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卓越人才培养之目的在于为行业或地方的经济建设提供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或创新人才。本文主要探索和研究了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和途径,构建以学校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校企联合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理论知识传授与企业应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对联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培养和解决企业急需人才方式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高校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服务外包作为新兴的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但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使得服务外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培养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高校应科学合理设置培养方案;加强师资培养,改变教学模式;营造外语学习环境,实施双语教学;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强化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3.
钟晓菁 《中国经贸》2010,(16):110-111
高职院校在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培养服务外包中低端人才的过程中承担着主力军的作用。针对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要求分析高职院校在培养BPO人才中的优势,提出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在积极推进深度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及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鲍务英  陈勇 《北方经济》2011,(20):91-92
服务外包日渐成为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核心,而人才则成为制约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产学研平台构建、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教学、校企师资互动机制等方面,探索出一条面向服务外包的IT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5.
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亟需大量的职业型外包人才,高校可借鉴CDIO模式来改进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意识的应用性、职业型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6.
田俊芳 《魅力中国》2014,(19):12-13
服务外包行业的迅猛发展,对服务外包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服务外包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外语能力、技术能力、创造性、创新性能力、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但我国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适用性差、人才结构失衡、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需要及国家缺乏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体系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改变人才培养策略,加大政府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构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体系,改革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民币走上了被动升值的快车道。人民币的升值将会增加服务外包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利润和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但同时也将有利于服务外包行业的调整重组,促进服务外包行业向高端突破。因此,企业应通过积极开拓国内服务外包市场、加大对高端业务拓展的投资、提升企业管理服务能力、重视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进行主动的外汇风险管理以缓解人民币快速升值所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服务外包分为设计研发模式、代工模式、服务提升模式等三个产业层级,三者共同构成一条"微笑曲线"。天津市服务外包产业仍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亟须向高附加值的上下游发展。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第二产业对外发包能力和对服务外包产业拉力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是产业层级提升的主要阻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目前分类培养模式理念进行金工实习课程改革,培养具有良好专业技术能力和一定企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备良好大工程分析、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的高技能技术应用人才,以更好地促进应用型本科教学。分析学生总体特性,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将金工实习与课程相结合,以项目式和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企业管理方法、企业实战工程经验贯彻于整个教学中,最终培养出具备良好管理能力、管理情商、管理技巧,同时具备较高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10.
刘贤仕 《北方经济》2012,(20):14-16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没有纳入国家"卓越计划"的范畴,但为了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制定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学改革为抓手,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突破口,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创建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电子商务企业IT外包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商务是建立在IT基础之上的商务活动,是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和WWW等电子数据传输手段进行商品、信息、服务交易行为的总称。IT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服务与促进。IT所包含的内容很多,Internet所运用的技术也较复杂,文章仅从电子商务企业IT外包方面,对外包的本质、影响企业外包的因素及外包的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背景,提出了学校教育管理方、企业实习基地方和学生本人主体方“三方联动”的培养理念,介绍了其基本内涵,是有效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李群  孟庆瑞 《魅力中国》2010,(33):306-307
创新型人才是在全面发展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则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由此,学校要转变对学生评价的理念,强化服务学生的意识,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他们的人格,合理的选择、兴趣爱好和要求以及他们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CDIO理念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本着"立足无锡,服务长三角及苏南地区,面向全国,培养具有‘本科水平、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因需施教"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培养特色,探索制定了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施放 《浙江经济》2010,(8):14-15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如后勤办公、顾客服务、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等外包给其他国家去做。目前,服务外包广泛应用于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会计、客户服务、研发、产品设计等众多领域,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服务附加值明显增大。根据美国邓百氏公司的调查,全球的企业外包领域中扩张最快速的是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媒体公关管理、客户服务、市场营销。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对于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6.
鉴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一批卓越林业工程人才的需要,以及培养林业工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美国的奥本大学、缅因大学、华盛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为例,通过对其林业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调查与分析,借鉴其人才培养先进经验,提出以现实存在问题为依据制定培养目标、以追求学生个性发展为方向改革课程设置、以校企联合为手段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思路,推进我国林业工程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王桂亮 《魅力中国》2011,(7):182-183
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而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实现与市场接轨的重要举措。校企业合作办学模式是我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我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枝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IT服务外包会给客户带来显著的收益,因此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与企业的青睐,从而推动IT服务外包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2004年全球ITO总量为1927亿美元,而2009年预计将达到260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2%。目前,已经有60%的美国企业借助专业的IT服务外包迅速扩展自身的业务。  相似文献   

19.
《北方经济》2012,(11):46
正商务部部长助理仇鸿近日表示,为推动中国软件贸易和信息服务外包健康、快速、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完善软件贸易和信息服务外包的政策环境及促进软件贸易的政策配套措施、加强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加大中高端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培育信息服务外包重点企业,以及加强软件贸易和服务外包促进工作等举措,推动中国软件贸易和信息服务外包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郑杰  王俊丽 《魅力中国》2014,(10):161-161
中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应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中职学校作为社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如何用科学的内容、理想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