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的胡同     
毛志成 《中关村》2006,(1):135-136
三十年代著名作家朱湘,曾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散文《胡同》。而且所记述的,特指北京的胡同。这位作家原籍安徽太湖,却对北京的胡同产生了特殊的印象,足见北京的胡同有一种非同一般的神韵。  相似文献   

2.
袁秀霞 《中关村》2004,(7):101-103
一条胡同,一条北京的老胡同,从元大都时代,走到现在800多年了。这条胡同承载过无数人的生活、经验、历史、情感,虽然它很老,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舍不得遗弃它,离开它。然而今天城市建设的发展,却要改变这条胡同的面貌。甚至会让它完全消失。胡同里的居民不想失去自己的历史,不想抹去自己的记忆,那么,又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留驻过往的岁月?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越来越容易掌握的DV技  相似文献   

3.
勒川 《中关村》2008,(2):102-105
庭院深深。北京冬天的阳光很好,透过胡同斑驳的墙壁洒在身上,感觉到一些温暖。在这古老城市的小巷中,在炮局胡同的小院深处,我见到了他。老远他便朝我挥手致意。身着朴素、笑容和蔼——这是我对这位老者最初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王燕芬 《中关村》2006,(9):118-121
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又是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城市。长长短短的上千条胡同串联起平民百姓的四合院、大杂院,共同组成了这座完整的古都大邑,也构成了北京历史文明的现实存在。画家孙杰3年前,开始收集有关胡同的各种形象资料,他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所经之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每每穿过一条胡同就会想起一段记忆中的回忆。他着手研究绘画的表现手段,最后采用以钢笔素描的形式,试图用一种黑白迭替、单纯质朴的方式表现在胡同中最普通人的生活和居所:时光岁月形成的沧桑变化,世事变迁遗留的伤痕印记。斑驳的旧墙,残破的门墩,废弃的碾盘,堆积…  相似文献   

5.
城门记忆     
张颐武 《中关村》2012,(1):100-100
北京的城门曾经是北京的象征。我小时候住在宣武门外的教佳胡同,但宣武门并没有在我记忆里留下什么痕迹,我印象深刻的是西直门。当时父母几乎每天都带着我从城里到现在的民族学院上幼儿园,途中要在西直门换32路汽车。那时的西直门外还是有许多苍天大树的郊区,那座宏伟壮观的城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天从它下面穿过的体验让我直到今天还难以忘却。  相似文献   

6.
张越 《中关村》2012,(2):96-99
在所谓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脚步践踏下.充满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的老北京似平要离我们远去了。王继民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北京老胡同里的草根画家.很不甘心地用自己最熟悉的油画笔认真寻找那个身影模糊的老北京。  相似文献   

7.
西海是什刹海最西边的一部分,也是最安逸的一片。过了银锭桥,东北边就能看见烤肉季饭庄。北京的清真烤肉一直有“南宛北季”的说法。“南宛”是指宣武门内的烤肉宛,“北季”就是烤肉季。烤肉季后面狭窄的烟袋斜街不长,直通地安门大街、钟鼓楼。两边是2层的古建,现在经过前几年的修复,已经成了众多外来观光客寻找胡同繁华的地方。小酒吧、小店铺、小作坊,因为小,更容易让人留在这里细细品味其中的妙处。  相似文献   

8.
张越 《中关村》2013,(8):26-29
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么创意呢?假如在古老的胡同中坐落些许"创意工厂",让西装革履的企业家和商人与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这里相遇,岂不独具一番风味?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么创意呢?在北京,在这样一个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城市,你所习惯的却是车水马龙的街市和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古老的胡同与四合院在  相似文献   

9.
关村 《中关村》2005,(6):113-113
中关村的知识产业精英们: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据调查显示: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53-54岁;前不久著名视觉大师陈逸飞先生,因病猝然离世。我们在感叹生命如此脆弱的同时,也不禁为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态而  相似文献   

10.
报纸的进化     
贺铭 《中关村》2005,(12):112-114
真没想到,在美国工作生活了16年之后,我又和离开中国的时候一样,拎着两大箱子回来做海归了,而且是到人生地不熟的深圳创业。我担任总经理的公司刚刚开张,互联网还没开通,我又受不了网吧的烟味和嘈杂,只好倒退十年,重新靠报纸来了解身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自打1988年出国以后,快16年没有机会认真读中国的报纸了。刚到深圳的时候,买的都是本地报纸,看了几天,总觉得自己无法适应现在时髦的文风笔法,而且对新闻选材角度也难以认同。记得一位新闻界前辈说过,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因为新闻也是以稀为贵。尽管人咬狗的事罕见如凤毛麟…  相似文献   

11.
祁建 《中关村》2016,(4):113
老修理工曾是胡同里的一道风景,而随着城市文化的演变,也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磨剪子,呛菜刀——"、"锔锅锔碗——"、"箍筲——箍筲——"……早年间胡同里修理工手艺人的吆喝声,是一曲令人回味绵长的胡同交响曲。可时光倒退到几十年前,他们一边推着小车走街串巷,一边吆喝着,曾是胡同里的一道风景,而随着城市文化的演变,这些修理工也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城市巨变使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什刹海已经被一干曾经疯狂热爱过它的人预见性地称为“北京下一个俗地方”(三里屯想见是第一个),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一年以前的什刹海,我是见过的——岸柳芙蕖、烟波橹船,在人看来自然无比的惬意,然而,酒影人声、乐奏车喧,却不时地要炫人耳目,就个人观感,并未见佳。早就听过“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的说法;甚至有人说“没有到过什刹海,  相似文献   

13.
赵蓓欣 《中关村》2008,(8):109-109
对我来说,绘画是一种追求,是沟通,也是一种执着。它让我和自己沟通,和被人沟通,通过它,使我更了解自己,也从作画的过程中认识了过去我不知道的或没有注意到的形形色色。  相似文献   

14.
祁建 《中关村》2022,(1):92-95
<正>东安福胡同和西安福胡同,明代合称安富胡同,清代辟回回营,亦称回子营,邻近西长安街为什么称回回营呢?从这片小区可以清楚看到西长安街上的华灯,西长安街的南面,有一大片的平房住宅区,从双栅栏胡同进去,没走几步就能看见路东一处由两间平房构成的路口,向里看,是一个居民区,再向里走,能看见一个门楼,从砖的样子和建筑的样式推断,年代应该不会太久远。  相似文献   

15.
我的什刹海     
按地理区域划分,我是什刹海的女儿。妈妈生我的鼓楼医院离什刹海只有两三站路;6岁之前我们住在妈妈学校的教工宿舍,是离什刹海很近的宝钞胡同;我3岁时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北校幼儿园,就在离什刹海一箭之遥的定阜大街街口。说来惭愧,虽然去幼儿园的儿童车每天都要路过什刹海,对于那一片水,我童年时代全部的印象,只有一个冬天的下  相似文献   

16.
江川 《中关村》2012,(3):28-29
凭借"电纸书"和"手写输入"技术,汉王不仅让中国人在这个领域领先全球,而且弘扬了民族文化,让国人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7.
胡鞍钢  张勇 《中关村》2005,(4):60-62
世界银行从80年代以来每年都发表标志性成果:《世界发展报告》。2005年世界银行出版了《世界发展报告:改善投资环境,促使人人受益》。中国科学院一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组织翻译了该报告的中文版,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里我极力向广大读者推荐这份报告,我把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及其相关研究报告视为了解、获取和认识世界发展经验的重要知识来源,使我们从国际视角和国际比较中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8.
一恐龙出现在巴黎街头,眺望着香榭丽舍大街,在深秋的阳光下,守护着花园里的宫殿。这是巴黎第八区,总统府附近,皮尔·卡丹中心。在这里,巴黎的人们在忙碌,一个画展在准备中。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现代艺术展览,所有作品都来自中国。一组《中山装》,一个《中国梦》,一张《平静如水的脸》,一双《面对暴力》的手,一群《具有共性的人》,一只《永恒的鹰》,还有那些《被岁月磨合的人》,《流动时光中的普通生命》……这些绘画都是收藏家尤伦斯夫妇的藏品,展览叫做《巴黎·北京》。谁是尤伦斯夫妇?我们对他们了解多少?在皮尔·卡丹中心门前的花园里,我遇到了前来参展的艺术界人士。先来听听他们怎么说。画家刘晓东:“大概10年前,我刚刚出道,有点小名。有—个朋友带着尤伦斯来到我的小画室,当时我在美院附  相似文献   

19.
冯永锋 《中关村》2009,(4):42-45
一个女人重要的十五年 2009年的春天,北京的植树运动已经开始了。 2008年4月,我认识了一个人,一个北京人,一个过去很像暴发户,过后很像山大王,如今很努力地转化为合格的环保主义者的女人。  相似文献   

20.
瞬息京华     
《信息产业报道》2004,(2):92-93
现在的北京,你好像已经无法准确地描述她的样子。她有好多张面孔,既是古都,又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她是紫禁城,也是国际俱乐部,她是南城的胡同,又是使馆区的三里屯,她是后海提着鸟笼遛弯的老北京,也是街头玩Hip—Hop的嘻哈少年。面对瞬息万变的北京,你甚至来不及回忆,来不及纪录。用林语堂先生长篇小说的名字来形容,那就是“瞬息京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