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会民 《糖烟酒周刊》2004,(50):A043-A045
2004年啤酒行业进入了后并购l时代。一方面。国内啤酒第一军团的青岛、燕京、华润基本上完成了对国内市场的布局,开始对所并购企业的整合,苦练内功,锤炼新的增长方式。另一方面二三啤酒军团表现活跃,紧锣密鼓地进行并购,使得区域性市场啤酒品牌数量增多,未来啤酒市场充满了变数,竞争也更为激烈。  相似文献   

2.
武刚 《糖烟酒周刊》2005,(8):A014-A014
2004年啤酒行业掀起了整合热潮,几大啤酒巨头纷纷在全国各地兼并、入股、建厂,形成我国啤酒业青岛、华润、燕京三足鼎立的局面。北京啤酒的消费量巨大。这也是啤酒企业对北京市场觊觎的原因之一,青啤是趁并购之际。顺势进入北京市场,以对内部资源进行消化、转移。  相似文献   

3.
经过“圈地运动”式的企业并购,中国啤酒企业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自1993年香港华润创业携手国际啤酒巨头SAB介入啤酒业务以来,华润雪花旗下的啤酒企业已近40家,总产能达560万吨。这个产能甚至超过了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但问题是,华润雪花怎么“消化”好这些被并购的啤酒企业,将这些企业生产、销售  相似文献   

4.
并购.让中国啤酒企业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包括“第一集团军”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华润雪花啤酒”,以及处于第二竞争梯队的“金星啤酒”、“珠江啤酒”、“金威啤酒“、“重庆啤酒”、“黄河啤酒”.”蓝剑集团”等等.都通过资本并购、异地自建工厂等扩张手段.获得了规模竞争优势。但是自2004年青岛啤酒总裁金字国先生率先提出“整合”以来.”整合”成了各啤酒业巨头思考和行动的头等大事.包括像A—B啤酒集团、SAB啤酒等在内国际啤酒巨头.亦掀起了对中国并购或者控股啤酒厂的“整合”。包括业务链的整合、市场链的整合、管理链的整合、人才的整合.尤其是品牌整合.更是成了愈来愈多啤酒集团继“规模并购“之后的“重点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青岛啤酒的财务报表的分析,从财务策略的角度研究青岛啤酒的并购策略,通过对青岛啤酒并购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认为企业并购不能盲目求大,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整合关系到整个并购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李树才 《糖烟酒周刊》2004,(14):J008-J009
目前我国啤酒行业的并购已经接近尾声,行业进入品牌整合的阶段。产能主要集中在燕京、青岛、华润这些一线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目前啤酒成本的上涨,使得中小啤酒企业的生存空间逐渐变小。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成为中小企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世纪交替时期,青岛啤酒利用国内啤酒行业整合的时机,在品牌的带动下,实施"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战略,扩大了公司规模,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并购动因、并购策略以及并购后的整合等方面分析了青岛啤酒的并购,最后根据近年来青啤的几个财务指标分析其并购后的绩效。  相似文献   

8.
青岛啤酒以过硬的品质、优秀的品牌、丰富的市场推广活动以及对市场的精耕细作,深受消费者欢迎,销量连续十几年持续高速增长。而在粤北,随着青岛啤酒市场占有率第一,市场销量增长率不断领先,青岛啤酒并购活力啤酒的成功就在消费者的青睐之中实现了。  相似文献   

9.
2004年回顾:中国啤酒的分水岭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2004年的中国啤酒,“平淡”可能是最合适的。中国啤酒在经历三大巨头(青岛、燕京、华润)大规模抢滩式并购之后,2004年既没有发生青岛华南事业部高歌猛进的市场大战,也没有发生此起彼伏式的圈地竞赛。然而,从任何角度看,2004年都会成为中国啤酒的分水岭。在2004年,以下三种市场格局的形成,预示着中国啤酒的竞争即将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赵菁  周淼 《广告导报》2004,(6):55-56
我国现有啤酒企业400多家,啤酒产量发展迅猛,位列全球第二,其中年产量在20万吨以上的有23家,其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当前,国内颇具实力的啤酒品牌有: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啤酒、珠江啤酒、哈尔滨啤酒、惠泉啤酒、金威啤酒等(如下图:中国主要啤酒品牌)。  相似文献   

11.
周晨 《商》2013,(24):91-92
青岛啤酒利用其在国内啤酒行业高人一等的企业文化和知识资本优势,在品牌的带动下,实施"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的战略,扩大了公司规模,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青岛啤酒的并购和整合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卓越的知识资本与目标企业有机的融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啤酒行业向来不缺乏故事,第一梯队有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燕京啤酒三家企业,这几年打得难解难分。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采用积极扩张的策略,十年的时间从几十万升激增到近千万升的产能,雪花的并购狂潮加剧了中国啤酒行业兼并重组的速度,使国内啤酒企业从2000多家下降到目前不足300家。  相似文献   

13.
李光斗 《糖烟酒周刊》2005,(20):B014-B015
纵观中国的啤酒市场,青岛、雪花、燕京、珠江等本土强势品牌在资本并购的基础上,取得了规模和竞争力的极大提升,促进了在全国市场和区域市场的竞争力:而进入中国的世界级啤酒巨头,像INTREBREW、美国A&B、南非SAB、英国纽卡斯尔、日本朝日……,也持资金与品牌在中国的啤酒市场中频繁运作、划分势力,在这块儿已经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演绎着中国啤酒市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争。  相似文献   

14.
1993年.香港华润创业集团.尤如一匹腾空而出的黑马.突然携手国际啤酒巨头南非SAB闪电进入中国啤酒市场.开始在中国进行圈地运动式的并购.大跃进式的狂飙.转眼之间.华润啤酒集团(以下简称华润雪花)的规模得到了空前飞速的提高。时下华润雪花旗下的啤酒企业已有近40家.啤酒总产能达560万吨。2003年雪花单品牌啤酒的销量超过了80万吨,2004年突破110万吨.2005年更是达到了158万吨的销量.2006年有望突破200万吨.而目前国内市场上销量超过百万吨仅有青岛,燕京、雪花。华润雪花以十年左右时间完成其它中国啤酒巨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霸业.堪称是中国啤酒业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5.
《糖烟酒周刊》2005,(4):A003-A003
日前,青岛啤酒宣布在华南地区推出高端啤酒青岛“原生”啤酒。与新啤酒同时揭幕的还有张艺谋和杨丽萍以“原生态为主题”为青啤打造的广告巨片。金威、珠江、华润、燕京等啤酒企业相继宣布了在华南的建厂投资计划。这些新的啤酒项目将在未来一两年中建成投产,华南地区新增啤酒产能将达130万吨以上。其中大多数是面向中高档市场的纯生啤酒。  相似文献   

16.
未来中国啤酒的发展趋势将是龙头企业垄断市场,中国本土啤酒品牌处于领导地位。而领导行业的龙头将在青岛、燕京、雪花间产生。这三大啤酒企业在完成了前期并购后,开始在自己的区域内精耕细作,处于整合的收获时期。然而三大品牌所构筑的区域板块在运动中也加速了碰撞,其中最激烈的当是燕京和青岛。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经济冬天面前,是无奈的躲藏,还是积极发现和寻找机会?显然,有眼光和有胆识的企业会选择后者。就在这个别样的冬天和临近岁末之时,本月9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朝日啤酒伊藤忠(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啤酒集团3家国内外知名啤酒企业,联合上演了一幕贺岁剧,过瘾之余,更多的是给人以信心和启迪。记者赶往烟台了解到,这次三方共同签署的协议是,由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朝日啤酒伊藤忠(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啤酒集团,共同组建烟台啤酒青岛朝日有限公司。朝日啤酒株式会社与烟台啤酒集团将分别向青岛啤酒转让各自持有的2%和37%的股份,从而使三方对烟台啤酒的控股比例变更为:朝日啤酒51%,青岛啤酒39%,烟台啤酒10%。对于此次合作,各方的综合评价是,由此实现了通过资本运营平台的合作联盟撬动供应链的协同共赢,开创了中国啤酒与外资啤酒合作的新模式。除此之外,笔者还有自己的另外感受,相对于以往国内啤酒龙头青岛啤酒的并购与合作区域而言,青啤此次与烟台啤酒深度合作突出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过多年整合与扩张并举的青岛啤酒,越加重视其合作伙伴的资产优良性,而非简单的拿来主义;二是早已有之的青啤与烟啤合作还说明,长期的青烟威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  相似文献   

18.
《电子外贸》2005,(5):14-16
以资本为纽带,将中国啤酒市场的主流厂商以及近年来进入中国的外资啤酒巨头进行划分,归纳出中国啤酒行业九大“啤系”。可以预见,伴随未来几年中国啤酒行业并购整合的进一步升级,这些出身名门的“啤酒贵族”将成为引领行业的生力军.中国啤市“整合终结者”亦将从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9.
1997年,青岛啤酒向济南市场发动了第一轮攻城战。当时青岛啤酒推出了低价位的“青岛大众”,一瓶比趵突泉啤酒便宜一毛钱左右。但是,战事只持续了一个夏季,年末青啤便从济南市场撤回这种未能发威的低价位“武器”。  相似文献   

20.
国际市场营销战略规划——以青岛啤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啤酒一直以来都着眼国际化经营,国际市场高额的利润空间使青啤在进入国际市场后,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从国际市场环境分析,青岛啤酒作为中国啤酒行业龙头企业,在整合与扩张并举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实施了国际营销战略规划,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科学制定出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等营销策略,进一步开拓了青岛啤酒的高端市场,提高了青岛啤酒营销活动中的整体功能,增强了企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