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对能源、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论文从食物、环境、能源、人口、经济各子系统内部协调性及总体协调性发展出发,分析FEEEP系统中区域粮食与人口协调性、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协调性、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性、区域经济与能源的协调性和区域能源与环境的协调性。新疆FEEEP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有自然条件、文化观念、科技创新、政策战略与社会因素,进而从农业、经济、能源、环境和人口发展等方面提出改善新疆FEEEP系统协调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进行评价,了解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方法]基于鲍尔丁系统学原理,通过区域协调理论中协调度模型的构建,以重庆市农业发展8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当前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性总体处在中级协调发展阶段,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相较而言比较滞后;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表现出突出地域差异,其中双桥区协调发展度最高,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石柱县、城口县、酉阳县协调发展度较低,还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类;除城口县外,研究对象中其他地区协调发展度均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相对滞后。[结论]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水平,且资源环境保护相对滞后,重庆市应提高对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重视,积极推进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适用于集约化农区县域尺度的耕地健康评价方法,为指导县级耕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系统观构建了以耕地本底宜耕性、产品可接受性及环境可承受性为准则层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选取15个评价指标,运用指数和法、最小限制因子法,计算得各子系统对应指数;借助系统协调性分析模型评价县域耕地健康状态,分析各子系统状况、子系统间的协调性程度及综合协调性水平高低,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典型区域进行案例研究。[结果](1)曲周县耕地系统的协调性整体状况较差,其中中部及东部区域系统不协调明显,以曲周镇为代表的地区协调性处于高等综合水平,但面积仅占曲周县耕地总面积的10.1%。(2)全县耕地本底宜耕性较好,受土壤质地等要素限制,较差耕地主要集中在东南区域,仅占全县耕地的12.07%。(3)全县耕地输出产品可接受性从优至差占比依次为37.32%、36.27%和26.40%,其中白寨镇、南里岳乡等乡镇粮食生产处于弱稳定状态。(4)在耕地总体环境风险较小的同时,呈现出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其中伊庄乡环境可承受性差的耕地面积占比可达本区域耕地面积的61.33%。[结论]该文构建的基于系统协调的耕地健康...  相似文献   

4.
以长株潭23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长株潭县域土地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得分进行测算,分析了2008—2017年长株潭23个县(市、区)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长株潭土地生态安全均值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状态有所改善;(2)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经济发展均值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长株潭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和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趋向于平衡;(3)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度均值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整体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4)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协调度均值整体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性逐渐增强,但研究期内尚未出现优质协调型城市且良好协调型城市也只存在于个别城市,耦合协调性有待提升;(5)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度空间格局类似,只有局部发生改变,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的态势;(6)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东北高,西北、西南和东南低演变为北高南低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北京城乡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对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社会接受性、经济可行性和生态适应性三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型,对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面向城乡统筹的土地整治与空间重构协调,是基于土地整治多功能性、空间重构三生同步、供需平衡一体两面、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等理论的协调发展模式。土地整治与空间重构协调机制是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整治是城乡空间重构、优化的重要力量、手段和平台,两者相协调可有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城乡空间重构的协调通过两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实现,表现为空间格局和时间进程两方面的协调同步。土地整治与城乡空间重构协调通过土地整治功效与城乡空间重构优度进行量化测度,其空间格局耦合协调性通过空间图谱法评价,进程协调性通过构建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方法评价。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榆林市各县级单元为评价对象,在构建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根据结果对研究区进行了耦合协调型分区。结果表明:榆林市各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耦合度值均大于0.52,表明各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关系密切。耦合度为0.64~0.72的评价单元数量最多,其次为0.72~0.84,分布面积最少的为耦合度0.84的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中南部与东北部较高,西部较低的规律。根据计算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低水平耦合区面积最为广泛,其次为拮抗区与磨合区,协调区面积最小,表明榆林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协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8.
分析城镇化与耕地耦合协调性,并预测未来发展情况,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提供相关决策参考。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9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城镇化和耕地保护2个方面选择5项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区域城镇化和耕地保护的耦合协调性,选用GM (1,1)灰色系统模型预测探讨2025年耦合协调性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2008—2019年期间,乌鲁木齐市城镇化指数呈递增趋势,耕地保护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城镇化和耕地保护耦合协调度相对来说较低,最好时协调性值为0.3,处于中度失调类型。(2)预测2025年,乌鲁木齐市城镇化指数将达到0.97,耕地保护指数为0.08,城镇化和耕地保护耦合协调度为0.54,达到勉强协调类型。构建城镇化与耕地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健全耕地保护与监管机制,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协调性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13、2015和2017年数据应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协调性进行计算,分析随机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协调性的影响及调整前和调整后数据的差异性。结合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借助ArcGIS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研究森林公园旅游协调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对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协调性呈现负影响;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协调度均值为0.771,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处于协调等级呈现聚集现象,处于失调等级呈现分散现象,协调度高低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无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省级行政区协调性发展与相邻省级行政区协调性发展的关联程度,在31个省级行政区未出现"H-H"区域和"L-L"区域,位于"L-H"区域有上海和天津两个城市,"H-L"区域只有甘肃省,说明随着森林旅游行业发展,各省间差距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0.
一、铜川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良好,各区县发展县域经济的势头迅猛,竞相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客观以及科学地评价和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文章基于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消费水平及人民富裕水平三个维度,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组合评价模型对遵义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进行区域等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组合评价模型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遵义市县域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其中相对发达地区(第Ⅰ类区域)3个、欠发达地区(第Ⅱ类区域)2个、不发达地区(第Ⅲ类区域)9个。今后应加强对第Ⅱ类、第Ⅲ类地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同时也要确保第Ⅰ类地区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目前基于乡村发展视角,对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间的发展协调性的研究较少,研究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发展协调性,对快速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构建的河南省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发展协调度进行计算,并利用ArcGIS101空间分析软件基于市域尺度对其协调度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1)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发展协调度等级均处于Ⅳ级(轻度失调)至Ⅶ级(初级协调)之间; 4706%的省辖市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 4118%的省辖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 1176%的省辖市处于濒临失调阶段; 只有郑州市处于轻度失调阶段; (2)目前河南省形成了以“安阳—新乡—濮阳”为中心的北部较高协调度核心区和以“洛阳—平顶山—许昌—漯河”为中心的中部较高协调度核心区,区划现象及极化带动效应比较明显。[结论]仅依靠区域的极化带动作用对于河南省市域乡村内核与外缘协调发展是不够的,提高两者协调度要从当地政府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控入手。地方政府要积极加快小城镇建设,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受区域条件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黄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滞后。新时期,亟待厘清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以黄土丘陵沟壑区5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县域城镇化和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状况,结合相关分析探析“城”和“乡”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 (1)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城进村衰”问题加重。乡村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资源系统虽略有发展,但环境系统有一定程度衰退,而城镇化水平在各方面均取得较大发展。(2)区域城乡互动关系已趋稳定,城乡耦合模式以“中—中—高”、“中—低—高”为主。城乡发展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以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为主。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缩小。(3)城镇化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乡村的作用较弱。结论 乡村发展滞后是制约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将有助于提高乡村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为发展能力、协调能力和持续能力的综合统一.县域旅游系统是一种协作耦合性社会系统,其持续和谐发展依赖于旅游价值链上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影响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难存在,主要在于旅游参与者行为利益化取向出现错位所致.政府应在决断能力、组织能力、引导能力、整合能力、服务能力以及区域旅游合作的协调能力等方面优化旨在促进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西安市土地利用协调性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协调性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子系统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根据协同发展理论,构建了衡量土地利用协调性的评价方法,利用西安市2002~ 2009年间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子系统的数据资料,对西安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度在2006年有所下降,其他年份土地利用效益和协调度逐年提高,到2009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有序度为0.692,土地系统协调度为0.035,土地利用处于较高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制定相关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河北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十分明显,选取8项经济统计指标,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保定市22个县(市)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评价,并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与预测,是规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DPSR模型、熵权TOPSIS方法、障碍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郑州市土地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并对郑州市承载力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性进行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性的影响。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对2010—2020年河南省18个地市水—能源—粮食系统纳入土地子系统前后耦合协调性发展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运用ArcGIS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 (1)土地子系统的加入使河南省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的耦合度C值整体变化幅度减小,耦合协调度D值的时序变化曲线聚集程度提高,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变化路径更加统一。(2)随着土地子系统的加入,河南省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变化混乱程度明显降低,所带来的影响初期以负向为主,随后正负影响互相抵消,出现大量维持原有等级不变的现象,后期正向影响凸显。(3)土地子系统的加入使河南省各地市耦合协调等级的空间变化更加有序,协调类等级的分布重心实现了从东部到西部的平稳过渡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失调类等级所占比例逐渐缩小,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性普遍提升。结论 土地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区域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以2005—2019年西北五省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了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作用机理、五省区的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性的综合评价指数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总体上向更好的状态转变,经济发展子系统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子系统在研究期内综合评价指数上升明显均大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子系统,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表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类型完成了从濒临失调向中级耦合转变;未来西北地区应当树立持续发展理念,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各子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着力构建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作为研究单元分别对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取的各时间截面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分析。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分别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东北部较高而西北与中东部较低的特征,县域农村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逐渐降低,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总体来看,高—高集聚型的县域集中在中北部的一些地级市,低—低集聚型县域个数逐渐减少,并且分布趋于分散;对县域城镇化与协调发展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农村发展与协调发展度之间相关性不明显。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适合各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