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陈思奇 《山西农经》2022,(11):43-45
近年来,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呈现“碎片化”特征,即供给主体、供给决策及供给监督“碎片化”。基于此,应引入新公共治理理论中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整体性治理取向与无缝隙供给养老公共服务的优势,整合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建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机制;整合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决策机制,实现供需有效对接;整合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监督机制,构建科学评估反馈体系。  相似文献   

2.
农村失独家庭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对象。基本人权理论是农村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的理论基础,目前农村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存在立法制度不完善,农村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不健全,法律援助不完善等问题,针对农村失独家庭权益保障问题,基于农村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基本理论,提出解决农村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的法律途径,解决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公共服务供给都呈现出碎片化的形态。本文在搜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碎片化的特征,将我国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分为制度隔离型、资源匮乏型和府际竞争型。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存在三大问题,即缺乏协作导致的效率低下、疏于规范导致的胡乱摊派和政绩导向导致的供需不符。依据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了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治理路径和治理框架,确定各个主体的行为边界,实现乡村公共服务的整体性供给。  相似文献   

4.
在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老龄化需求日益复杂的当下,破解"养"与"医"的分离已经成为目前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医养结合"作为有效应对之策,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诸多障碍。随着社会管理范式逐渐被社会治理范式所取代,不妨转换治理思路,引入社会共治理念,引导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以平等和自愿的价值基础,通过对话、协作等方式共同参与养老公共服务的供给,这是实现"医养结合"的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在政治维度、社会维度、经济维度上呈现碎片化状态,具体体现为行政权力划分不明晰、治理主体单一且主体间缺乏互补协同、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碎片化特征严重制约着农村公共服务的持续发展,导致其供给水平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面对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供需张力,在整体性治理理念下,以社会影响力债券作为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基础,该机制通过协调层级政府部门间的权责配置,整合多元治理主体的资源优势,拓宽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渠道,从而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问题,实现农村公共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在不同程度上受抑于传统官僚制、政府部门利益分割、城乡差序格局的影响,供给“碎片化”问题愈演愈烈,业已成为掣肘乡村振兴的重要梗阻,如何打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困境,实现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表征、深层成因进行研究,提出整合供给主体形成多元协同机制,整合供给决策机制确保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政策的系统性,整合供给标准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等路径突破“碎片化”藩篱,以期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7.
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来,在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大批的失独家庭。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不同时期对失独家庭的帮扶政策,帮扶政策虽然对失独家庭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仅考虑了物质帮扶,忽视精神生活;帮扶金标准过低,且地区差异明显;仅依靠政府帮扶,忽视了社会力量。最后,文章建议从基层开始实施失独家庭建档立卡工作;进一步提高特扶金标准;引入商业保险模式,逐步优化养老和孤儿领养制度,从而使失独家庭融入正常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实现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也是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本质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内涵不仅包括宏观上数量、质量、结构和生态的保证,更包含微观上居民对能量和营养充足且健康膳食的可得性和可持续性。作为一项公共事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治理涉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产区和主销区等多个主体,容易造成因“搭便车”“规避责任”“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集体行动困境问题。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分权式治理模式存在制度泛化和监督不足问题,缺乏多方利益驱动和激励机制,未能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因此,需要从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三个方面完善治理机制,通过协调社会各方的利益和行为,促进“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自发秩序”的有机协同,从而全方位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湖州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供给和运营模式。同时,也面临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资金不足、供给制度亟待完善、运营缺乏长效保障等现实困境。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供给方式和供给制度的多元化,可以调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文章认为在实践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可以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成果,运用项目区分理论转换公共产品属性,发挥多中心治理的优势,通过完善多中心决策机制、健全多中心供给机制、整合多中心监督评估机制,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高效长效运行。  相似文献   

10.
2020年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三农”工作的重心,构建有效的农业产业发展治理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认为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并可划分为政府决策引导型、企业市场化主导型、社会组织资源整合型三种农业产业多中心治理模式。通过对具体实践的分析,探讨了明晰多中心治理目标、构建有效沟通协商机制、灵活匹配适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农业产业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1.
多中心体制: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刘炯  王芳 《农村经济》2005,(1):12-14
现阶段,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本在深入分析农村公共产品单中心供给体制(即单中心的治理模式,单一的供给主体以及高度集中的资金安排等)的基础上,指出构建多中心体制(即多中心的治理模式,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以及多虽心的资金安排等)是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2.
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有效模式对推进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集体行动逻辑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按照服务供给主体的不同,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分为村民自主供给、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多元共治4种主要模式,通过对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地调查,深入剖析和比较了4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实践模式。研究发现,4种模式各有利弊,适用条件也不尽相同。村"两委"群众基础好、有资金支持的村庄适宜推行村民自主供给模式;政府治理能力较强的乡镇适宜推行政府供给模式;政府治理能力较强、市场竞争相对充分的乡镇适宜推行市场供给模式;各相关主体有较高的资源禀赋,且有完善联动机制的乡镇适宜推行多元共治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多元福利主义理论与公共物品理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功能性定位进行界定,并进一步搭建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枢纽、家庭为基础、市场与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格局。通过将社区功能嵌入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在供需两端的重要枢纽作用。本文构建“沙漏状”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治理共同体模式,为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多元供给主体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剖析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了供给主体成分的变化和供给主体现状;借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多元供给主体的案例采说明供给主体多元化这一趋势.论述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关键是构建农村基础设施爹元供给主体以及如何明确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权责关系.研究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来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多元供给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权责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权责碎片化问题的产生,既与传统官僚制下的纵向等级与横向分工因素有关,亦与新公共管理下的分权、竞争等因素有关。当前村庄治理中的权责碎片化主要表现在村两委、村自组织和村民之间。运用整体性治理工具整理村庄治理中多元主体的权责碎片化问题,优化权责关系是一条有效路径,即通过加快整体性治理理念的传播与内化、创新以协调、整合、信任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体性治理机制、加强村庄整体性治理视阈下的监督与控制,以优化多元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提高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根据目前西方兴起的多中心治理理论,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基本公共品多中心供给模式,为解决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困境提供一条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长江流域河长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锋  顾睿哲 《水利经济》2021,39(4):41-45
为进一步推进长江流域河长制的实施,提升长江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效用水平,总结整体性理论框架,探究整体性理论与河长制的契合性,梳理长江流域河长制推行的概况,从整体性理论治理视角下分析长江流域推行河长制过程中出现的参与治理主体单一化、公共利益部门分割化、同一层级整合碎片化、治理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并提出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同层级整合机制、开发网络化政府信息管理系统推动长江流域河长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一号文件和政府报告提到了“农村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对于环境问题的学术研究多集中于城市环境问题,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对农村环境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基于公共物品治理的视角分析了农村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从公共物品的供给困境及外部性两方面对农村环境问题治理困境进行分析;最后,笔者提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责任主体来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中心观点,给出充分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并详细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应具有的“环境”功能.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治水政策,河长制在广大村域河流生态治理中却效果不佳。本文从自然资源属性的视角出发,基于汉江流域S村的案例考察,借鉴IAD分析框架探索村域河流的多中心治理何以必要、何以形成、何以有效、何以持续。研究发现,村域河流开放性与封闭性兼具的特殊资源属性决定了其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多主体在角色、地位、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和相对优势是多中心治理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同于西方情境下的多中心治理,在“强政府—弱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必须在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通过赋权增能、监督激励、孵化引导等手段实现各主体权、能、责、利的统一,进而促成“交叠管辖、分散决策”的治理格局。本文拓展了中国情境下公共资源多中心治理的思路,对完善河长制运行机制、促进河长制的多元参与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是转型期完善农村治理的核心,本文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该通过"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基础、第三方推动、农户参与"的多主体参与机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制度供给,协调农村公共产品各供给主体之间的利益,优化激励机制设计,促进激励相容,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