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木材供不应求的情况十分严重。要解决木材供需矛盾,首先应改变森林资源被严重浪费的现状,充分利用采伐、造材和加工剩余物,大力发展综合利用。在吉林省的采伐企业里每年有150多万立方米的采伐、造材和木材加工剩余物被白白浪费掉了。这批大好的森林资源,可以生产100万立方米刨花板或中密度纤维板。产值约4至6亿多元,可代替350多万立方米木材使用。目前,林业企业发展综合利用的困难是缺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的木材行业管理 ,既突出了木材的源头管理 ,又突出了木材的加工利用管理 ,为保护全省的森林资源和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经验和做法(1)保护森林资源 ,加强木材管理体系建设。全省各地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和法规 ,依法行政 ,严格按照采伐限额指标控制采伐量 ,从长效管理着手 ,加强木材管理的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木材采伐、木材检查、森林资源保护等审批和检查机构 ,做到持证采伐、持证加工、持证运输。一是抓好木材的源头管理 ,严格执行采伐限额 ,并严格按照管理程序执行审批、检查 ,做到采伐有审批、伐前有设…  相似文献   

3.
龙泉县是浙江省重点林区。全县有林地为387万亩,森林蓄积量有827万立方米,每年提供商品木材12万多立方米,占全省任务的四分之一,另有毛竹180万根左右。但是,由于木材综合利用水平低,大量的采伐、加工剩余物霉烂在山或付之一炬,造成森林资源的极大浪费。近几年来,采伐范围日趋狭窄,木材径级越来越小,采伐路程逐  相似文献   

4.
川西林区(包括阿坝州和甘孜州部分地区)处于岷江、大渡河上游,森林资源原本丰富,不仅是四川省木材生产基地,为国家建设提供大量木材,而且是庇护“天府之国”的绿色长城。但是,20多年来,集中过伐,重采轻造,加上毁林开荒,过度放牧,森林火灾,乱砍滥伐等原因,使这个林区不断遭到破坏,森林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阿坝州从1950年开发到1958年,为国家生产木材4,000万立方米(包括州内自用材),加上民用烧柴、烧炭等,耗费资源1.2亿立方米以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荒山尚未绿化,又出现新的迹地,使林业资源越来越少。据1975年资源清查,全州林地面积220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70万公顷,用材林65万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林业厅大阳岔科技示范林场座落在江源县大阳岔镇境内,是江源县政府和吉林省林业厅省省内十几家科研院所共同运行的重点保护企业之一。辖区面积2.9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170万立方米,年采伐木材1.5万立方米。  相似文献   

6.
如何完善国有林场效益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后备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是发展林业的重要力量。目前,国有林场已从单一的营造林生产活动发展成为既有造林、营林、又有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综合利用、种苗繁殖等多样化经营活动,这些生产经营活动,决定了林场必  相似文献   

7.
卖青山是指国有林场将已办好木材采伐手续的活立木出卖,由购买者自行采伐,自行处置木材的一种经营方式.它始发于一些森林资源多,木材蓄积量、过熟林多,林区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困难,缺乏劳动力和资金的林场.  相似文献   

8.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是当前缓和木材供需矛盾、扭转采育失调、搞活林区经济、扩大知青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拟就通化地区木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三种剩余物和发展人造板生产,作一些粗浅探讨。一、森林资源概况:通化地区有林地面积为190万公顷(其中,省属林业局83万公顷,地县林业局、经营局107万公顷),有林地林木蓄积量为2.2亿多立方米(其中,省属林业局为1.29亿多立方米,地县属林业局为9,0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8.2%。近几年来,全区平均每年生产  相似文献   

9.
木材剩余物的开发与利用木材剩余物是指森林采伐、造材、木材加工利用后的剩余物。包括枝丫、枝条、伐根、梢头、灌木、枯倒木、板皮、根部齐头、截头、锯末、木片、碎单板、木蕊等。据统计,我国每年平均采伐量约4000万立方米,而利用率只有10%。因此,对木材剩余...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容忽视,在发展林业的进程中,曾经几度出现的全国性大规模乱砍滥伐森林的歪风,严重地破坏了林业的生产力。为什么乱砍滥伐森林禁而不止?从经济机制方面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木材市场需求和森林资源可供量的尖锐矛盾,是乱砍滥伐禁而不止的客观经济条件。近几年,我国木材计划年产量6000多万立方米,每年从国外进口木材(包括胶合板、纸浆、纸板等折合木材)多达1800多万立方米。但仍然不能满足需要,目前计划外年消耗木材已超过8000多万立方米,为计划内消耗的1倍多。目前全国年森林资源消耗3.9亿立方米,年生长量仅2.7亿立方米,每年森林资源“赤字”达1.2亿立方米。很多地方再过若干年后,就无木可采。上述情况表明,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同森林资源可供量逐渐萎缩的矛盾,严重破坏了林业生产力,加速了森林资源的消耗。  相似文献   

11.
位于小兴安岭的伊春国有林区,由于长期积累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面临困难较多。目前主要有十难: 一、计划任务大,产最下调难。 伊春林区开发建设30多年来,年年采伐过量。平均每年生产商品材450万立方米,消耗资源130万立方米,超过平均生长量  相似文献   

12.
在今冬明春采伐三百万至四百万立方米木材,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一方面支援国家重点建设的材料;另一方面又是垦区生产建设为国家积累资金的光荣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党委领导,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苦战一冬,大干一春,三月底前伐到三百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南方有着较为丰富的森林资源。据十二个省(区)林区调查.年采伐商品材达2000万立方米左右,要把这些木材运到各地销区,如果靠汽车、火车运输,不仅给交通部门增加很大压力,而且不利于降低木材销售成本中的运输费用含量。四川省大渡河水运局曾作过统计,如按年流送量100万立方米木材计算,则需要解放牌汽车8000—9000辆,每公里车辆密度达11辆之多,这对既狭窄又多陡坡的山区公路来说,要完成这样大的运输任务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来为木材流通服务。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有林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地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一直作为木材的生产基地。由于长期过量采伐,致使国有林区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出现森林资源危机、林业企业经济危困、生态环境恶化,国有林区“三危”的出现根本原因是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所致。王永清同志撰写的  相似文献   

15.
森林资源再生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又是当前我国林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拟就带岭林业实验局的森林资源现状来探讨森林资源扩大再生产的几个问题。一、带岭局的森林资源下降趋势仍在继续三十多年来,带岭林业实验局共为国家生产木材680多万立方米,上缴税利1.8亿  相似文献   

16.
一、情况与问题目前,我区天然林面积453.63万公顷(占西北天然林总面积的32%)。其中山区天然林面积176.83万公顷,占39.0%,平原夭然林面积276.9万公顷,占61.0%。我区山区国有森林的开发从解放初开始,50~70年代主要集中在天山中东部的12个林场,其最高年来商品材达42.7万立方米,集中过伐严重。到70年代末,天山中东部已成为过伐林区。几十年来,在投入不足,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国有林区竭尽全力为自治区建设提供木材约1556万立方米,不仅保证了全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及其加工产品的需要,还向国家交纳利税7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一阿坝林区是我省木材生产主要基地之一。截至1984年底,有林地面积46.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470.5万立方米,现有林业企业15个,其中采伐企业11个,木材水运、汽车运输、机械修造和筑路企业各1个,职工38,678人;累计生产木材4,600万立方米,上交税利40,731万元,为国家投资的1.53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伊春林区为例,围绕林区生产发展方向,就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实行战略转移,支持老林区经济全面发展问题,谈三点意见。一、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实行战略转移的迫切性多少年来,林区经济一直处于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单一经济模式中,不重视其他各业的发展。林区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不仅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单一,始终以木材生产为主要投放对象,而且给林区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单一经济思想指导下,木材过量采伐非常严重,采育比例严重失调,可采森林资源急剧下降。伊春林区开发初期,森林总蓄积量4.2亿立方米,到1985年税减到2.2亿立方米,其中,成过熟林蓄积量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几年来,尤溪县每年采伐立木都在50万立方米以上,而山场采伐被遗弃、无利用的剩余物约达数万立方米,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成为林区的一项很大经济损失。在当今木材供需矛盾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情况下,为什么采伐山场的剩余物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被遗弃呢?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粗浅见解。  相似文献   

20.
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后备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是发展林业的重要力量.目前,国有林场已从单一的营造林生产活动发展成为既有造林、营林、又有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综合利用、种苗繁殖等多样化经营活动,这些生产经营活动,决定了林场必须按企业化管理要求进行经济核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