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昀 《市场周刊》2004,(1):51-52,50
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对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采用不予确认或者以不超过初始成本进行计量的处理原则。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这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虽然“合法”,但却不“合理”。作为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在会计确认和计量上的缺陷,拟从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着手,确定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资产,然后加以定性方法、定量方法进行量化,以有效保护企业的自创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2.
李强 《现代商业》2013,(6):242-24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技术与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开发与研究新的产品与技术逐渐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企业的创新与研究主要通过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实现的,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这对企业无形资产会计计量工作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本文将从无形资产会计计量存在问题的角度出发,对其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有效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商》2015,(42)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渐渐的涌出了大量的大型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整体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企业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而众所周知的是,无形资产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无形资产会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尽管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了无形资产中会计的重要性,并且也投入了大量的经济以及时间,但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企业在无形资产的会计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严重的阻碍了企业发展的步伐。本文就目前我国在无形资产会计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解决对策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各企业以后在无形资产会计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知识经济时代入手,对知识经济时代下无形资产会计确认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提出了建议:无形资产确认不仅要进行初始确认,也要进行价值变动后的再确认;不仅对外购的无形资产进行确认,还要对自创无形资产进行确认.  相似文献   

5.
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盈利的重要因素,在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已经成为相对而言比较热门的一方面。但是至今,大部分企业在无形资产的会计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据此,首先分析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概念,研究无形资产会计的现状,剖析无形资产会计的问题所在,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无形资产信息需求的增加,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无形资产会计的完善和发展是当前会计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无形资产会计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联系企业的实际情况,借助知识经济的推动力及先进经验,使它得到更快的发展。本文就我国无形资产会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传统的资产计量理论与实务,侧重于对有形资产的计量,而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虽有所考虑但其范围却很狭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无形资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无形资产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企业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就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从而达到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存在的会计计量问题为出发点,系统分析了当前学校会计计量与确认存在问题的实质、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将知识作为一种资本投入来发展经济,并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凭感觉认识的有形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传统的可触摸的有形物质财富正被越来越多地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财富所替代。这必将对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对无形资产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在国际经济中居主导地位。知识资本的首要地位,提高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在企业资产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无形资产比例已高达50—60%,而根据九七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中国第一品牌,即红塔山的品牌价值已达353亿元人民币。由于传统的会计模式主要是围绕有形资产设计运行的,无形资产会计的理论和实践相对贫乏。本文拟就无形资产的内容扩展、自创商誉的确认、企业内部形成的商标权的确认等改革作一探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使企业的资产得到…  相似文献   

11.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的发展逐步进步知识经济发展时代,而企业中无形资产的价值也越来越凸显,成为企业竞争市场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成为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于无形资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外延范围上,同时也还体现在内涵范围上。随着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及分量越来越重,传统的会计核算已经不能满足无形资产的发展需要,本文通过对无形资产进行概述,提出了当前无形资产会计问题,制定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以期有效促进无形资产更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无形资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就目前社会发展而言,无形资产也是决定企业成长、现金流通和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其在整个企业资产份额的比例日益重大和提升。当今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无一不是专利大国和商标大国,它们在工作和生产中拥有着世界大多数的专利权和商标权,也是整个产业垄断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就无形资产的概念与特点入手分析,提出了如何完善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体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无形资产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无形资产对社会经济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从无形资产的基本理论入手,主要对无形资产的产生与发展、确认、计量三个基本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商》2016,(11)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了推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无形资产会计计量的相关问题已经成为了目前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无形资产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我国无形资产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金铎 《商》2013,(4):120-120,9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必须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本文简述了无形资产的演进过程、目前无形资产的核算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旧准则)存在一定的缺陷,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率先执行.本文对无形资产新准则下的确认,计量与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肯定了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改进,同时指出了新准则下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旧准则)存在一定的缺陷,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率先执行.本文对无形资产新准则下的确认,计量与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肯定了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改进,同时指出了新准则下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企业无形资产在当今经济发展背景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企业拥有无形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性问题且比重问题直接反映出了该企业发展的情况和趋势,那么,如何能够在适应知识经济的前提下来对日益增多的无形资产做出准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对于确定企业价值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以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为话题来进行浅谈,希望能够通过对于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来为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影响下的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贡献性作用并以此与其他研究者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个市场主体在经营运作中越发感到知识的魄力和作用,更加重视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无形资产的存在.企业注重把无形资产的开发、使用、管理和保护工作纳入企业规范化管理工作的范围,并凭借自己拥有的无形资产战胜竞争对手,占据有力市场.本文阐述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通过对无形资产核算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完善和改进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经济领域取得了骄人成果.与此同时,因为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经济市场,催生了一批以互联网技术为发展导向的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是,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单独依靠于互联网平台,建立技术输出模式,并不需要实体经营,也因此,互联网企业的资产有着一定风险,需要对此予以解决.本文以互联网企业无形资产为例,提出了互联网企业在处理无形资产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