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半导体曾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处于发展高峰,后在美国打压之下趋于衰落。从2010年起,全球半导体产业步入新一轮行业增长期,随后新冠疫情的暴发令国际社会再次认识到半导体关乎“国运兴衰”的重要性。基于半导体产业已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制高点,美、日、韩及西欧发达国家都纷纷从国家战略高度加以重视与部署。日本政府于2021年6月4日出台了《半导体·数字产业战略》,该战略涵盖了半导体开发、数字社会的充实、产业链问题、脱碳问题等领域,这不仅是日本在新冠疫情下对产业和安保领域的一次政策调整,还是日本步入令和时代后对国家发展关键领域进行的重大布局。日本通过制定新“国家战略”形式,欲以举国之力实现提振半导体及数字产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重点领域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酷日本”国际化战略是日本政府在2010年提出的,针对海外受众打造日本国家形象与树立国家品牌的新政策。日本正从一个传统制造业大国,转向一个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和输出大国。本文以“酷日本”战略为切入点,将研究对象锁定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其提出的背景、内容和目的,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其开拓海外市场的实施方案和推进措施,探讨今后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动向。并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符合国情的产业政策,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七十年代以来,不少世界性组织,如联合国工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等,也都把产业政策视为日本经济成功的秘诀。在日本,产业政策是以产业和企业为对象,由通产省等省厅制定,并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推行的“产业行政干预政策”。通产省是日本制定产业政策最多的一个省,该省在战后四十年间制定的主要法律就达150多项。日本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三大方面:(1)产业结构政策;(2)产业组织政策;(3)产业环境政策等。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王冠楠  项卫星 《亚太经济》2015,(收录汇总):22-31
日美贸易冲突是导致《广场协议》签订的最直接原因,但这一冲突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而是“经济主导型”竞争的结果。其根源在于日本对美国市场的“脆弱性依赖”和受“日美同盟”这一结构性权力的约束。《广场协议》的签订并没有缓解两国之间的“经济主导型”竞争,此后美国运用技术民族主义对日本半导体产业进行遏制,阻止了日本企业在半导体产业对美国的高技术超越。这一竞争在20世纪90年代末趋于缓解,主要是因为冷战的终结和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不再将其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和打压对象。“敲打中国”由此开始取代“敲打日本”,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崛起和由此导致的“综合性”竞争。  相似文献   

5.
王冠楠  项卫星 《亚太经济》2023,(收录汇总):22-31
日美贸易冲突是导致《广场协议》签订的最直接原因,但这一冲突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而是“经济主导型”竞争的结果。其根源在于日本对美国市场的“脆弱性依赖”和受“日美同盟”这一结构性权力的约束。《广场协议》的签订并没有缓解两国之间的“经济主导型”竞争,此后美国运用技术民族主义对日本半导体产业进行遏制,阻止了日本企业在半导体产业对美国的高技术超越。这一竞争在20世纪90年代末趋于缓解,主要是因为冷战的终结和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不再将其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和打压对象。“敲打中国”由此开始取代“敲打日本”,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崛起和由此导致的“综合性”竞争。  相似文献   

6.
《调查研究报告》2006,(234):1-20
在战略高科技产业,美国通过政府扶持和引导,形成同行业企业“竞争前研发”联盟的政策举措,对提高美国战略高科技产业整体水平和美国国际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前研发”联合体SEMATECH的特点、管理模式及成功经验,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政府应鼓励同行业企业“竞争前研发”联盟,扶持和引导我国战略高科技行业“竞争前研发”联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重点生产方式”是日本政府为扭转战后初期困难的经济局面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它的实施使当时走投无路的日本经济,迎来了“恢复的黎明”。分析这一政策的制定过程、内容和实行情况,是研究日本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课题,对于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是颇有借鉴价值的。战争使日本遭受了惨重损失,社会总财富损失了36%,约为1,057亿日元。①1946年度,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1936  相似文献   

8.
杨素芳 《中国经贸》2010,(2):158-160
二战后的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的破坏,并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中,经济社会秩序空前混。当时企业基本停产,工业设备闲置,失业严重,粮食奇缺,交通瘫痪,农业荒废,物价飞涨,可谓是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就是在这样的战争废墟上,日本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日本奇迹”,很快又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本文从当时的日本所处的世界经济环境和日本政府为经济复兴所做经济战略等方面出发分析其原因,对我国的经济崛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其中,日本政府在科学技术上采取的从引进入手,通过改良和创新壮大自己的科技力量走向自主开发、科技立国的战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战略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日本在引进技术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观战后日本引进吸收技术的全过程,可以归结为一个模式,这就是日本引进技术的“竞争型”模式。一、日本引进技术的“竞争型”模式(一)“竞争型”模式首先包括在外的竞争首先,竞争型模式的前半部是日本政府在外利用竞争的过程。在引进技术时,日本政府通过扩大技术来源、拓宽引进技术的类型,从而引起国外技术市场的卖方竞争。第一,日本政府在技术引进来源上坚持  相似文献   

10.
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固然与需求不足有关,但更多是由供给方面新陈代谢功能受阻、全要素生产率增幅放缓等问题所造成的。而其微观根源是日本传统的经济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制度疲劳:金融结构老化,难以支持新产业发展;企业制度僵化,适应环境困难;政治失灵,管制过多。这一切阻碍了新陈代谢和资源有效配置,降低了日本经济的活力。安倍经济学的增长战略不仅如多数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缺乏力度,更主要的问题是战略本身忽略了触动及推进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快自身制度改革这一重要内容。根本而言,日本经济还是要靠民间主体的自我革新来重建活力。  相似文献   

11.
1983年11月18日,日本政府公布了两个预测日本能源供应趋势的报告。在不久前召开的“推进综合能源对策内阁部长会议”上,通产省大臣宇野宗裙报告了“日本长期能源需求展望”,并获得通过;在接着举行的内阁会议上,又讨论决定了“1995年替代能源供应目标”。这两个报告将成为今后日本政府制定有关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1982年4月,日本政府曾经发表过一个长期能源需求预测报告,但由于世界性经济萧条导致对能源的需求增长缓慢,以及节能研究开发获得进展,仅过了一年原预测报告就不得不重新加以修改。通  相似文献   

12.
日本政府的“联合国外交”中国政法大学林晓光10年前.当日本政府提出“政治大国”的口号时,其战略意图、政策目标还不够明确.10年后的今天,日本政府在其全球战略构想中,已提出了作为“一级”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政治目标,并为此展开了积极的“...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日本航运业开始起步,这时引航服务是在私人招揽业务基础上的自由竞争。面对过热的竞争,日本政府计划通过建立引航协会来规范引航服务。1876年日本政府首次制定了“引航条例”,189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经修订的“引航条例”,当时日本共有14名引航员(日本籍引航员6人)。  相似文献   

14.
唐烨 《沪港经济》2010,(9):54-55
1960年12月,日本政府启动了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由此迎来了从1961年至1970年的“黄金十年”。扣除物价因素,到1967年,日本提前实现国民收入增加一倍的目标,翌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15.
日本政府实施观光立国战略之后,根据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同时结合世界经济形势,截至2011年底,曾经制定并实施了3个国家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推进了观光立国战略的发展。2012年3月30日,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了《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2012~2016)》,对今后5年的旅游产业政策进行了综合规划。由此,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具有一些新特点。通过解读日本国家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内容,归纳总结日本观光立国战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为我国政府制定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动荡的影响和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日本的一些产业,如造船,钢铁、石化等工业都出现了严重衰退,不能不引起日本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为了改变产业萧条的局面,日本政府把“保护衰退产业和促进产业转产”作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主要对策,并采取了一系  相似文献   

17.
日本政府与民间合作,最近业已提出“中国新大连港建设合作计划”。该计划由日本国际合作事业团牵头,与运输者下属的国际临海开发研究中心一起,打算先用一年半时间、花费1万亿日元对大连港进行“企业化调查”。调查内容为:(1)该建设计划是否要搞日中合办企业;(2)建设费用的四收办法;(3)港口的道路网建设。估计,年内可提出中间报告。现在日中东北开发协会联合了银行、商社、钢铁公司已组成了“大连港湾开发研究会”以推进该开发计划。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产业链转移成本驱动机制问题,以日本半导体产业为例,通过实证分析产业链转移的成本驱动机制,深度剖析产业链转移的原因,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发展提供经验指导。研究中应用产业链成本管理、成本驱动机制理论,系统性的分析了日本芯片产业链转移的原因及内在的成本驱动机制,然后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成本驱动机制实证模型,收集了2012年到2022年期间日本主要上市半导体企业数据,对日本半导体产业链转移的成本驱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在半导体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成本驱动机制从促进产业发展、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并且劳动力成本的高低是驱动产业链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制造成本和土地成本共同影响着产业链转移的差异性,税收政策会对半导体企业的营收和利润产生直接影响,政府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来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相关企业应根据变化趋势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同时,加强和深化国际合作,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正> 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构成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三个重要阶段,在这三个阶段,我国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表现也正是企业“战略危机”的征兆。  相似文献   

20.
傅勇 《西部论丛》2009,(2):80-80
2009年,笔者感到最大风险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都有可能变成1990年代的日本。1990年代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甚至有经济学家认为是“失去的二十年”,因为直到今天,日本仍然没有真正走出紧缩的泥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