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R业内流传这样一句话:“员工因企业而来,又因上司而走”。又有人总结说,“员工一周内离职是因为HR,三个月内离职是因为企业文化,一年内离职则是因为上司”。由此可见,上司对员工的影响非常大,是他们职场中不得不面对、又爱又恨的人  相似文献   

2.
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实践中,员工离职无疑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自从管理者开始关注“如何有效管理人”这一问题开始,员工的离职和留职就一直是学界和产业界都关心的话题.早期,人们的传统认识是“人员离职和流失总是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离职率应当越低越好;当然,如今大多数管理者的认识早已发生变化,离职率低并不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适当水平的离职率反倒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促进因素.从企业实践来看,员工离职也的确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模式.  相似文献   

3.
张龙 《人力资源》2015,(3):52-53
"两率"区别何在员工流失率反映企业与员工劳动关系的被动解除。所谓员工流失是指组织不愿意而员工个人却愿意的自愿流出。这种流出方式对企业来讲是被动的,组织不希望出现的员工流出往往给企业带来特殊的损失,因而又称之为员工流失。员工离职率反映劳资双方劳动关系的结束。员工离职在性质上可以分为自愿离职和非自愿离职。自愿离职包括员工辞职和退休;非自愿离职包括辞退员工和集体性裁员。在离职种类中,退休是对符合法定退休条件的雇员的一种福利待遇,在正常环境下,其数量和比例具有可预期性,其发生对于企业更新人员年龄结构具有正面价值。集体性裁员只发生在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4.
汤哲 《上海企业》2009,(7):63-66
当前企业对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以及离职过程,留住员工特别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正确地做好员工忠诚度的培养与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裁员”,当前企业最敏感,HR最避讳的话题。 没有人真正愿意对自己的员工举起裁员利刃。很多时候,这是最无奈的选择。都知道这是“下下策”,都知道“丑人难做”,HR却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6.
“好马不吃回头草”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关于“志节”情操的体现。随着环境及价值观的转变,该不该接纳离职员工重返原公司再度成为企业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中,办理信用卡需要收入证明;买房按揭需要收入证明;考证需要工作证明;就业需要离职证明.在工作中,HR经常需要处理员工各种开具证明的申请,多数企业也能够体谅员工办事的难处,一般均会予以认真开具.但是,开具证明时,不时会碰到这样的一些情况:员工要求开具高于实际工资的收入证明,又或者填写离职证明时填写了与实际不符的离职理由.此时,不少用人单位觉得不过是“小事一桩”,不忍心拒绝员工的请求,所以也都一一答应了.然而,这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动作,实质上却会给公司埋下不小的隐患.  相似文献   

8.
员工关系管理不是做表面功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部门要招聘一名人力资源助理,主要负责招聘,兼顾协助培训、员工关系、企业文化的部分工作。在筛选的众多有员工关系管理工作经验的HR人员简历中,对工作经验的描述大多为:处理劳资关系、办理入职离职手续、保存员工档案、提供相关报表等。这个现象让我感触颇多。如果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只是处理员工手续、档案、  相似文献   

9.
王晶  韩平 《企业导报》2013,(2):40-41
我国关于离职员工的研究仍较多关注于员工离职的原因,这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而关于离职员工管理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见的。本文针对现阶段大多数企业离职员工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离职员工管理的价值。为企业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离职员工管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在企业间流动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员工的离职,是“人走茶凉”、反目为仇,还是遵循“一日共事,终生为友”的信条,是考验人力资源主管的智慧和胸怀的关键时刻。离职员工也是企业重要的财富:一是离职员工能为企业提出客观而中肯的意见,可以说,离职员工的抱怨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二是离职员工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活广告。  相似文献   

11.
王少东 《人力资源》2004,(11):42-43
一位HR朋友说:“做人力资源部经理以来,干的最多的活是招人,最怕的是出其不意接到员工的辞职信。”人员的非正常离职尤其是核心骨干员工的离职,往往让管理者感到被动。  相似文献   

12.
《2013年HR最关注的十大劳动法合规话题》报告正式向社会发布了。这份报告告诉HR同行,绩效管理在调岗、调薪、解雇、辞退员工中的应用是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导致劳动争议案件一直处于高位运行,不仅给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2008年  相似文献   

13.
黄海莹 《人力资源》2008,(11):32-33
Handy是一家高科技企业HR部门经理,近来一直被招聘工作困扰着.困扰她的不是招聘中大量的简历筛选,面试环节的繁琐,而是那些原本是百里挑一的入选者,在入职不足半年的时间里,纷纷因为各种原因不适岗离职或被辞退,导致前期所做的大量工作无功而返.接连发生的几起类似事件令她极为难堪.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企业要生存发展就需要拥有足够稳定的人才储备。当今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个人提供了广阔的谋求自身价值和发展的机会。企业的迅速发展、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用人机制的灵活性导致了人员频繁流动.形成了频繁的员工离职现象。员工的离职就是员工自发地实现劳动力从组织内部向组织外部转移.而员工频繁的离职会影响到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员工的离职对企业来讲就意味着损失。俗话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员工流动是正常现象.是遏止不住的。而企业所要做的就是要对员工进行离职管理。通过员工离职管理使企业保持合理的离职率,不会因员工的离职特别是关键员工的离职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造成较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做好员工离职管理呢?  相似文献   

15.
邵爱国 《中国就业》2010,(10):47-48
“用工荒”方兴未艾,加薪潮又汹涌袭来。自富士康事件和广东本田事件爆发以来,加薪问题成为企业HR们极度敏感,但又不得不谈的话题。这一话题如重石砸向了我们多年低位徘徊的“薪水深潭”,激起一重又一重耐人思量的“波浪”:富士康事件和广东本田事件引发的加薪潮对当下企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对哪些企业有影响?薪资上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有着哪些的顾虑?  相似文献   

16.
杨华  李磊 《企业活力》2009,(6):27-29
一、离职问题主流理论回顾 员工离职是指“从企业中获取物质收益的个体终止其成员关系的过程”。对员工离职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最早介入此项研究的是经济学家,他们主要从社会宏观角度来考察社会经济因素诸如失业率、劳动力市场等对员工离职的影响。与经济学家不同的是心理学家、工业心理学家,他们从企业和个体的微观角度对员工的离职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管理者:表面风光的背后 随着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力资源在企业中日益受到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者(以下简称HR)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专业管理人员,成为当今社会令人羡慕的职业.招聘会上的众人瞩目,干部任免中的信息中枢,劳资谈判时的能言善辩……就连路边的培训广告都说:做人力资源,你选对职业了.同时根据近几年的市场调查,人力资源作为热门职业,一直受到不少求职者的青睐. 然而表面风光的背后,HR也有难言的苦衷.在当前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提升的过程中,HR除了要继续做好日常人事管理等繁琐的基础工作外,还要主导或参与一些管理变革,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价值贡献.涉及员工利益的变革,时常让HR处于领导与员工责问的风口浪尖.员工流动除了需要办理繁琐的入离职手续,辞退员工的面谈尤其挑战HR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这些问题HR都能习以为常,责无旁贷,但最令HR困扰的恐怕还是个人职业发展问题一一我们总是在为别人的职业生涯做规划,那么我们自己的职业发展又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8.
善待离职员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映 《企业研究》2006,(4):36-38
与跨国公司相比较.国内企业仍局限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更喜欢将注意力与激励手段倾注在现有和潜在员工身上.却忽视了企业的离职员工.不重视对离职员工的管理。多数大企业具有一套比较完备而职业化的“新员工入职及培训流程管理”.但极少有企业对离职员工同样具有良好、完备的管理。美国《财富》杂志曾研究发现: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而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随着企业内“目标理念”的兴起.企业间的人员流动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吸引优秀员工却日益困难.故加强离职员工管理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离职员工不但能继续为企业创造财富.而且在树立企业形象、宣扬企业理念上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加强、改善离职员工的管理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整体绩效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80后与90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已成为多数企业员工的主流,而很多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仍滞留在对70后员工或70年代以前员工的管理阶段,当个性与自我的员工在上班时突然非常感性地提出离职时,有的公司HR经理与部门经理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化解离职申请的危机.致使公司员工队伍稳定性成为人力资源部门与业务部门心中的痛.特别是一些新生代的骨干员工离职,更是给企业团队建设与业务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那么,如何化解离职申请危机,帮助员工克制冲动,实现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识忠奸,辨真伪,明利害”,这是老话了。在人才频繁流动的今天,“忠”的反义词不能说一定就是“奸”,看来这老话已不能古为今用。但老话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员工纷纷离职不能说是一件好事吧?因此,对忠诚的识别就是企业领导者和HR经理们不能不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