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一段时期,借用股市繁荣的"财富效应"来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那么,中国股市是否存在"财富效应"?我们认为,不能轻易地下结论,更不能过分夸大或渲染。所谓的"财富效应"是指: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导致资产持有人财富拥有量增长,进而产生刺激消费增长的效应。能够产生"财富效应"的金融资产主要是证券。近年来美国经济是"财富效应"充分发挥的典范之作。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股市连续数年快速上涨,强烈刺激了国内消费,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经济繁荣,使美国经济成为"全世界嫉妒的对象"(格林斯潘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  相似文献   

2.
网络经济下中小企业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很不显著。因此,期望通过“激活股市刺激消费”的政策主张目前难以奏效。笔者认为,要尽快培育和发挥股市刺激消费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必须把通过股市“富民”的方略置于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3.
中国股市正经历一次激烈的震荡,市场信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重塑股市的财富效应,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将带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文章分析了我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重塑股市财富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股票市场财富、居民收入水平与居民消费支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检验经济复苏背景下的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结果表明,与之前国内学者所作的研究相比,经济复苏背景下的中国股市财富效应有所增强。文章认为,根据当前我国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其职能履行,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稳步、健康发展,以防止居民所持有的股票财富价值大幅缩水而影响其消费支出;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保障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加,来增加居民的未来收入预期和减少其预防性支出,从而刺激其消费支出。  相似文献   

5.
2007年中国股市“牛气冲天”,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也节节攀升。这些数据表明,2007年是改革开放30年来名副其实的“财富创造”之年。与滚滚财富相伴而来的消费增长似乎也印证了股市和房市的财富效应。然而,仅从名义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长来判断财富效应,难免有过于简单之嫌。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水平,有理由相信,  相似文献   

6.
中国股市任重而道远,中国股市不再是一个试验田,而是要承担很多历史重任,像通过股市来加速调整产业结构,通过股市来促进社保基金的壮大,通过股市向企业提供宽畅的融资渠道,通过股市的繁荣,形成财富效应,来促进消费的增长,因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就是消费,通过股市培养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股市的大发展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等等。还要通过股市来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还要解决外资进入A股市场的问题等等。因而我国的证券市场任重而道远,股市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和改革开放力度的日益加大,奠定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牛市格局。在此背景下,两市主力的操作思路和以往大不相同,以往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了近来的加薪政策对改变人们消费预期、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进而刺激投资需求 ,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阐明了这一政策对推动经济增长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财富效应与上海消费的快速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来解释2007年以来上海消费出现快速增长的原因.通过模型的估计与检验,我们发现消费、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上证指数间存在着一种带有动态均衡特点的协整关系,而上海股市价格上扬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就是推动2007年消费加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未来股市将可能出现拐点,对上海消费增长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也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股票市场货币传导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华东经济管理》2005,19(11):135-138
文章从理论上阐释了财富效应形成机理及其股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然后选择上证综合指数和社会消费总额数据为变量,运用格兰杰检验分析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否有助于刺激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是否有利于货币传导效率。研究发现,我国股市不具备财富效应,货币传导机制还不能从股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投资和消费增长乏力的态势,经济发展陷入低迷状态,表现为“两平”:平淡(增长乏力)与平稳(增幅小)。消费需求疲软是经济增幅下滑、增长受阻的首要契因,它影响和制约着投资需求的增长,进而影响着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发展。因此,如何启动、刺激...  相似文献   

11.
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微弱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本文首先从实证上揭示了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微弱的现实,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股市财富效应发挥所需要的宏观条件、市场环境及微观基础等角度,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有关原理,在理论上分析了股市财富效应的实现条件,并揭示出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股市财富效应正常发挥的根基性条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中国股市财富效应微弱的原因,并得出了有意义的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新、旧家庭的世代交替假设,引进股市波动对消费的影响,建立符合中国经济特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用中国宏观季度数据估计模型参数,研究了中国的股市财富效应和货币政策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中国股市财富效应存在,股市正向冲击对产出、通货膨胀和工资都有正向的短期影响。因此,股市冲击是经济短期波动不可忽视的因素。虽然存在股市财富效应,但中国的货币政策尚未对股市波动采取制度性的响应措施。通过模拟研究发现,提高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响应力度能有效降低产出波动,但却会显著提高物价和利率的波动。  相似文献   

13.
黄小葵 《北方经济》2006,(15):63-64
作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费水平不高、需求不旺,成为制约自治区经济增长的瓶颈.进一步刺激农牧民的消费需求,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有半数以上的人口以农牧业为生,要全面扩大消费需求,就必须重视开拓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治理通货紧缩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渐显现出一定的负面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也开始出现递减效应,而通货紧缩现象似乎仍在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实施积极的股市政策成为一个重要选择,以配合两大经济政策,治理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国内需求不足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日前中央发布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全球范围内,俄罗斯、印度这几年的经济之所以快速增长,不断扩大的国内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信贷消费在帮韩国很快走出金融危机的同时,也为此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各国在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6.
消费、投资、进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对于进出口比重不大的内蒙古来讲,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消费,因此对消费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当然,消费也体现了经济增长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状况.制约内蒙古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因素在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进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本文从居民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影响的角度,分析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的乘法效应已“虚现”,导致整个中国经济界出现了“大跃进”式的“擂台效应”。先是10位教授提出拉动内需应先拉动股市,让“人造牛市”来增加财富和需求,进而一举扭转中国经济的颓势;后来又有10位教授提出把燃油税从每升1元增加到3元,新增加的2元用来拉动内需;再后来又有10位教授提出每人发1000元现金来刺激内需。然而,这些有待商榷的“良策”已都远远脱离了中国国情和市场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财富效应的经济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对南京市股市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计量分析。计量结果显示在短期内,股价与居民消费不具有因果关系,只有在长期股市才显示出微弱的正财富效用。但股市财富效应的弱化可能与我国股票市场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在综合前人的观点和现今金融危机之后严峻的经济形势,本文认为国家应该出台各种监管法律、机制确保并促进上市公司的质量不断提高,以此增强居民对股市的信心,促进股市的持续繁荣,并将通过股市的财富效应提高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赵伟 《浙江经济》2009,(23):30-31
目前房价与股市逆转的上述“联手”,正在对大众消费发挥着双重的挤压效应!这种效应如若持续下去,不仅将威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且很难将目前的数量型扩张变为效率优先的扩张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严重问题,高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不和谐的经济现象.如今,居民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刺激居民有效消费的必要性,并提出可以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恰当的政府转移支付政策刺激居民消费,从而保证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合理增长,最终实现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