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香港投资的台商,以前主要通过香港进入国内市场,而现在台商的投资方向已转向长期化及大型化。去年全年台商在港投资金额已超过60亿港元,目前台商在港设立的地区总部已近30家,设立的地区办事处也有10多家,台湾的出入口贸易、部分航运集团及四大商业银行,均已陆续在香港建立了基地,台湾在港众多的投资项目中,服务业最多,达投资总量一半,贸易业务占二成多,其余为金融保险业务。到目前为止,香港已是台湾除大陆市场外另一个向外发展的重要市场,香港虽然面临九七回归的重要时刻,但这对香港和台湾的经贸来往并没有影响,而近期两地之间  相似文献   

2.
外企涌入菲律宾设立地区总部本刊讯过去外国企业多在香港或新加坡设立东南亚地区总部,但最近在菲律宾设立地区总部的企业增加,1995年有43家外商投资当地,累计总数已超过250家。菲律宾投资委员会(BOI)认为,由于受香港回归及办事机构营运成本上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香港中资是指中国内地资本在香港的投入。由内地国家资本全部或大部分控制的在港企业,包括中资独资的和中资控股的,统称为香港中资机构。有些合资企业不为中资控制,称之为具有中资背景的机构。中国内地的国家资本在香港经营的时间较长,早在1949年以前,四大老中资企业集团(中银、华润、招商、中旅)就已在港设立机构,开展业务。1979年以来,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内地在港设立了大批新公司,大量内地资本陆续流到香港。据不完全统计,香港的中资机构到1993年6月底大约有1700家,累计投资已达到1600多亿港元,形成国家资产约  相似文献   

4.
李亦 《沪港经济》2012,(10):36-37
尽管亚洲各城市在争夺“总部经济”方面竞争激烈,但时至今日,香港仍是亚太地区总部的首选之地,尤其是有意愿设立亚太总部的内地企业。为何香港对内地企业设亚洲总部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沪港经济》2005,(3):6-6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日前表示,内地不少企业需筹集大量资金以扩充业务及开拓海外市场,香港仍将是内地企业首选的融资平台,业界应继续努力,抓紧机遇,积极推动香港市场发展。他同时指出,内地经济高速增长,不少企业需要筹集大量资金以扩充业务及开拓海外市场。他相信,香港仍会是内地企业首选的融资平台,  相似文献   

6.
<正> 一、香港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投资中心 自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香港的资本就大量进入内地,近十年来,一直占据中国内地的“第一大外资”的宝座。“九七”之后,香港的这一地位不仅不会削弱,而且更因香港的回归会得以强化。这不仅表现为香港资本更大规模地进入内地,与内地企业更多地进入香港上市融资,而是主要体现在香港作为外国资本与海外公司与中国内地进行商务活动的基地的地位上。 我们仅从近年来海外公司进入香港建立地区总部与地区分支机构的变动,来分析这一趋向。众所周知,香港真正发挥具实质意义的海外地区总部中心的作用始于80年代。表1,显示了日益临近“九七”,海外公司日益加速进入香港的走势。  相似文献   

7.
1997年是香港广告创意行业的分水岭。那一年,不少专业人士选择离港到海外,而坚守下来为数不多的广告创意产业人逐渐在更为宽广的内地市场寻找到更大的舞台。  相似文献   

8.
《辽宁经济》2010,(8):4-5
问:企业来港开展或扩充业务的最新情况如何?那些企业在香港寻求什么机会? 贾沛年:2009年,香港投资推广署共协助了265家海外、中国内地及我国台湾企业来港开展或者扩充。今年适逢香港投资推广署成立十周年的志庆。  相似文献   

9.
跨越九七的优势香港区区弹丸之地,现在容纳了全世界最大的100家银行中的85家分行,有700多家跨国公司在此设立地区经营总部,有10万多家贸易公司设有采购中心。1996年美国“传统基金会”根据10项指标分析统计,香港的经济自由度位居世界第一。香港现在已是中国内地、东盟甚至整个亚太经合组织地区最大投资来源地。在亚洲经济发展问题上,许多观察家认为,由於中国及亚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在下世纪初,东亚将会出现一个新的世界级金融服务中心,香港周边国家和地区,现在都为争当这个中心而使出浑身解数,而港府财  相似文献   

10.
港商大力拓展内地空运市场本刊讯今年以来,香港多家空运公司积极在中国内地建立业务据点,争取货运执照。业界预料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增强。由于近年来外商在中国内地设厂愈来愈多,对空运的需求亦随之大幅增加,尤其是工业及轻工业项目,由原料到制成品都需要经过进出口...  相似文献   

11.
香港是世界经济中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既是国际金融中心,又是中国的本土市场。创业板股票市场即将在香港设立,这将有助于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稳定香港业已建立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将为内地高科技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2.
开发区动态     
香港科技园在中关村设联络处近日,香港科技园公司中关村联络处在清华科技园正式启动。这是香港科技园公司在内地设立的首个联络处,京港两地的创新资源将以此为纽带进一步共享。此前,中关村企业创毅视讯科技与香港科技园合作在香港建立TD-LTE示范网,获得了国家工信部的支持,同时也帮助香港科技园荣获了香港颁发的工业科技大奖。今后,香港科技园将继续积极引进内地具备向国际市场发展能力的公司进入香港,通过产业互补实现共同发展。香港科技园中关村联络处成立后,香港科技园方面已有数位工作人员从香港派驻在清华  相似文献   

13.
港澳·综合     
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直接投资地   香港去年所吸收的海外直接投资金额高达 640亿美元,高于祖国大陆,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直接投资地。 内地入世后可刺激香港成衣出口   祖国大陆入世后将大幅放宽纺织品及成衣出口数量限制,使在内地设有生产线的香港成衣制造商受惠。国内的零售、批发、进出口咨询将进一步开放,令香港成衣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开拓内销市场。 台湾首座工业港麦寮港正式运营   台湾麦寮工业专用港从 3月 1日起成为台湾首座正式运营的工业港。麦寮港是由麦寮港公司投资、兴建及经营,投资额 81亿元,试运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贸》2005,(7):i0023-i0023
近年来,大连对外经贸事业迅速发展,经贸合作涉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大连外贸出口突破100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全市累计外商投资企业逾万家,实际到位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每年有数万人次到国外工作;外国及港澳台地区常驻大连机构有1,887家,设在大连从事国际货代的企业有300多家,大连已成为中国外商云聚的重点城市。大连以港立市、以港兴市,是一座年轻、充满活力而义快速发展的城市。大连现已具备的优势将成为促进与国内及世界各国国际货代、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经贸合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杨益 《中国经贸》2012,(19):25-27
转眼问香港回归已15周年。虽然内地企业进入香港远早于此,但真正取得突飞猛进发展,收效最显著的却是在这15年。1997年,内地在香港投资的企业中,总资产过千亿港元的只有中银香港一家。15年后的今天,已经有16家中资企业总资产规模迈过千亿大关。也就是在这短短的15年问,内地已由受资者变成了投资者,资本流动由回归前的香港向内地单向流动为主,转向回归后的双向流动。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1998年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存量为2137亿港元,不到香港企业在内地投资存量的40%;2010年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存量达31273亿港元,为1998年的14.6倍,还略高于香港企业在内地投资存量。内地企业“走出去”,离不开香港的平台作用;香港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内地企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香港商情     
林影 《沪港经济》2008,(7):72-73
俄罗斯企业看好香港股市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各地有紧密的联系,能为国际企业提供优良的集资和环球投资平台,其独特的角色对海外投资者极具吸引力。俄罗斯钼矿公司SMR,计划于第4季度来港上市,集资2亿美元,已聘请中银国际和大摩担任联席承销商,SMR将是第一家在港上市的俄罗斯企业。  相似文献   

17.
香港钢筋行情回落本刊讯香港钢铁供应商表示,近来,由于中国内地对建筑钢材需求不振,香港建筑钢筋直接出口内地,以及海外钢筋经港转口内地均明显缩减,而在海外钢筋输港仍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货主急谋出售存货,使目前建筑钢筋码头交货售价跌至每吨2400港元,较一个...  相似文献   

18.
外商投资香港将掀新高潮今年以来,外商投资香港持续热络,上半年新开张的外资驻港公司达324家,较去年同期增长12%,目前外国在港公司已增至4500多家。与此同时,外国资金也源源不断流人香港。经济学家预计,“九七”前后外商在香港的投资活动有望重现1993...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威海市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引进来”的同时,大胆探索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办厂,参与国际竞争。目前,全市创办海外企业 31家,投资总额 2686.7万美元。全市海外企业单个投资规模已由 1997年前的平均 20.6万美元,增加到目前的 200多万美元;投资领域由过去的驻外机构、贸易性企业向技术开发、生产加工等领域扩展;投资国别由原来只局限于周边的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扩展到了美国、俄罗斯、日本、柬埔寨、博茨瓦纳等 14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企业的兴起与发展成为威海扩大…  相似文献   

20.
新年前夕,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恒生银行中国业务总裁符致京先生专程从香港飞抵上海,接受《沪港经济》记者独家专访。在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之际,这位曾在多家外资银行历任要职的资深银行家对恒生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充满信心,他期待着恒生中国比恒生香港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