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理念起着某种先导作用。企业生态文化将生态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容,转变了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价值观,在企业中形成“人-自然”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阐释文化与生态文化概念出发,分析千岛湖青山绿水蕴含的水文化、鱼文化、森林文化等富有特色的生态文化,以期推进千岛湖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体系的内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近年来,杭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始终遵循“生态文明”和“美丽杭州”战略,展生态画卷,谱生态文化,传青山永续,育文明少年,擦亮生态文化的绿色底色,唱响生态文化红色赞歌,让杭州的生态文化绽放金色光芒。  相似文献   

4.
林业生态文化是政府主导下发挥生态生产力效能、市场引导下实现林业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人本理念要求下弘扬生态文明的文化,对林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发展现代林业,必须要构建推动林业改革的政府生态文化体系、市场生态文化体系和人文生态文化体系,实现林业建设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理念起着某种先导作用。企业生态文化将生态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容,转变了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价值观,在企业中形成“人-自然”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6月27—28日,主题为"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第六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从生态文化理论体系构建、政策完善等方面探讨生态文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省政协副主席、省生态文化协会会长陈艳华,省生态文化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一行赴京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7.
乡村生态振兴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乡村生态治理体系尚不健全、乡村生态法治保障不够充分、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因此,需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三个方面探寻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径。第一,践行生态民生观,推进生态多元共治;第二,践行生态法治观,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第三,践行生态文明观,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以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围绕生态文化旅游的定位,从坚持在生态旅游中渗透生态文化教育;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生态文化内涵等方面全面阐述开发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措施和经验。提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向是完善规划,探索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开展环境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投入,改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带动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贵州省开阳县金中镇的现实生态文化状态为基础,通过对金中镇居民生态意识、日常生活起居的生态化程度和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程度的调查,分析了金中镇进行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总结为:尽快制定生态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实与生态文化有关的经济政策;尽快建立生态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端正企业宗旨,建设健康的企业生产文化;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0.
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培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地质旅游对于公园生态文化培育具有促进作用。以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为例,构建以地质特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和人文生态文化为三大要素的地质公园生态文化体系,提出科普项目、解说系统和基础设施是公园地质旅游开发中表达生态文化的三大媒介。对地质旅游与生态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地质旅游是地质公园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培育环境公民的有效手段,通过环境教育,提升环保意识,产生亲自然环境行为,从而建立公众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生态保护,培育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广东的生态农业类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明清时期广东出现了基塘农业、稻田养鱼、稻田养鸭、黄掠蚁防治柑橘害虫、植物农药防治害虫等生态农业,还延伸到近现代。本文还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安吉竹产业的概况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利润空间压缩,企业资金紧张,缺乏信心,发展后劲不足,管理服务缺失,生产积极性受挫,竹凉席甲醛超标,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建议:加大生态竹产品开发,围绕竹产业升级,逐步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向精深加工、全竹利用、高附加值路径发展;加强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生态文化制度体系;推动竹文化与竹产业的互融共进,积极培育集群内企业的生态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3.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企业生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发展的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生态效益。提出了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提升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强化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加强生态宣传与员工的生态教育;公布企业的环保信息;争取生态环境标志,发表生态宣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在充分比较、筛选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从思想教化、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和保障体系6个层面,选取了2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抽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难以获取数据的思想教化层面进行了专门的调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居民生态文明习惯养成率较高,但生态文明行为与思想存在差距;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城乡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提高,生态文明情感较深厚,但生态文明知识储备不足。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虽然逐年好转,但各层面发展不均衡,思想教化、生态文化及生态社会层面急需加强。  相似文献   

15.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国家层面的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区位重要,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探索绿色、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为科学指导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十分必要。研究借鉴国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国家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构建了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意识与文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等5个方面为准则层、33项指标层组成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近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4年荔波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已完成2020的目标值的77.02%,较2013年有明显提升,但在生态文化培育与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并依据评价结果,分别尝试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文化与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荔波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其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西藏作为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高原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使得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不同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和生态旅游开展的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更客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根据西藏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的方案,兼顾行政区划与生态系统协调性原则、遵循资源同质性原则、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和注重生态文化性原则,对西藏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和分类,采用四级区划分类单位系统,将西藏生态旅游目的地划分为3个生态旅游大区,即藏东南生态旅游大区、藏西北生态旅游大区、藏中南生态旅游大区;7个生态旅游区,即怒江源高原亚寒带半湿润高寒草甸生态旅游区、拉萨河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区、羌塘高原亚寒带半干旱草原生态区、阿里高原温带干旱荒漠生态区、藏东南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生态旅游区、藏东高山深谷温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暗针叶林生态旅游区、藏南山原宽谷温带半干旱灌丛草甸生态旅游区21个生态旅游地,若干生态旅游景区,并对各个生态旅游区进行了概述,为提升西藏生态旅游旅游发展和管理水平,促进生态旅游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实现西藏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司马矿区园林景观改造对生态化农业示范园的影响,从整体的景观格局规划到具体的生态适应设计,寻找煤矿塌陷区的治理、生态系统结构的恢复途径。[方法]以山西司马矿的采煤塌陷及废弃地生态复垦工程为例,运用生态学、景观学等理论探讨煤矿塌陷区农业示范园构建原则,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生态化构建定位;应用生态网络、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园林景观设计技术,从整体的景观格局规划到具体的生态适应设计思维,对矿区进行生态化的园林景观规划。[结果]司马矿区第一期土地复垦工程、水上公园挖淤泥及公墓区工程,第二期水上公园配套设施、公墓区配套设施、道路工程应用了生态农业示范园的设计与建设新思路并取得一定成效,待建的第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给排水工程、开发文化资源项目及各种娱乐项目须进一步坚持生态再造的原则。[结论]塌陷区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再造必须考虑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朝着旅游业、农业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