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利益关系研究入手分析了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出现的债务重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解除企业社会负担等问题,对于其中出现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利益关系研究入手分析了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出现的债务重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解除企业社会负担等问题,对于其中出现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无形资产重组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中国国有企业正在设法重组自身的有形资产.然而,在中国企业重组浪潮到来之前,国有企业要想在国内外重组活动以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更需要重组自身的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4.
政企关系,坝名崽义就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包括政府与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关系.然而,在中国的话语背景中,政企关系一般专指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本文直接沿用这一传统.在党的十四大之前,我国将全民所有制企业称为"国营企业",十四大报告首次将其改为"国有企业",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并不刻意区分这两个术语.  相似文献   

5.
中外国有企业政企关系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其特殊功能,即使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在中国,不论是在竞争性部门还是在非竞争性部门,国有企业都广泛存在,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出资人)与国有企业(用资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未能很好地界定与处理,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借鉴外国处理政企关系的经验,寻找我国处理政企业关系的途径,从而确定中国的国有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6.
政企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包括政府与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关系。然而.在中国的话语背景中.政企关系一般专指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本文直接沿用这一传统。在党的十四大之前.我国将全民所有制企业称为“国营企业”,十四大报告首次将其改为“国有企业”.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并不刻意区分这两个术语。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推进企业重组的政策重心地方政府推进企业重组的重心,目前应主要放在国有企业(资产)内部,将现有的国有企业(资产)经过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后,通过行政的方法进行重组,组建具有国  相似文献   

8.
本质上.钢铁产业重组属于企业行为。但由于中国大多数钢铁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国资委是各大钢铁企业的最大股东.这就使得重组带有强烈的政府色彩。由于钢铁企业都是地方纳税大户,面对宝钢集团。武钢集团等中央企业的强势跨区域重组.在“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下、在GDP考核机制下.中国出现了以省级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性钢铁产业重组。  相似文献   

9.
桑百川 《开放导报》2001,(12):20-22
随着全球跨国购并浪潮涌动,外资购并我国国有企业也已展开。外资购并国企对中方利益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与购并的条件和购并机制密切相关。外资购并我国国有企业是在特殊的法律、政策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状况下,即政府机构对企业活动的不合理干预与放任自流并存、国有企业治理机制分化成了政府主导型和企业自主型两类,国有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行为方式存在严重扭曲的背景下展开的。购并中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失衡,等待外商购并的国有企业数量远远大于外商的需求,形成了特殊的外商购并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理论界对谁是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中的雇主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在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中,政府具有隐性雇主角色。政府的隐性雇主角色源于国有企业特殊的产权结构。作为一个隐性雇主,政府融雇主身份与非雇主身份为一体,这会导致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二者的冲突对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合理地规制政府的隐性雇主角色是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企业债务与国民收入结构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债务重组的可能性债务重组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债务重组与金融体制改革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益问题和经营机制转变问题已成为下一步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截至2010年,中国海外并购已占对外投资总额的41.2%,但失败率却高达49%。其中,经验与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以中国企业527个海外收购案例为样本,探讨了发展中国家背景下,相关经验如何影响跨国并购成败以及非相关经验、国有股权和政府层级对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背景下,相关经验与跨国并购成功率呈"正U型"关系;在非相关经验较少的企业组,相关经验对并购成功率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组并购成功与否更依赖经验;在政府层级方面,中央企业比地方国有企业受相关经验的负面影响更明显。实证结果表明,在发展中国家,积累相关经验对并购成败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其作用大小受到非相关经验、国有股权以及政府层级的限制;同时,国有股权和国有企业的层级高低也会对并购绩效产生不同影响。因此,我们应重视区分不同经验以及政府影响企业国际化绩效的不同机制,这对中国企业成功实施跨国并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产权重组不仅可以使政府管理层减轻由国企亏损转嫁给政府财政的负担,也可以使企业摆脱由巨额亏损和累积债务造成的经营危机,因此产权重组势在必行。但在产权重组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四个万面的问题。 一、在资产评估过程中,无形资产的价值不容忽视。国有企业产权重组,  相似文献   

14.
我国理论界尚缺乏对公营部门的劳动关系进行专门研究。从国外的现状看,一般把公务员和国有企业员工的劳动关系归为公营部门劳动关系的调整范围。就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性质进行分析。由于政府在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中具有“隐性雇主”的角色,同时,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机构,因此。我们可以将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重新定位为公营部门劳动关系。在理论上将国有企业劳动关系重新定位有利于强化政府的雇主意识。有利于建立双轨制的企业劳动关系治理机制。针对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在理论上的重新定位,一个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是在适当时机进行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单独立法。  相似文献   

15.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理论中一个恒久不变的主体,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经济学讨论的焦点.从古典经济学的政府 "守夜人"的角色;马克思主义的 "无所不包" 的政府将市场经济的领地完全消灭;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主张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权"均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企业是市场的基本细胞,数以万计的企业共同组成了市场,市场也给予企业生存的空间.最初的企业均是私人企业,企业的存在为企业主谋取利益,企业单一的属性让政府与市场的界限相对清晰,但是在国有企业出现之后,尤其是提供了大量公共服务的国有企业的广泛出现,打破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相对清晰.国有企业作为政府手脚的延伸,由政府出资进入那些私人资本不愿意或不能进入的领域,弥补了产业链条的完整.国有企业的边界需要明确界定,边界过小,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不足,边界外扩,则难免出现与民争利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要取得新的突破,至关重要的是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和调整,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一方面改善国有资产的配置结构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资产配置分散化以及国有资产在行业、企业之间的分布结构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应有功能错位状况。实现国有资产从小型企业到大型企业、从劣势企业到优势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  相似文献   

17.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是国资委的一项重要职责.国资委成立以来,在推进企业并购重组方面积极开展工作,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研究确定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指导性意见;结合中国政府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制定了东北地区中央企业的调整改造意见;加大了中央企业改组重组的力度,对一些企业进行了资源整合和优化重组.今后,国资委将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五个方面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组重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进入世界500强(以销售收入测算)的企业从无到有,逐渐增多,去年已经有9个(全部是大型国有企业)入围,未来几年内,国家还将重点扶持宝钢集团、华北药业等6家大型企业进入500强行列.这里暂不深究国家力量推动企业规模扩张本身的利与弊,本文想探讨的是:在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政府约束的企业规模与备受管理学界推崇的“企业竞争力“概念是否等同?体制约束是否能够完全解释国有企业竞争力孱弱的原因?如果确实存在非体制因素,应如何绕开体制障碍,节约等待时间,另辟蹊径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企业兼并作为产权重组的形式,对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具有特殊的意义。针对兼并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必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以及改革的深入而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国企竞争力孱弱症结何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进入世界500强(以销售收入测算)的企业从无到有,逐渐增多,去年已经有9个(全部是大型国有企业)入围,未来几年内,国家还将重点扶持宝钢集团、华北药业等6家大型企业进入500强行列.这里暂不深究国家力量推动企业规模扩张本身的利与弊,本文想探讨的是:在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政府约束的企业规模与备受管理学界推崇的"企业竞争力"概念是否等同?体制约束是否能够完全解释国有企业竞争力孱弱的原因?如果确实存在非体制因素,应如何绕开体制障碍,节约等待时间,另辟蹊径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