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刺激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要不要退出?何时退出?怎么退出?针对这些问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新理财》采访时表示,积极财政政策将采取淡出式退出。  相似文献   

2.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 5月 2 7日称 ,中国总体宏观经济表现良好 ,已经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今后 ,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 ,有保有控 ,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金人庆说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 1 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六七年的努力实践证明 ,整个财政政策的实施是完全正确的 ,并且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目前 ,中国已经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他指出 ,现在中国总体的宏观经济形势非常好 ,但是也要警惕通货膨胀的发生。作为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 ,应该淡出先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 ,向比较中性的财政…  相似文献   

3.
在宏观调控中创建“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立足点是控制全社会固定资产的过快增长,尤其是部分行业投资的迅猛增长势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行政干预和政策措施。比如中央簟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利率浮动幅度,财政部宣布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最近又正式采用。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表述)。与此同时,政府的微观干预措施包括:国家发改委派出督察组,清理投资项目;国土资源部清理开发区项目;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4.
前一段时间,经济界对中性财政政策的讨论异常热烈,但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财政政策时并没有选择“中性”,而是选择了“稳健”的表述。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5.
2011年,中国在经济政策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意味着从2008年起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  相似文献   

6.
《金融博览》2005,(1):15-15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宋立撰文说,在宏观经济调控是否选择“双稳健政策”取向的讨论中,大家对继续用“稳健货币政策”这个提法没有争议,有争论的是财政政策是用“中性财政政策”的提法,还是用“稳健财政政策”的提法。  相似文献   

7.
《新兴市场》杂志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及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3/2014》。发布会上,有学者称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人均万元税负阶段"。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对此广泛关注并展开热烈探讨,更有网友惊呼:"一口饭就有半口以上缴了税。"点评:如何辩证看待"人均万元税负"呢?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没  相似文献   

9.
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或更为复杂,保障经济"稳中求进"任务更为艰巨,为此中央提出,今年仍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资源、环境约束之下,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不是片面追求高速增长,而是要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的目标,做好财政工作的"加法"和"减法"。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利用扩张政府开支和减少市场主体的税费负担来扩内需促增长。但是,这绝不是  相似文献   

10.
<正>在2010年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中国将在2011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由过去两年来的"积极与适度宽松"搭配变为"积极与稳健"相配,财政货币政策的定调可以说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1.
在熬过2014年市场低迷期之后,房企萌生了2015年的许多期望。2014年楼市如过山车般,经历年初成交低迷、年中开发商降价自救以及众多利好政策刺激下的年底成交回暖,终于跌跌撞撞"熬过"低迷的2014,来到2015。鉴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政府已经于去年年底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地方政府调控手段趋于多元化,2015年的楼市是否能够保持去年年底的爬升势头?岁末年初,《中国房地产金融》走访上海部分新开楼盘发现,尽管看房者寥寥,但开发商在定价上略  相似文献   

12.
杨志勇 《财政科学》2021,(3):15-20,26
近年来,中国连续实施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宏观税负持续下降,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积极财政政策何去何从?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任何一种财政政策都不可能长期不变地存在下去.如何理解积极财政政策?如何让财政政策具有可持续性?如何让财政政策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文章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初步的回答,并在讨论财政政策理论发展趋势的同时,展望中国未来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3.
公共问题的存在呼唤着解决问题的新政策工具出现。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要研究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好、运用好。国务院首度推出"激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政策工具,针对的是什么样的公共问题?如何有效操作以实现其政策目标?分析这一政策方针出台的背景即可发现什么样的公共问题有待解决。背景之一是审计署审计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4.
如何看待我们正面临的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一方面,我们要有信心,我们的财政经济政策也应该努力重建市场主体和普通民众的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视这一场影响深远的挑战,解决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实体经济、内需与外贸、就业与民生面临的现实问题。调整经济政策应对这场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是最有力度也最直接的选项之一,但是各项财政政策的取舍当对症下药,仔细权衡政策收益与成本,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把"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作为宏观政策的主轴。在扩内需的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哪些效果?下一步还应采取何种政策取向和具体的政策措施?本期专题安排3篇文章,分别从消费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扩大内需的问题,期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讨论。本期专题: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日本、台湾、中国等地兴起"飞特族"一词,意指年轻人拒绝接受长期固定工作,但需要钱的时候就从事短期职位,赚够钱便休息,出门旅游,或在家赋闲。这样的"飞特族"多为80后。80后爱创意、爱虚拟、爱转工、爱享受……不像60、70后"为工作而生活",他们是"为生活而工作",他们抗拒加班,喜欢用放工时间做快乐的事。80后"无法安定"的性格,究竟适合什么工作?好玩:80后讨厌"死板",喜欢  相似文献   

17.
次贷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应对危机的冲击,取得一定成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再次引起社会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基于此,本文选择1996第1季度至2009第3季度相关数据,主要运用向量自回归比较分析我国货币和财政政策效应,得出主要结论有:我国财政政策的效应比货币政策的效果明显;货币政策的实施受财政政策一定的影响;货币和财政政策都是在短期内有效,长期是中性的。  相似文献   

18.
见证通胀     
关于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的大讨论,早在2003年初就开始了。中国经济的态势究竟如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成为政学两界的热门话题。人们对经济形势的研判,从总体过热、局部过热、到态势良好,差别甚大。对于政府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缩、扩张、还是中性,也是言人人殊。政府领导在20042007年间大体上采取了一种总量扩张、对少数产能过剩的行业采取投资审批等行政手段加以限制的政策。直到2008年初,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率(CPI)也到了8.7%的高位,才下达了"踩刹车"的命令。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实际上也存在货币政策上的"鹰派"观点。我们看到人们被各国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和所谓热钱流入搞的心烦意乱,并继续高度警惕通胀风险。争竞在很多国家的政府和中央银行中都有所谓"鹰派"和"鸽派"之分,他们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都存在对立的观点。在财政方面,"鹰派"和"鸽派"的对立在欧洲表现得特别突出。在欧洲,财政方面的"鹰派"色彩一直占上风主要是由于德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们将众多企业申请上市视为一次"海选",那么作为参加"海选"的一员,企业除了向监管机构呈上一份份与财务业绩相关的报表外,还应向广大投资者"秀"些什么呢?与高温、酷热的7月一样难熬的,是低迷的股市和IPO开闸的传闻。虽然7月份IPO并未开闸,二级市场资金压力得到了短暂的缓解,但投资者对IPO重启的恐惧却没有丝毫减退,如同接踵而来的第二个中伏。而在香港,同样是大规模的IPO项目,却受到了包括交易所、机构和投资者的追捧。港交所在战胜了纽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