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匡萍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4,6(3):37-39
税收与居民储蓄都是反映我国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理论上政府对个人征税,会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与储蓄需求降低。因此,一国税收比率(税收/GNP)的增长应当导致家庭储蓄比率(居民储蓄/GNP)的降低,但是通过回归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
陈皓 《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08,(2):33-35
我国居民储蓄多年居高不下是不_争的事实,尽管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鼓励居民消费,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等措施,但是成效均不明显。文章介绍了我国1991年到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现状,对城镇居民影响储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选择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品价格指数、一年期存款利率、A股筹资额等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修正检验。然后根据结论,提出关于降低居民储蓄存款额的一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3.
余明江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主要源于居民储蓄总量过大。而居民储蓄原因复杂。由于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居民储蓄动机增强,在储蓄形式上则以存款储蓄为主。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占据居民金融资产的绝大部分比例。居民储蓄率的居高不下是我国高昂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导致了居民消费水平持续低迷。居民作为宏观经济重要的微观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终落脚点,我国中央银行在对居民储蓄行为信息的发觉、处理以及对策制定上的能力有所欠缺,导致居民的储蓄行为对货币政策信息的反应迟钝,削弱了货币政策对公众预期的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的原因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额持续增长,居民储蓄增长率高居世界之冠。本文在阐明导致我国居民储蓄增长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试图找出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特点,以利国家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提出了影响我国储蓄增长的三个因素,即租金效应、实际存款利率和居民收入,接着针对我国储蓄的利率与收入效应进行了检验,得出居民收入增长对我国储蓄的影响作用明显,而利率效应始终处于不显著的地位.针对检验结果,提出扩大居民消费倾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至2003年2月已突破10万亿大关,比1978年的210.6亿元整整增加了476.25倍.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5.8%稳步提高到2002年的84.5%年均储蓄率达到28.5%,这样一个规模和增长速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主要论述了储蓄过热增长的原因、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分流储蓄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带来了居民储蓄意识攀升,尽管近年来央行七次下调存款利率,但对迅猛增长的储蓄势头作用不大。如何使居民认识到把钱存在国家银行里也会遭遇风险,政府能够化解风险的作法一是拉动新一轮消费的政策选择,二是引入存款保障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周雪琳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6(2):62-6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高幅稳定增长.高储蓄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主要资金来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在对这一现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发展直接投资渠道、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建立和规范信用体系等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郝克宁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6):70-75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均处于偏低水平。文章基于初次分配视角,将消费率分解为Y/GPP与C/Y两个因子,提出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及预防性储蓄增加。针对如何使居民“有钱花”和“敢花钱”,提出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居民劳动报酬占比、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截止2003年2月末,我国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0.03万亿元,这一前所未有的金融现象引起了社会上的激烈争论。本文试图从实证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浅析我国利率调整与居民储蓄变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一个重要的金融杠杆和经济杠杆。利率的变动不仅能调节企业的投资和融资,而且对居民的储蓄和消费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1994年我国对金融体制实施重大改革,逐步实现专业银行商业化和金融调控间接化,利率的杠杆作用得到了发挥;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影响,我国经济持续性低迷,市场疲软、产品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为促进经济发展,中央银行不断下调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如利率、居民收入及消费进行简单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居民储蓄消费行为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解释影响我国居民储蓄消费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决定居民储蓄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当期的居民收入,利率对居民储蓄有显著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中的确存在预防性动机的成分,但并不十分显著,此外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居民的预防性动机,从而导致居民较高的预防性储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标准模型"为出发点,基于模型前提的逐步放松,系统而清晰地刻画了1990年代以来居民储蓄研究的拓展路径及与之相应的经验事实.主要的发现是:生命周期理论仍然是最基本的参照系和出发点;为解释理论与经验现象的不一致,诸多新的储蓄影响因素和经验假说被引入,微观数据处理方法也得到重视;一个满足一致性、一般性和易处理性要求的储蓄理论模型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7.
利率调控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利率弹性.文章采用直线回归和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对2002-2009年间我国储蓄利率与储蓄额以及储蓄利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名义利率和储蓄额之间有着较大的相关性,即储蓄的利率弹性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实际利率和储蓄额之间呈弱相关关系,说明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对此,本文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选取了我国1994年至200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货币政策在分流我国居民的巨额储蓄时是否有效,并进一步分析了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干扰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洪功翔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由于有效供给不足,社会分配差距拉大,居民消费谨慎动机增强,消费信贷不足,家庭赡养系数降低等原因,居民储蓄倾向增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增加有效供给、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与政策、引导居民预期和发展消费信贷。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储蓄超常增长,与此同时,其消费率不断下降。过低的储蓄率固然不行,过高的储蓄率也绝非好事。就我国而言,过高的储蓄率加重了消费需求不足,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