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汇率制度改革后经历了银行危机。在对五个银行危机指标进行分析后,对中国与18个退出固定汇率制度后经历货币升值的国家进行了对比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在实际退出固定汇率制度并保持人民币小幅升值的经济背景下,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构建发展中国家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共生基本面的Probit和Logit模型,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共生性货币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情况进行近似模拟.危机发生及演进的趋势大致为:以1993年和1999年为分界点,1990年以来中国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共生概率总体上呈现由正"U"型向倒"U"型转变的分布特征,2008年出现微弱反转;样本期内我国共生危机发生概率总体处于[0.25%,2.5%]的区间范围内,但危机生成的结构分析却表明,这种极低的概率事实上为近年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所覆盖.另外,发展中国家货币银行危机共生的基本规律显示出:GDP增长率、货币增长率、金融自由化和汇率制度对共生危机生成影响显著;金融自由化条件下共生危机发生的概率大干非自由化时期,无论自由化还是非自由化阶段,其他汇率制引发共生危机的概率均明显大于固定汇率制.  相似文献   

3.
汇率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该国经济的增长和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先后爆发了一系列货币危机,这些危机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汇率的调整和汇率制度的变革,因而近年来,汇率制度的选择又成为人们普通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汇率制度的争论也不仅限于传统的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还包括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中间汇率与两极汇率之争。在国内,还有人民币的盯住汇率制与管理浮动汇率制之争。各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虽然在各自的分析框架下都正确或比较正确,但似乎都缺少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几个关键因素的把握。本试图从这些因素出发,对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做一个拓展。  相似文献   

4.
<正>一、泰国:围绕固定汇率的一场搏杀 泰国货币危机与泰国实行的固定汇率相关。泰国1984年开始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即采取钉住特定“通货篮”汇率制度的作法。应该说,当时泰国实行固定汇率是适应了泰国制定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是正确的选择。它的作用是:汇率稳定,有利于保障出口持续增长,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泰铢与美元挂钩,美元是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这样可减少汇率风险,从而有利于吸引外资,树立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有利于维持国内较高的储蓄率,泰国储蓄一直维持在30%以上,支持泰国经济长时期高速增长。尤其是1985~1994年期间,由于美元汇率持续贬值,这使泰国获得了极大的本币贬值效应,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得以充分、有效地发挥。  相似文献   

5.
汇率制度与经济绩效关系研究表明,一是汇率制度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不同的汇率制度表现出的通胀水平存在着明星的基异;三是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何种汇率制度更易促成货币危机,只有结合汇率制度特征和特定的经济环境与金融制度背景才能加以判断,三是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汇率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取决于特定的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并且,笔者从制度理论角度对汇率制度与经济绩效关系做出进一步阐释。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入世后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翻度应是货币当局在实际中重归真正的管理浮动汇率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1983年以来香港货币制度的演变和两次港元危机的过程,运用货币危机理论分析了联系汇率制度的内在弱点,对两次港元危机的起因、发展和后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理论分析表明,任何固定汇率制度都会因为汇率预期变动而引起汇率风险。反危机的关键在于政府要明确显示反危机的能力和信心。本文为固定汇率制度下反危机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汇率制度选择问题是国际金融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选择适当的汇率制度对于处在转型过程中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23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460个样本建立了定性响应模型(Qualitative response model),对这些国家1985—2004年间汇率制度与通胀发生概率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固定汇率制度可以降低通胀发生的概率;模拟结果显示,如果我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均明显低于同期对应的其他汇率制度下的概率;通货膨胀发生概率多次出现的阶段性高点与我国历次通货膨胀发生的时间段相吻合;2007年和2008年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生通胀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之中,应该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以此作为反通胀的名义驻锚。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l980—2012年间的85次银行危机为样本,以经济增长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的所需时间为银行危机持续期的度量标准,综合考虑危机前经济体的经常账户、政府债务、资产价格变化情况以及危机中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施情况,采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对银行危机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危机前的股票价格指数增长越快,银行危机的持续期越长,危机中货币供应的增长会使银行危机的持续期加长,危机中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及危机中较快的全球经济增长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银行危机的持续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了汇率制度选择文献的研究方法,确定了"国际经验中国应用"的分析思路,通过利用77个国家1998~2003年的数据,以LYS事实汇率分类法的数据为被解释变量,利用有序Probit模型,考虑不同的样本口径分三个阶段探讨了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经验规律,并将中国数据应用于国际经验模型,得出中国选择各种汇率制度的概率分布。我们发现,发达和非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汇率制度选择规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非发达国家的选择规律;以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中国选择浮动汇率制度的概率接近1;而以非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中国选择固定汇率制度的概率为0.67。数量分析解释了这种表面上的矛盾。关于中外争议颇大的人民币汇率弹性问题,我们的分析表明,中外双方从逻辑上来说都没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套用的经验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1998—2011年期间93个国家和地区1043个观测值,运用Logit模型作为主要研究模型探究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导致系统性银行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以及银行监管是否会抑制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银行在创造流动性的过程中会增加自身风险,从而增大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具体而言,资产端创造过度的流动性以及表外业务创造的过度或过低的流动性均会引发系统性银行危机。该结论在考虑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强资本监管可以适度降低因流动性创造而产生系统性银行危机的概率。据此,本文认为,在促发展、防风险的有机统一过程中,引导银行创造适度规模的流动性,并结合稳定的监管政策,是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美元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指出美国经济运行的特殊循环导致了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和虚拟化,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背离才是次贷危机、美元危机的深层次根源;阐述了美国次贷金融危机与美元危机的区别,进而从目前次贷危机的救助措施、境外投机者力量以及美元最终支撑等方面分析了美元危机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危机和对策     
伴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已经与世界融为一体,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显现,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急剧变迁,对中国今后的走向势必产生重要影响。这种自下而上、自外而内的力量,将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应通过深化改革,化“危”为“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3.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危机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只要企业追求经济效益,那么,成本管理将始终是企业管理中永恒的主题。通过分析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的特征,指出其成本管理若不突破财务价值范畴,便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的误区。建议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管理纳入整个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之中,同时借鉴先进管理方法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之既能指导成本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财务决策支持,又能在价值上保持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实现战略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15.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石,信用缺失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可以说,信用不仅关乎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关乎到国家经济安全和整体性安危,从这一意义上说,信用危机是最大的经济危机。产品质量是企业信用的底线,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金融企业。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次贷危机中,信用链条既是贯穿始终的"生命线",也是一条使次贷危机不断放大的金融风险链条。  相似文献   

16.
从次贷危机到美元危机:根源及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指出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杠杆活动泛化导致的银行信用崩溃,美国当前救助措施本质是用国家信用支撑正在崩溃的银行信用,但这会引致美元危机;进而本文从美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背离的角度分析了次贷危机以及美元危机的必然性;最后本文指出中国必须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应付即将到来的美元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危机.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贷危机"与日本"泡沫危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近期,美国发生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这场金融危机波及的幅度和范围都创下了新世纪以来世界金融危机之最。而上个母纪90年代初,日本也爆发了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泡沫危机"的金融危机,并对日本经济造成了长期的影响。目前从两场危机的产生原因、表现方式、及作用机理上看,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相同之处。但在危机爆发的规模、世界宏观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两国政府处理危机的方式等方面又有所区别。两场危机对中国发展资本市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8.
张建宇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2):121-123
企业危机比起经济危机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常见得多,当企业遭遇危机时,很多企业常常寻求外部资源和相应的解决方案,然而在危机消除后留给企业的往往仅仅是一套针对个性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文章通过对危机化解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阐述了企业危机化解的一般逻辑机理,从而为企业提升其自身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石,信用缺失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可以说,信用不仅关乎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关乎到国家经济安全和整体性安危,从这一意义上说,信用危机是最大的经济危机。产品质量是企业信用的底线,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金融企业。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次贷危机中,信用链条既是贯穿始终的“生命线”,也是一条使次贷危机不断放大的金融风险链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