大影响,加上欧元区债务危机再度告急,新兴经济体发展速度放缓,美联储的议息会议备受关注,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将推出第三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即QE3来救市。最终,美联储的声明没有提及QE3,但是宣布把原定于6月底到期的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延期至今年年底,以期通过压低长期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美国     
《上海经济》2011,(7):72-74
美联储维持现行利率QE3不在计划之内 6月23同,继为期两天的美联储利率会议之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维持0-0.25%的现行联邦基金利率不变,并在6月底按期完成二轮宽松政策。  相似文献   

3.
孙晓兵 《新财经》2013,(12):32-33
美国的超宽松政策还会玩多久?这或许是一个着眼大局投资者眼下最应该关注的事。从最新动向看,随着美国经济数据的好转,美国QE似乎到了该退出的时候。2013年10月,美联储货币会议纪要提升了缩减QE的预期。儿月20日公布的美联储10月29~30日会议纪要暗示,会议纪要主要围绕两点讨论了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前景。一是关于QE缩减的时机、规则和构成的讨论,这表明在近期宏观数据转好的背景下,美联储已将QE缩减计划提上日程;二是关于如何加强前瞻指引的讨论,这凸显了未来美联储政策将更注重沟通策略,以期通过与市场的清晰沟通,让市场相信单纯的QE缩减并不意味着会很快加息。  相似文献   

4.
美国     
《上海经济》2012,(7):70
美联储延续扭转操作未推QE3由于世界经济面临强劲逆风,美国经济复苏也受到很大影响,加上欧元区债务危机再度告急,新兴经济体发展速度放缓,美联储的议息会议备受关注,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将推出第三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即QE3来救市。最终,美联储的声明没有提及QE3,但是宣布把原定于6月底到期的卖出短期国债、买  相似文献   

5.
美联储将于何时退出量化宽松政策(QE)?在过去一个月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给出多种说法,仿佛在跟全球投资者“捉迷藏”。6月19日,伯南克告诉市场,虽然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将维持一段时间,但可能今年稍晚开始放缓QE,明年年中可能结束QE。这是美联储第一次透露出清晰的时间表,全球市场随之巨幅震荡。7月11日,伯南克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发表讲话中转了口风,以“可预见的未来都需要高度宽松的政策”的表述安抚市场。  相似文献   

6.
美国SSCI     
《上海经济》2012,(10):70-72
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美联储9月13日以11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当天金融市场受到很大提振,美股暴涨。美联储决策机构的声明强调,由于当前美国经济仍然低迷,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因而要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声明说,美联储决定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担保债券,借以增加宽松程度,没有说明总规模和期限。美联储还将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美联储将把联储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继续设在零到0.25%之间不变,  相似文献   

7.
利率调整是发达市场经济体货币政策中最经常使用、也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之一。2001年1月以来,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最低降到1%。创下45年来的最低点。2004年上半年,主要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稳定复苏阶段。为了抑制未来通货膨胀上升趋势,保证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04年6月30日开始美联储连续3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标志美国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相似文献   

8.
警惕隐性QE3     
安狄 《首都经济》2011,(8):22-23
在低通胀、高失业率、高赤字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推出了饱受国际社会批评的第二轮量化宽松(QE2)。虽然在争议声中QE2终于落下了帷幕,美联储会不会将“无耻”进行到底,继续上演第三轮量化宽松(QE3)政策?或者美联储会反思QE2的效果,逐步转向适度紧缩呢?QE2之后美联储的动向,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美国     
《上海经济》2012,(10):70
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美联储9月13日以11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当天金融市场受到很大提振,美股暴涨。美联储决策机构的声明强调,由于当前美国经济仍然低迷,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因而要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声明说,美联储决定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担保债券,借以增加宽松程度,没有说明总规模和期限。美联储还将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美联储将把联储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继续设在零到0.25%之间不变,并同时预期该超低利率的水  相似文献   

10.
正应对美联储退市,个人和企业可以降低杠杆、理顺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分散投资风险。美联储终于迈出了结束量化宽松(QE)政策的第一步,决定从2014年1月开始,将月度资产购买规模从850亿美元缩减至750亿美元。这是很小的一步,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自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已推出了三轮QE,在金融机构惜贷的情况下维系了美国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增长,对美国经济和就业形成了有力的支撑。现在缩减QE规模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复苏的迹象已经相当显著。  相似文献   

11.
章于芳 《上海国资》2012,(10):44-45
9月13日,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例会后,美联储宣布将进行新一轮资产购买计划,QE3终于落地。鉴于美国经济前景的复杂性以及量化宽松政策成本与收益的不确定性,推出QE3显然迫不得已。  相似文献   

12.
高乙榕 《魅力中国》2014,(3):45-45,42
今年9月14日,美联储推出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主要措施是每月购买上限额度为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同时美联储还决定把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0~0.25%的超低区间至2015年年中,并延长“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至今年年底。美联储实施QE3也将不可避免地经由外贸进出口、汇率、资本流动、大宗产品价格等渠道影响到国内的经济运行。本来分析了QE3对于中国影响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为了维持稳定的经济环境和增强货币政策的效用,引入利率等价格型工具并逐步减少对数量型工具的使用,是必然的政策趋势和经济规律。本文首先从美联储成功运用利率等价格工具的角度,说明了价格型工具效用的优越性,又从中国的现实情况角度出发,说明了传统数量型工具的局限性和引入价格型工具的必要性;其次还分析了引入价格型工具所面临的一些障碍;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欣 《北方经济》2011,(13):89-90
一、引言利率政策是央行通过调控利率,利用利率杠杆影响经济运行的手段,是一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联储利用利率调控经济的历史悠久,而我国利用利率政策调控经济的实践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利率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机制还  相似文献   

15.
微博热议     
《新财经》2012,(10):17-17
如何看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 8月23日,罗姆尼扬言当选总统将炒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使得他倒向奥巴马,于9月13日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QE3压低按揭利率,减轻百姓月供,同时拉抬股市,使百姓更富裕,从而拉动消费。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格局在持续动荡中加速变化,随着2014年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政策(QE)退出程序,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作为全球影响最为广泛的货币政策正在发生转向,从而使全球步入“后QE时代”,而这也标志着全球将不可避免地迎来一个新的金融大调整时期。  相似文献   

17.
媒体速览     
正美联储将重归"高利率"美联储4月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已开始讨论如何提高短期利率。美联储自2008年开始将利率保持在0%,通过低利率以达到刺激经济、对抗经济衰退的目的。当时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国债、鼓励消费,以及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美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平稳复苏。  相似文献   

18.
美联储在2014年10月29日停止实行资产购买计划后,表明2008年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以下简称QE)正式退出。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必然会受到美国实施和退出QE的影响,而且,美国和中国分别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金融市场必然会发生剧烈动荡,这除了将对美国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作用以外,还会让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受到美联储退出QE的外溢性风险。文章在介绍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QE政策退出对我国居民资产组合的动态预测,阐述QE政策退出对各项资产组合的实际影响并提出相关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9.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6目公布的上次利率会议记录显示,美联储担心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较长时间的衰退,而未来一段时间内美联储将维持低利率政策。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日本央行3月12日公布的一份会议纪要显示,日本央行内部基本赞成通过宽松货币政策的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市场预期,日本将在2%的通胀目标下,实施新一轮大规模量化宽松(QE),受此影响,国际市场预期,美联储短期内终结第四轮QE的可能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