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航天测控是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美国、俄罗斯都是在全球布网,对航天器进行全时段测控,航天测控的精确性很高。面对重重困难,我国年轻的航天测控团队艰苦创业,经过几代航天测控人的不懈努力,到上世纪末期,我国已具备对运行在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等多类航天器的测控能力,为中国航天测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他们是中国航天队伍中一支神秘的能征善战的铁甲雄师。他们白手起家,成功完成我国所有返回式航天器的搜寻、现场处置任务,不仅创下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数个第一,还荣获“中国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随着“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的成功回收和杨利伟的安全着陆,他们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航天测控是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美国、俄罗斯都是在全球布网,对航天器进行全时段测控,航天测控的精确性很高。面对重重困难,我国年轻的航天测控团队艰苦创业,经过几代航天测控人的不懈努力,到上世纪末期,我国已具备对运行在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等多类航天器的测控能力,为中国航天测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自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航天技术在世界范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截至2001年6月底,世界各国和组织共发射航天器5400多个,其中90%是各类人造卫星,各类人造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造卫星是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最主要的工具,航天技术主要通过卫星应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和国防实力,因此,世界各国竞相研制和应用各类人造卫星。  相似文献   

5.
曲广吉教授是我国航天动力学学科领域的著名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航天器动力学工程》为其代表性大型科学专著。他在航天动力学和控制领域有很深造诣,在40多年的航天科研活动中,为我国复杂航天器动力学的研究发展和工程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复杂航天器动力学工程应用研究的开拓者。1980~2008年的近30年间,根据国际发展和国内需求,他及时提出并独立从事和主持了(现为指导)我国各类复杂航天器多种动力学问题的开创性攻关研充,包括复杂航天器柔性动力学、多体动力学、液体晃动动力学、星体颤振动力学、空间交会动力学、空间对接动力学、  相似文献   

6.
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0年4月24日到今年8月28日,业已进行38次航天发射,把36颗国产卫星和7颗国外卫星送入不同轨道。国产卫星中,有科学技术实验卫星9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6颗,通信广播卫星7颗,气象卫星2颗,用于测量大气密度的气球卫星2颗。这些卫星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下面仅举例说明一下卫星遥感技术在环渤海地区的应用效果。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把遥感器装在人造卫星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从而感知其性质和状态,判…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自1973年起开始进行微波遥感研究,是我国微波遥感技术研究的开创单位之一。实验室在第一颗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等我国航天事业具有历程碑意义的重大计划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微波遥感及航天应用工程专家姜景山院士是该实验室创始人及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8.
航天育种前景发展广阔 航天育种亦称太空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等返回式航天器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植物育种新技术.航天育种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有效创造罕见突变基因资源和培育植物新品种方面,航天育种方法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突显出良好的产业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并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试验.2006年7月22日,我国首颗育种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成功,我国航天育种也因此而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我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伴随改革开放步伐,走过30年光辉历程,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从航天器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测控等6大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远洋测控之路。  相似文献   

10.
人物介绍     
高庆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是计算机领域最早两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也是当时技术科学部最年青的院士。第五属和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计算控制中心早期设计负责人之一。1957年~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智能、语言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所长(从199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中、美、俄)。航天育种是利用卫星、飞船等返回式航天器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太空诱变因子作用下,使其发生遗传性状变异,利用有益变异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高技术与农业遗传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农作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和重要方向,航天育种可以加快农作物新种质的塑造和优良  相似文献   

12.
《科学决策》2008,(6):56-62
在五十年代中期,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并以国防科研、工业机构为主,重点发展弹道式地地导弹,以建立我国独立的战略核反击力量,也为发展运载火箭技术打下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以中国科学院为主,首先以研制探空火箭开路,开展高空探测活动,同时开展人造地球卫星有关单项技术的研究和测量、试验设备的研制,为发展我国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作了准备。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研制工作的全面开展,这两条战线的工作开始结合起来,整个航天工程体系集中到国防科研、工业部门,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指挥下,航天技术便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越南计划在今后5~10年的时间内制造自己的小型人造卫星。1999年以来 ,越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与英国萨里航天研究中心联合进行了研制重量在100~200千克之间的小型卫星的可行性研究。越南的这项可行性研究项目耗资2000万美元 ,目的是要建造能够探测越南自然资源、环境和预测自然灾害的小型人造卫星。萨里航天研究中心主任马丁·斯威廷近日在河内表示 ,他的航天研究中心将继续与越南自然科学技术中心合作 ,设计和制造小型人造卫星和培养科学家越南计划研制小型卫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产业》2005,(1):62-62
2004年,我国航天人以8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10颗不同类型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的成绩,创下了“四个之最”,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一、中国卫星工程发展历程世界各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占航天器发射总数90%以上,它是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最主要的工具。研制人造地球卫星是世界各国航天活动的主要内容,卫星工程是空间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卫星工程从研制探空火箭起步,然后集中力量发展人造卫星,重点研制各类应用卫星,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1970年),卫星工程的技  相似文献   

16.
人·事     
我国成功发射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 4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发射是今年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的第一次发射,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首次航天发射。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中国“航天第一炉”的HT-L粉煤加压气化炉示范装置在永煤集团濮阳龙宇实现一次投料开车成功,这是我国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永煤集团濮阳龙宇航天炉是国家“十一五”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项目,对于实现粉煤加压气化装置国产化,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具有至关重要的革命性作用。它的一次投料开车成功,标志着我国煤化工产业技术进入了新的领域,跨人了世界先进行列。作为中国“航天第一炉”的试验基地,永煤濮阳龙宇航天炉从开工建设到一次投料开车成功,仅用了一年零六个月时间,创造了中国煤化工建设史上最快的纪录。  相似文献   

18.
2006年6月1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乘直升机参观了位于阿克莫拉州阿科利区林地中的地面航天器管理综合体,观看了其通讯监控系统和监督测量系统的天线、技术大楼等。专门赶来的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的领导阿纳托利·彼尔米诺夫说,并不是所有的俄罗斯航天综合体内都能拥有这样的设备。他认为,哈萨克斯坦要等发射了第一颗  相似文献   

19.
近日,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顺利"奔月",让世界为之惊呼:中国科技发展竟如此迅速!然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第一颗人造卫星可望在1999年升空本刊讯新加坡电信局已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使用六个人造卫星位置,以传输频率。该局打算利用人造卫星向亚洲广大地区传播电视节目、电话、传真及其他通讯。新加坡国内的通讯虽不需要人造卫星,但目前新加坡已成为国际通讯枢纽,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