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更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创新性的传承非遗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营养、经济动力、治理基因,面对非遗核心价值背离和传承群体流失、国家发展战略导致保障措施不力和乡村非遗的发展空间持续微缩的困境,推进乡村非遗价值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融合、强化政策落实增强非遗传承的战略性、创新非遗资源耦合支撑助推产业发展将成为传承非遗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非遗项目名录建设体系完善,省级以上非遗项目数量多、分布广,但非遗品牌建设与其资源规模并不相称。通过调查得知,与本省其他资源相比,大众对江西省的非遗认知低甚至存在偏颇;国家非遗日认知度较高,而且人们对保护非遗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是关于江西省的非遗知名度却较低。本着从品牌建设角度提升江西非遗知名度,并以科技助力江西非遗品牌建设,提出整体品牌与项目品牌双管齐下、将科技用于品牌传播环节、将科技用于品牌设计环节、将科技用于产品流通环节、将科技用于非遗展示环节等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3.
许伟 《现代食品》2023,(12):32-34
苏州地区的非遗饮食文化是吴地文化的缩影,体现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通过苏州非遗美食文化的窗口,可以更好地传播吴文化,让世界了解更多的优秀中华文化,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苏州非遗美食文化对外传播发展现状,分析其文化传承和经济价值,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苏州非遗美食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陈月红 《山西农经》2022,(8):158-161
女性非遗传承人技艺的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女性创业就业的热点和优秀文化传承的亮点,更彰显了农村女性智慧美丽、勤劳朴实的品格,也是新时代妇女“千鹤精神”的重要体现。女性非遗传承人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非遗保护视域下女性非遗传承人传承及培育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女性非遗传承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社会影响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适合女性非遗传承人培育及其传承环境建设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囿于应用策略,忽视了对非遗本体的关注与讨论。本文基于对江浙皖地区部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实地调研,分析当下乡村非遗面临的三对矛盾,解读乡村非遗在新时代发展中的传承与传播状况,并引入主体视角解读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非遗战略。研究发现,当下非遗的阐释者与持有者相互分离,立场和诉求的分歧使双方对待非遗的态度难以达成统一,而原本作为非遗拥护者的村民,如今也在商业驱使下文化认同感不断消解,由此造成非遗文化在乡村脱域的现象;媒介技术环境催化了这种文化原真性的衰减,导致乡村内外陷入对非遗文化理解与认同的双重迷失;"被想象的遗产"作为消费社会的文化产品在乡村建设中大行其道,精心设计的非遗景观遮蔽了朴实厚重的乡土文明,这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初衷相背离。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传承人断层、认知度低等问题,面临衰退甚至消亡的危机,亟须保护与传承。本文梳理三亚非遗发展现状,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和旅游活化作用,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助力打造三亚的非遗品牌形象,推动三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化工业朝着大型化和智能化发展,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保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作为拥有悠久木船文化的舟山,在实现“四个舟山”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现非遗技艺传承可持续性最有效的方式是活态传承,依靠非遗引入校园,大、中、小学联动共建传承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非遗文化作为宝贵的时代文化精华,扎根于乡土,具有多重价值,不仅有利于拓展乡村文化内涵,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点。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融入乡村现代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以非遗文化精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非遗资源三要素为核心的融入方式,以政策保护为保障基础,建成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基本体系,彰显了乡村价值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对山东省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实践调查为基础,发现非遗饮食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对外宣传与推广的力度不足,社会大众的保护意识淡漠,后继传承力量相对薄弱,保护传承缺乏创新发展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促进山东省饮食类非遗保护传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刘红霞 《现代食品》2023,(3):221-224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世代相承、技艺精湛、风格独特等相同之处,还具有种类丰富、价值较高、崇尚中和、乡土味浓的个性特征。通过调查河南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总结其饮食类非遗的特征,有利于增强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为保护和传承中原饮食类非遗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人-业-地"三个维度,探讨"非遗+旅游"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精准扶贫的逻辑关系。通过研究广西程阳八寨非遗+旅游活化推动精准扶贫的现状及模式,提出要有效从人、业、地三块,从精准识别,培育具有造血功能的非遗旅游产业扶持人;精准战略,寻求适宜非遗旅游产业新模式,打造成熟产业链;精准管理,营造非遗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层层递进分析"非遗+旅游"精准扶贫的逻辑,从而找到完善推行"非遗+旅游"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宽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渠道,使消费方式从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转变,因此我国非遗及其文化衍生品的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大众化。由于当前非遗文化衍生品存在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为使福建非遗文化衍生品摆脱产品单一、缺乏创意等困境,根据各类非遗的独特性对其进行针对性和跨领域的多元开发,使非遗文化衍生品焕发光彩。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约有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数量和覆盖类型上均居世界之首。近20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如何挖掘、保护及传承非遗,并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为唤醒当代人传承非遗、激活非遗创造力奠定了重要基础。《乡村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关系到乡村振兴全局,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正是"大逆不道"还是"顺势而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关键是要创新。"那些正在消失的"非遗"2005年冬,文化界刮来一阵刺骨寒风,中韩"端午申遗"之争以韩国在联合国将端午祭申请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而告终。业界慨忿之余,国务院快速行动,次年公布了京剧等首批518项国家级非遗名录。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1372项、非遗传承人3068人,是在联合国拥有世界非遗记录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后扶贫时代”,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程为治理相对贫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效路径。以“全周期管理”视角揭示二者耦合机理后发现: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是在行政力量推动和系统需求的双向驱动下,借助非遗产业得以实现的。参与主体退出、资源支持中断、利益协调失败等会影响非遗助力精准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选择相对成熟的非遗产业项目、推动地方政府由“划桨人”向“掌舵人”的角色转变、建立多元主体需求导向下的激励机制、强化利益协调机制等有助于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项目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严肃的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引入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体的保护,即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严格的口述史记录,重点关注他们的人生经历、技艺传承以及技艺背后的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等,并以此为基础引入网络数据库技术,建立较为完备的非遗传承人口述数据库是保存和传承宝贵文化遗产的创新举措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吴雷 《现代食品》2023,(5):87-90
淮扬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地方特色与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非遗传承人作为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目前淮扬菜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才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淮扬菜的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生存土壤逐渐流失,非遗传承出现断层现象。如何使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彼此赋能、相得益彰,是当前非遗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玉林茶泡为例,通过现场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当下玉林茶泡传承的困境,运用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玉林茶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傣族剪纸艺术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时代发展,"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基于傣族剪纸传承的困境出发,试图提出有效的传承策略对其进行合理地保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产业融合是现今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产业融合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其价值的深度发掘。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内自然村落民间文化悠远,是畲族宝贵的财富。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构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融合发展模型,提出融合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与保护,而且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集聚区域更好地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非遗文化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运用文献梳理、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景宁县的主要少数民族自然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与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存在习俗、民歌、服饰濒临消失、古老建筑、仪式举办场所濒临泯灭、医术、药物、偏方面临失传和特色工艺缺乏传承艺人等问题。[结论]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可选择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3种有效路径,在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培育非遗文化载体阵地和拓展旅游开发新手段、新途径等方面下功夫,更好促进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