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静 《中国商办工业》2010,(12):268-269
生活在高楼林立的环境中,"高空抛物"这个词对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即将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对高空抛物侵权终于作出了具体规定,笔者认为,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受害人补偿并不是解决高空抛物侵权的最佳渠道,以刑事侦查为主,同时建立国家赔偿基金,推广个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加强物业管理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胡菊星 《商》2012,(12):107-107
高空抛物伤人事件频频出现,如"重庆烟灰缸伤人案"。2009年通过《侵权责任法》第87条对高空抛物侵权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此立法的通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解决高空抛物侵权的唯一途径不仅由可能加害人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受害人补偿,同时可以给予受害人的社会救济及保险救济使得受害人在受到侵权损害时获得充分的救济,另外还需要加强物业公司的管理来有效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由于高空抛物侵权责任实际上是侵权人与无辜第三人之间的博弈,通过博弈论这一法经济学分析方法对高空抛物侵权责任进行分析,将无辜第三人分为侵权人之外的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和物业公司两种,通过两者的优势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物业公司赔偿方案比现行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立法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随着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城市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大量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的居住者,带来了城市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社会治理问题,比如,高空抛物事件的频发。尽管2010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在实践中解决了一些侵权难题,但是对于解决高空抛物案件时也遇到了诸多难题,尤其是《侵权责任法》对高空抛物的随意连坐制度屡屡遭人诟病,源于此,立法者针对这些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202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民法典》中对高空抛物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但是这些新的规定仍然存在一些适用过程中的局限性,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借鉴实践经验或立法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运用合理的方式去最大程度地防治高空抛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唐科 《商》2014,(19):127-12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空抛物致人损害事件频繁发生。《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实施对于社会整体利益而言不具有合理性与正当性。高空抛物侵权应作为普通侵权行为处理,实行过错归责原则并切实加强对潜在的高空抛物行为的事前实时监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完善社会救济制度,特别是商业保险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邹小彤 《消费导刊》2010,(5):114-1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筑物的高度越来越高,高空抛物致人损害事件日益增多,并已逐渐为民法学界所重视。但此类事件的不确定和随机性很强,且取证困难,使得被害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其与建筑物使用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也难以实现有效的平衡。本文试结合《侵权责任法》第87条,对高空抛物行为的性质及责任承担加以探讨,以期达到对侵权责任法立法机理的探寻。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空抛物侵权行为概念的界定是存在一定的争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了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方式,但是该法条所规定的这种侵权行为的存在在法理上与情理上都不具有其正当性.除此之外,其在构成要件上也是存在诸多障碍的.处理这种侵权行为,除了需要根据私法上对侵权人进行追求赔偿责任,还需要倚仗刑法对侵权行为的实施者进行深度排查.  相似文献   

8.
《商》2015,(34)
伴随着经济文化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大批兴起产生,我们的资源和环境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破坏。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侵权现象越来越增多,环境日益严重破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所带来的缺陷已经逐渐无法解决现有的纠纷。而在某些方面,环境的侵权案件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了社会上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对此合理、有效、的解决环境纠纷,创建高效率的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是不可或缺。本文从环境侵权的概念入手,继而在此基础上介绍并分析了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的特点以及其在当今社会存在的现状,针对现有的现状提出完善的解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侵权法律救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中国报业》2012,(2):108-109
新闻传播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随着新闻传播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伴的新闻传播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发生新闻传播侵权事件后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获得救济,是新闻传播侵权理论与务实方面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探讨新闻传播侵权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救济途径、免责事由等问题,以期能对解决新闻传播侵权法律救济这一问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婚内侵权案件的日益增多,婚内侵权问题备受关注,婚内侵权因其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导致婚内侵权问题性质界定不明,纠纷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对婚内侵权行为予以实质分析、界定婚内侵权性质、明确婚内侵权的法律适用,结合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实际情况进而完成婚内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加快,大规模侵权对于社会的影响也颇为巨大,已不局限于一国家或者地区,国家有必要建立大规模侵权的救济机制。大规模侵权的复杂性决定了应该建立多元救济机制,并且需要协调各种机制内在作用以期能够很好解决大规模侵权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侵权是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新闻侵权不仅极大地损害了民众的合法权益,更使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面临民事纠纷与诉讼等问题的困扰。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新闻侵权现象的发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从新闻侵权的法律界定入手,分析目前新闻侵权的类型及表现,并在此基础上从法律视角提出防范新闻侵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杨晓红 《中国市场》2008,(35):34-35
对消费者在经营场所遭受第三人侵害时经营者的法律责任问题,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我国法院运用合同法和侵权法解决纠纷。通过对判例的分析,发现运用合同法来解决案件,找到了解决不作为间接损害赔偿责任的一种方法,但混淆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界限;运用侵权法解决案件,却存在因果关系和过错的认定问题。为维护整个社会生活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确立了安全保障义务,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侵权类型,肯定不作为的间接侵权行为因果关系的存在,构成过错认定的客观化标准。  相似文献   

14.
新出台的<侵权责任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侵权责任制度,其中对共同侵权行为做了更加明确的界定.但遗憾的是,<侵权责任法>并没有解决我国共同侵权制度中实体与程序的冲突.本文在分析<侵权责任法>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二者冲突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共同侵权诉讼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商》2015,(25):223-224
专利间接侵权的设立是为了弥补直接侵权制度对专利权保护的不足。美国是最早创立间接侵权制度的国家,随后许多国家也将专利间接侵权列入其专利立法中。我国目前的专利立法中没有对专利间接侵权做出明确规定,各地法院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只得援引共同侵权原理相关法律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多弊端。本文通过分析国际上典型国家的专利间接侵权立法,并结合我国的司法现状和理论成果,对我国间接侵权立法提出了初步的构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由于定位不当、人为孤立专利间接侵权等原因,学术界在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概念、行为类型、构成要件及其与共同侵权的关系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必要的争议。解决的途径应是在现行侵权立法的整体框架内,在充分顾及专利权的特殊性质以及专利间接侵权的制度价值的前提下,在专利立法中从主观方面、行为性质方面限定共同侵权规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17.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旭 《商业研究》2011,(4):129-134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的依据和标准,也是贯穿于整个侵权责任法并对各个侵权法规范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所要解决的是侵权责任的伦理和正义性基础问题,"三元论"归责原则因具备内在逻辑联系和层次性而较之其它归责原则说更具有合理性。我国新颁行的侵权责任法采用二元归责体系,即归责原则由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构成,归责原则应采用以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为基础,以公平责任原则为补充的归责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网络交易的飞速发展,网络商标侵权的事件频繁发生,如何解决网络平台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具有较大的争议,国内外法院在裁判类似案件时均有不同的判决。商标间接侵权理论和我国《侵权责任法》为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应具体分析网络商标侵权的归责原则、网络平台提供者的"过错"认定、知悉侵权行为后的"必要措施"的认定标准来判断网络平台提供者是否构成网络商标间接侵权。  相似文献   

19.
搜索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搜索服务侵权对外承担连带责任,对内依据过错程度和对损害所起的原因力的大小来确定责任大小.解决搜索侵权问题需要注意实现著作权保护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20.
<正> 侵权的管辖权确定 网络上的侵权主要包括侵犯隐私、著作权、商标标识、域名、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等纠纷。网络案件的国内管辖有很多问题是需要考虑的。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认定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侵权案件管辖权仍然适用于我国Internet侵权案件,其提供的管辖权依据仍然能够解决法院对Internet侵权案件的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