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灵魂所在,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保护和利用乡村现有资源,把每一个村落的历史、文化、地理、人文、产业相结合,以文化为抓手、继承乡土文化传统,才能更好、更高效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才能使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合力,更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及国家对乡村发展提出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数字乡村"概念被提出以推动乡村各级建设。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把握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通过各种产品策略手段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寻求乡村"人工智能化"特征,推动江西乡土文化传承发展,将为江西乡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由于国内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使得近年来出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内各地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乡村现代化发展。论文以桂北地区乡土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同时,更要重视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从而有效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乡村饮食、乡村居住和乡土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关键所在,是乡村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发展中,要以村寨聚落文化为重点,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掘;要在"政府主导"的机制下,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和文化生态保护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县域城镇化发展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城镇化与"三农"密切相关,县级单元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层级,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单元。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县域城镇化互促共进、相辅相成。从乡村内生活力缺失、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均衡、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足、乡村地区环境污染风险加大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城镇化中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近就地吸纳农业人口转移、保护和传承乡土文明三方面重新认识县域城镇化的地位和作用。最后从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差异化乡村发展指引、发挥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支撑作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新经济、加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承保护乡土文化等方面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具体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万民 《乡镇论坛》2010,(26):21-21
<正>一是防止"乡土人才全靠自我培养"的认识误区,建立健全乡土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乡土人才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其才能的提升固然离不开自身努力,但仍需相关部门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培训、选送到发达地区锻炼等方式,全面提高乡土人才水平。要抓住乡土人才中的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享受田园风光、感受乡土民俗为特点的复合式休闲度假方式。传统文化是构成乡村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乡村旅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地和活态载体。现阶段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文化保护的问题。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旅游者、政府、旅游开发者和当地居民四个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传承,构建传统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农科研究生的乡土情怀是指扎根于农科研究生内心深处的、热爱乡村的情感。由于受城市优于农村偏见的影响,不少农科研究生的乡土情怀逐渐淡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对农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正确认识农科研究生的乡土情怀及其重要性,培育并提升农科研究生的乡土情怀,引导其回归自我,回归农村,服务基层,是论文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镇企业》2020,(2):96-96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发展乡土特色产业,创响‘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精神。近日,在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指导下,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会同有关单位,在广泛征集、精心遴选的基础上,向社会发布2019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目录,包括880项乡村特色产品和220名乡村能工巧匠,引导各地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壮大乡土产业人才队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在全球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乡村的性质发生了极大变化.由于乡村人口大量流动、城乡二元结构破除、变化、市场化过度、城市文明冲击乡村文明等,传统的乡土社会步入到后乡土社会.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作为展现我国农耕文明和传统中国文化的乡村文化遗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从后乡土视角出发,分析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促进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肖燕怜  师瑶 《数据》2022,(1):42-44
<正>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播以物理状态的乡村为起点。新乡村是有文化的乡村,学者温铁军、张孝德曾研究指出,“农家院落、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标志性建筑、特定的邻里关系与社会结构、风俗与节日、民间信仰和乡土知识、乡规民约、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等,都是乡村文化保存、传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正>乡村旅游是指以乡土观光、乡野休闲、乡俗体验、乡居度假为目的,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为基本载体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温室设施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温室种类的不断发展与功能的不断延伸,各类以温室设  相似文献   

13.
蔡明阳 《经济界》2021,(6):92-96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血液",农业企业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解决人才保留、人才"扎根"问题,这也是当前我国乡村人才发展的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2020年农业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应重点培育"绿领"一族.本文从微观角度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农业企业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普及率、理念及规划、操作性、实用性等方面的问题,针对现状提出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的农业企业人才保留对策.  相似文献   

14.
胡丽丽 《现代企业》2017,(11):25-26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乡村田园风光、乡土人情为特色的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近年来,受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影响,旅游业和电子商务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乡村旅游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并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5.
乡土文化源自乡村社会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是乡村记忆和历史延续的独特展现,地域性与大众性的特质和遵从自然、贴近村民的特征是乡土文化存续发展强劲的生命基因。张家港市沙上地区的垦殖文化、沿江移民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空间形态、村埭风情、建筑风貌和生态环境,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乡土文化,营造一个适合其生存、传承、发展的环境,使深厚的乡土底蕴焕发出鲜活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6.
刘晓静 《价值工程》2021,40(27):4-6
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在产业业态、旅游环境、乡土文化、旅游治理、旅游参与等方面发生响应.本文对鄢陵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响应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示:鄢陵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各方面响应分数均较高,尤其环境响应、产业响应得分最高,但是文化响应和参与响应得分相对略低.鄢陵要继续加强旅游产业融合、旅游目的地建设、挖掘乡土文化、创新乡村旅游治理、鼓励居民参与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基于乡土优建理念的设计扶贫路径研究:以十八洞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怡诚  沈清基  成升魁  王亚琴  田长青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2):中插8-中插14
乡土优建是乡村现代化建设和精细化治理的应时性、应需性策略,也是乡村地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发布的《设计扶贫宣言》表明,设计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的关键力量和主要方式之一.基于以上认知,首先提出并界定了"乡土优建",探讨了乡土优建的一般特征,阐述了乡土优建理念的构成;其次,提出了基于乡土...  相似文献   

18.
当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迈向以城市信仰为中心的意义表述体系,发展主义深入骨髓之时,由亲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构成的"后乡土"社会正面临着共同体的瓦解甚至是"农民的终结"的重大问题。在"后乡土"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找寻、重塑与创新乡村社会的内生价值。以客观科学礼敬态度,发掘"新乡贤"文化的传统人文精神,构建交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新乡村共同体,赋予乡村的新人文系统,确立乡村研究的新乡土叙事,促成农民的文化自觉以及乡村文化发展的价值皈依,实现"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发展必将带来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广西高等教育应该以区域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文章通过预测泛北部湾经济开发背景下广西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数量及特点,指出广西目前存在人才队伍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矛盾,并提出建议:广西的高等教育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同步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差异化培养;应该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培养高技能人才;应该探索交叉学科、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应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区域性人才。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发展必将带来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广西高等教育应该以区域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文章通过预测泛北部湾经济开发背景下广西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数量及特点,指出广西目前存在人才队伍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矛盾,并提出建议:广西的高等教育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同步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差异化培养;应该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培养高技能人才;应该探索交叉学科、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应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区域性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