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如何利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政策机制享受诸多好处,以何种心态去面对“入世”后的冲击,一直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本文试从 WTO 中基于务实主义的公平贸易规则入手,重新审视 WTO,并据此指出,中国入世要确保获利最大、冲击最小,需要充分利用 WTO 规则,掌握驾驭规则的艺术,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的宗旨,即是通过对 WTO 原则和我国入世策略的客观分析,旨在消除人们对中国“入世”后命运的过分担忧,指导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作为调整经济全球化活动的最重要规则之一,WTO 规则的产生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还反过来为经济全球化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无疑,中国入世其本质就是接受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约束,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的过程。本文正是立足于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基本理论思考,试图从经济全球化角度阐明中国入世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入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世贸组织强化了多边贸易体制,进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中国入世加速了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同时又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中国金融自由化及中国入世,人们对金融专业英语的运用和学习兴趣愈发浓厚,但因为方法不当,有时难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入世,我国经济已顺利驶入了与世界接轨的快车道。这标志着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可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决非一帆风顺,贸易纷争,此起彼伏。目前,随着入世后的关税降低,以及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国内产品大量出口,国外货物也不断涌入,从而出现了一个  相似文献   

6.
入世的重要意义在于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体系的进程,但鉴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入世后在获取贸易投资自由化好处的同时,防范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以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但对此我们也不能太悲观,要正确认识入世给我国带来的安全和不安全因素,并学会借助WTO保障机制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7.
“入世”在即。各行各业的企业家都在思考在经济全球化新态势中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带着相关的问题,笔者于近日走访了国家一级企业、中国小拖“排头兵”——东风农机集团公司。(常州拖拉机厂)总经理李建明。 问:“入世”是举国上下最热门的话题。作为产品远销世界61个国家与地区的中国东风农机集团是如何看待这一必然趋势? 答:中国“入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其政治意义在于中国在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时,有如下的外电评论:“中国决定放弃重商主义,融入全球化”;“从现在开始,世界贸易组织中终于有不同于美国和种种发达国家话语的话语了!”;“多哈的8分钟终于给中国人15年的努力以适当补偿。”中国民众对入世的感受,可谓“悲喜交集”,感受的是一种沉重;而外国政要似乎对中国入世有一种隐隐约约的不安和担忧。国内的研究机构用悲天悯人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农业,担心数以亿计的农民向何处去? 目前,中国入世已经是180天,可谓“涉世未深”,我们无法记录这段时间中国社会经济所发生的急剧变迁,而只能从宏观经济、从政府入世和资本市场3个层面折射中国“入世效应”的点滴。看来,朱总理对“入世是先甜后苦”的直觉是正确的。从宏观经济看,外界对中国入世后,可能成为亚洲经济增长引擎的赞誉也许是溢美之辞,但中国经济的确出现了加速迹象;从政府职能转变看,阳光正透射到这个领域;从股市看,入世将带着浓重的“国有病”的资本市场已经走到了或生存或毁灭的十字路口。入世180天,“入世效应”使得中国的表现颇像涉世未深的孩子,有些拘谨但执著;有些困惑但坚定。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已经悄然移动,历史总是要从某一个事件开始的,2001年12月11日的当晚我们也许并没有激动得无法入眠,也许20年后回望,我们才会醒悟,“入世”是中国现代史上如此重要的界碑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 如果说 WTO 的成立,标志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的形成,那么入世也就意味着中国正在逐渐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之中。WTO 倡导贸易自由化,贸易却不仅仅是商品交换,随之而来的技术、资金、文化与不  相似文献   

10.
艾华 《大经贸》2006,(4):43-45
2005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四个年头,一种奇怪的现象愈发凸现:中国信心十足地开放市场,大声疾呼全球化;然而恰好相反,当年在中国入世谈判中以“贸易自由化”拼命逼迫中国开放市场的国家,却甚少再提全球化,而是频繁强调“中国制造”对本国产业的冲击,贸易摩擦便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11.
新经济时代知识生产激励的经济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晓平  吴稚晖 《商业研究》2001,(10):80-81,85
新经济时期知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对于知识的需求很大,但由于知识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又不同于其他资源的一些特点,致使知识的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存在着无法在市场解决的供需矛盾。分析知识的供需失衡,寻求市场之外的知识生产激励途径,以解决知识供给的经常性不足,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价格战本质,规范企业竞争行为和市场竞争秩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雁 《商业研究》2001,(10):14-17
企业之间爆发价格战的表面原因是争夺市场份额,而本质是谋求市场权力以确保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我们认为由此对市场竞争机制、竞争秩序市场竞争的力量所造成的损害值得人们重视,有关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措施规范企业竞争行为,引导企业由价格战转向非价格竞争。  相似文献   

13.
营销人员的考评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核成  姚忠 《商业研究》2001,(10):82-85
由于营销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对其考评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营销管理的难题。在分析了现有营销人员考评中存在的缺陷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的考评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考评系统。此考评系统把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结合起来,从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确定规范的考评标准与程序入手,使营销人员的考评工作更公平、公正和有效。  相似文献   

14.
安玉洪 《商业研究》2001,(3):155-157
电子商务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给税收提供了机遇,但这同时也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建立针对性的税收征管机制;推进相应的税政立法;在该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5.
有效提升企业绩效的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隽 《商业研究》2002,(5):33-35
企业绩效高低是衡量企业竞争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之一。由于企业绩效受到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多方面的影响,提升企业绩效的途径也较多,但是如何有效地提升企业绩效?如何抓住关键的方面?这是企业应当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发展我国珠宝首饰产业经济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珠宝首饰产业,对启动内需、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珠宝首饰产业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国家开拓税源,出口创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珠宝首饰加工  业具有能耗少、无污染、劳动力密集的特点。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因此发展珠宝首饰  产业可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可以安置就业人员,为国家  分担就业压力。但是发展我国的珠宝首饰产业,目前面临着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  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企业竞争是品牌竞争。我国企业应树立品牌意识,在营销中实施生产规模扩大化、经营集团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品牌战略,同时应注意产品质量要赶超国际标准;采用高新技术;创特色品牌;注意品牌保护。  相似文献   

18.
组织结构是企业再造的核心。尽管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企业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但仍有许多企业组织因无法适应变化而举步维艰,根本无法满足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大中型企业二次创业的要求。当务之急应以全新管理理论和思维为基础,构建一个以MIS为契点的、融核心结构层、战略运营层和企业价值链三个层面于一体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大中型企业组织结构战略再造模式,以期为中国大中型企业二次创业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9.
邓小龙 《商业研究》2001,(10):48-50
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审计风险监督机制的强化存在必然联系。审计体制的改革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也是制定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的主要手段。国有股份制企业有必要构建审计风险监督机制,搞好审计工作,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地域形象品牌的性质及其树立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域形象品牌是企业和政府普遍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它和企业品牌的发展休戚与共。我国忽视地域形象品牌的建设的成因在于地域形象品牌的公共物品属性、企业错误竞争意识和小农战略意识以及政府的引导监督不力。所以,要树立良好的地域形象品牌,在企业方面,要树立“联合舰队”的合作意识和战略意识,企业实行横向联合和集团化;在政府方面,应积极投资宣传,树立地域形象品牌,同时严格督导企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