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从“科学主义”问题出发,辨析了“五四”新化(学)倡导中心存在着的“S会馆”与“校”和“刊”之间主导话语的不同和不同发展趋向,认为这种不同在“五四”退潮后表现得最为明显。章主要针对“整理国故”、“科玄论战”、“女师大事件”对与科学主义相联系的英美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分析,基于鲁迅对科学主义的认识,提出了在中国社会变革语境中“科学主义与道德主义是双生物”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后“五四”学概指“五四”新化运动和“五四”学革命在1927年落幕以后,非左翼的部分作家秉承“五四”精神和作风进行学创作与学活动。本即在这一概念下对30年代民主主义学、自由主义学进行重新梳理与定位,具体阐发后“五四”学的基本形态、观念构成与创作概况。  相似文献   

3.
“文学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文字问题的解决”,“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的前提和起步是“语言文字革命”,那么,考察“五四”精英们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思考评价、理论探索和改革思路就显得颇为必要。与西方语言文字相比,“五四”精英们发现中国文字在表达上具有相当的缺陷,那就是词意的笼统和语法的粗疏(在这一点上胡适持相反的意见),这些都应该有改革的必要,而引进西文可以丰富和精确我们的词汇和语法,于是,他们主张通过“翻译”来促使中文的“欧化”,即使今天来看他们当年的主张也是不无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经济”本义“经世济民”。近代日本借用此一汉语旧词对译英文术语economy,含义变为国民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和,兼指节俭、合算。今天我们习用的负荷着上述新义的“经济”一词,既与该词的汉语古典义相去甚远,又无法从其词形推导出今义来,是一个在“中-西-日”语汇传译过程中步入别途的词语。而“经济”所指概念的转变,正透露了近代日本人以及随后的中国人对于社会生计问题的认识,从泛政治、泛道德理念摆脱出来的取向。  相似文献   

5.
章对“五四”运动后“新思潮”的出现,对其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情况进行了如实的阐述,尤其对马克思主义缘何能广泛传播的问题,作了令人信服的、比较全面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五四”前后作家小说中的病态形象是值得分析研究的。本文通过对这一类小说的四位代表性作家鲁迅、郁达夫、庐隐和丁玲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分析,指出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创了五四小说的流行叙述模式,并从“‘人自食’的迷失者和超越者”这一角度,分析了鲁迅小说在同时代作家中所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丛林”“企业文化”四个阶段,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其两条哲学轨迹,技术资本与智力资本的乘数效应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理论根基,伦理管理由于溶合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管理理念而成为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贸工技”与“技工贸”都是由“贸”、“工”和“技”三个字组成,只是顺序不同,但是所反映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完全不同。从字面来理解,“贸”指贸易,即做买卖,如代理、代销、经销等;“工”指加工、生产,其形式有多种,可以是自己加工生产,也可以委托加工,外协加工等;“技”指技术,即研发,包括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阐述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确立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按劳分配”在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即“各尽所能”遇到的困难;劳动力成为商品与按劳分配的冲突;“劳”的理解问题;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地区、城乡居民、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对按劳分配提出的挑战等,进而提出解决这些困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张翠 《全国商情》2010,(11):111-112
本文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选取了三个具有相对代表性的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一套、上海东方卫视、福建东南卫视“以及四个不同的广告时段,对不同时段不同媒体上投放的广告作品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合对“利”与“义”这两者概念的重新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电视广告中“利”与“义”的辩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广告时段,以“利”为主要诉求点的广告比例高于以“义”或“义利合一”为诉求点的广告。不同的广告媒体在同一时段对“利”与“义”的诉求也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中国的意义,无论从政治、思想、文化抑或社会等领域,都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梳理一下近十年(1998年-2007年)以来五四运动(本文就“广义”的五四运动的而言)研究现状和动态。从宏观层面看,五四运动的研究领域、研究层次、研究阶段、研究路向呈广泛化、深入化、明确化、多样化的趋势;从微观层面看,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意义,“五四运动”名词的提出时间,“五四时期”时段划分等具体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成果。当然,五四运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研究的不平衡性;(二)缺乏评论的主体性;(三)概念运用的“模糊性”。因此,我们在今后的五四运动研究过程中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加强对五四运动中非主流人物的研究;2、加强对五四运动中各种群体、团体、学派和出版物的研究;3、对五四运动中的国内外各种力量的制衡与消长状况、相互关系、实际效果以及其深层原因等分析与解构;4、加强对与五四运动相关的重要概念的论述和论证;5、加强对五四运动与其它重大事件的关联研究;6、推进五四运动的区域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实证主义与新考证派史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实证主义吏学方法与中国传统史学特别是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相结合,形成了“五四”以后资产阶级史学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新考证派史学。  相似文献   

13.
像鲁迅其它有关孤独者小说一样,《伤逝》主旨意在塑造涓生这个孤独者的形象,并借此揭示“五四”后这一特定时期,包括鲁讯在内的启蒙先驱者心灵抗挣的痛苦历程。  相似文献   

14.
"科学救国"思想是近代众多的救国方案之一,它从鸦片战争时期开始萌芽,经历了洋务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到"五四"时期发展到了高潮。这一轨迹就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杜亚泉是“五四”文化论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因为主张“文化调和论”而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学界对杜亚泉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他与陈独秀的文化论战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上。即主要是他的文化观。对于他的政治思想,却少有论述。杜亚泉理性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他的国家观、政治革命观、共和政体观和理性的政治思维。从杜亚泉对国家的分析,对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区分。可以得出杜亚泉是一个理性的、现实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革命与共和政治思想以及理性的政治思维。对我们今天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仍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研究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于准确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源起、历史进程、历史规律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源起问题为研究起点,整体审视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问题,以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乃至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高觉新是"五四"前后一个日趋没落的官僚地主大家庭的长房长孙。他在家庭的特殊地位和他对大家庭的留恋、幻想,使这个善良温顺的青年生活在矛盾和痛苦之中。他企图用他的作揖主义赢得一时苟安,保全这个家庭,但是它的结局只有崩溃,觉新本人也只能在痛苦中挣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现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境遇从现代文学发生以来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女性作家们,以她们细腻柔婉的笔力倾注了对知识女性命运浮沉的描述.通过对"五四"时期代表作<海滨故人>到当代作品<无处告别>的分析与比较,从中可以看到知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