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价值链重构趋势下,“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日益紧密,东道国贸易网络地位对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影响逐渐显现,成为吸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区位优势。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构建增加值贸易网络,结合2009—2019年A股上市公司、BvD-Zephyr以及fDi Markets数据,考察东道国贸易网络地位对中国企业OFDI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东道国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的提升,对中国企业OFDI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上述影响在发达国家、制度风险较低及开设境外园区的东道国更强,并且进一步激发了中国民营企业、初始投资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并购的积极性。此外,中国企业OFDI的结构得以优化,投资行业依托贸易网络呈现阶梯状分布。机制分析表明,中间品进口激励效应、投资风险规避效应和全球价值链嵌入效应是其重要传导渠道。本文为中国企业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策略制定提供有益参考,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一体化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复苏乏力、贫富差距扩大等经济问题与大国间的政治博弈,导致“逆全球化”现象频发。“逆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表现在宏观层面通过贸易限制政策,大大缩减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外商直接投资;在微观层面,欧美国家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技术进步。“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的构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该价值链不同于欧、美、日为主形成的区域价值链,而是在中国构筑区域经济合作、合作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进行国际区域分工的尝试,是以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其连接了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价值链的构建,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维护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以及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机电产品贸易数据,计算其产业内贸易水平,选取市场规模差距、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等因素,实证分析中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对各影响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研究发现,市场规模差距与贸易开放度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影响较大;市场规模差距对产业内贸易水平具有抑制作用,而贸易开放度具有促进作用;人均收入差距、中国的OFDI和技术水平差距可以提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而地理距离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线路和不同产业内贸易类型国家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可以通过机电产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国家间经济合作、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等政策,以提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从“一带一路”倡议出发,阐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合作现状,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的模式和重要领域,为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共同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5.
<正>一、前言当前全球化趋势不稳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为实现自身经济增长不断探求新出路。“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一种可以带来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倡议[1]。伴随发展,“一带一路”国家大体可以实现一个较为完整的区域性生产链,在全球价值链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供应链地位[2]。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沿线国家的经济总量规模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2016年至2019年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自2013至2020年,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制度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差异性大,具有较多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面临诸多制度性交易成本。基于制度距离—制度质量—制度性交易成本理论及其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制度型开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作用机理在于改善制度质量,缩短国家间的制度距离,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度“进口”——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高质量制度和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对接、引入、转化融合,制度“出口”——对制度质量低的“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基于合作共赢、平等互利推进“中国制度方案”,通过统筹开放与安全、坚持底线思维、稳中求进等路径,降低“一带一路”建设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极大地促进了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然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烟草及烟草制品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不利于烟草产业长远发展,故就此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贸易往来展开分析。基于进出口数据,构建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分别测算影响出口额和进口额波动的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烟草及烟草制品竞争力不足且下滑态势十分明显,成为制约贸易发展的最大因素;其次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依赖性,对进出口贸易造成重大影响;最后,烟草产品结构无法充分匹配国内外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利于与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合作,同时也为国内各地方的经济发展与贸易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建成的赣州港是国内中部地区的重要港口,它不仅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愿景的重要实现点,同时赣州港的建设也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为赣州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全球化遭遇重大逆流。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基于中国2005—2015年对外投资行业层面的数据以及国际投入产出表,结合Helm(2020)工具变量的构建方法,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投资的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价值链优化效应,并分析其背后机制。本文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对沿线各国和地区的投资能够显著促进东道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且这一效应的大小因东道国发展阶段、地理位置以及行业变化而有所差异,其中间机制主要通过下游需求增进及技术溢出引发的生产率效应来实现。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够有效抵御当前逆全球化的趋势并弥补过往全球化生产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忽视,在推进区域合作、促进沿线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凝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中药材进出口贸易对弘扬中华文化、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2011—2020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中药材贸易数据,分析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药材贸易网络关系的演化,以及中国在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发现:中国在“一带一路”中药材贸易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中药材进出口贸易总额呈波动上升态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中药材贸易联系逐步密切;GDP规模、边境距离、语言等会对两国贸易关系产生影响。今后应继续拓展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中药材进出口贸易,建设中药材专属国际物流通道和中药材人才培养体系,弘扬中医文化,不断加强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研究样本,构建对外直接投资对价值链升级的理论模型,使用2000-2016 年的国别数据,通过动态面板实证研究了OFDI 对母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OFDI 对母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机制主要有专业分工效应、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市场规模扩大效应。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有利于提升自身价值链地位。中国对中南半岛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和中国- 中亚- 西亚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主要通过专业分工效应来提升价值链地位,对中蒙俄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主要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市场规模扩大效应来提升价值链地位。  相似文献   

12.
海运设施联通推动贸易畅通是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班轮航运网络的结构特征,并实证检验了其对沿线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沿线班轮航运网络表现出“小世界”的特征;各国(地区)的个体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一国(地区)节点强度和广延性的结构特征显著促进了双边贸易增长;网络结构特征的贸易增长效应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前后、不同港口环境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存在显著异质性;机制检验表明,网络结构特征将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增强市场引力来促进双边贸易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仅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也是加快推进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合作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而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就是要以政策相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面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分工的继续深化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医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原始创新潜力巨大的民族健康产业,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深刻影响着中国与东道国在国际生产分工中的关联关系。文章基于增加值的双边贸易流分解数据,构建了投资东道国与中国的前后向价值链关联指数,全面考察了东道国与中国的价值链关联特征和中国OFDI对东道国与中国双边价值链关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东道国与中国的价值链关联具有非均衡特征;(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显著提升了东道国同中国的前后向价值链关联,且相对于东道国同中国的前向价值链关联,中国OFDI更能提升东道国同中国的后向价值链关联,该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3)分国家和区域来看,相对于高收入国家和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OFDI更能提升中低收入国家和沿线国家与中国的价值链关联;分行业来看,中国OFDI对东道国制造业同中国双边价值链关联的正向促进效应高于服务业,且更能促进东道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同中国的前向价值链关联,以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同中国的后向价值链关联;(4)机制分析发现,中国OFDI能够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提高价值链生产分工效率来提升东道国与中国的前后向价值链关联。研究对中国深入推进“双循环”发展战略,打造以中国为主要参与主体的国际价值链体系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开放与直接投资,既是“一带一路”建设中资金融通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十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呈现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行业较为广泛、投资区域相对集中等特征。金融开放通过拓展国内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金融机构运行效率,推动资本在国内外市场合理配置,促进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力。面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开放水平普遍较低、中国投资项目融资难度较大等现实制约,要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开放,重点服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加强金融合作,守住风险底线,努力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优化倒逼机制,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精准破解中国企业“走出去”困境;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规范与引导,帮助企业借力金融开放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率,推动金融开放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融合发展与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6.
增加值出口指标、区域价值链指标和VSS指数等分析研究表明:金砖国家彼此间的增加值出口量不断扩大,价值链融合程度逐步增强,产业间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区域贸易协定对成员国间增加值出口和价值链融合程度有显著促进作用;金砖区域贸易潜力可分为潜力再造型、开拓型和巨大型三种,建立以金砖国家为主的多边自由贸易区将会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促进金砖国家一体化大市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基于GDELT合作事件大数据,结合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探索2003—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合作关系的网络分布特征,并结合负二项回归模型识别影响合作强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合作网络结构以中国和俄罗斯为核心形成双向枢纽网络结构,合作网络的空间组织格局表现为显著的单中心辐射和多中心紧密相结合的区域合作结构;合作强度呈现出逐渐增强态势,国家间网络中心性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治理水平及地理距离等是影响合作强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经济和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各国间经济交往愈加频繁,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突出体现,其经济特征日益凸显。文化交流可以打破语言壁垒、降低贸易成本、增进文化认同、形成社会网络,从而建立信任关系,影响国际经济往来。孔子学院作为语言文化推广的典型代表,对双边投资起到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对孔子学院的海外发展情况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吸引外资变化分析,发现中国文化推广能有效促进双边投资,但具有明显的国别差异,同时文化推广可拓展双边投资的广度边际。“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推广策略应深化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创新与文化推广相补充;挖掘重点地区文化潜力,优化孔子学院布局与运行;发挥孔子学院基站力量,丰富文化交流形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47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贫困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显著降低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与中国邻近、中等收入水平以及与中国双边互信程度高的沿线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减贫效应更加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就业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是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发挥减贫效应的重要影响渠道。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外国直接投资减贫效应的研究,同时为中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以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减贫目标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近三十年间,区域贸易协定和全球价值链经历了较快的发展,二者呈现出共生发展的态势。区域贸易协定构成区域主义的现实基础,而全球价值链作为经济全球化核心架构属于多边主义取得进展的成果。作为全球化力量的集中体现,全球价值链正在重塑区域主义,并在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之间进行协调。从发展趋势上看,区域贸易协定发展呈现出网络化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结构依赖性,然而,现有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文献尚没有充分地考虑上述特征。为了从网络视角考察全球价值链发展对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形成的影响机制,文章构建了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并建立了包含经济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指数随机图模型,注重研究网络结构依赖和复杂网络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传递闭合性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网络现有关联主导着区域贸易协定网络的形成。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会影响其加入区域贸易协定网络的选择,全球价值链下游度越高的经济体越倾向于参与区域贸易协定。双边增加值关联的增加会促进经济体间建立区域贸易协定关系,而双边生产长度的增加会降低经济体间建立贸易协定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