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讨论经济形势的时候,有一个比喻很流行,那就是“三驾马车”。这个比喻把本来庞杂无比的国民经济,简化为“投资、消费、出口(其实是净出口)”三驾车,很形象、很生动、很好懂。派生出来的一个效果,就是把国民经济管理或“宏观调控”,也看得像赶马车一般,这里一鞭子,那里一鞭子,经济就跑起来了。  相似文献   

2.
那天,女儿趴到我的电脑桌前,很认真地对我说:“爸爸,你得写一篇文章。”“嗯?”我纳闷儿地看了看她,“这还给你爹命题作文呢?”再详细一问,原来女儿遇到一件事,她觉得是很大的事,那就是她买到了传说中的“假铅笔”:“就头儿上有点儿碎铅,里面嘛都没有!”女儿气愤地说:“能这样对待小孩儿吗?”然后她板着脸说了一句让我差点儿乐出来的话:“这真是没道德底线了!”  相似文献   

3.
“唯有生命,应该成长。”只有在苍茫中品味过、在困苦中跋涉过的人,才能够深切地感悟出生命成长的全部寓意。郭万敏,成长的经历中磨难多于平坦,挫败多于顺畅。“逆水行舟”的她没有怨天尤人, 没有“遇难则降”,她总是恪守着这样的信念——“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战胜”。她执拗地怀着她的理想在辽阔的思想旷野上驰骋。她总是说:“我人生的基调是苦涩的。我觉得人生最大的财富莫过于年少的清贫记忆。”过惯了苦日子的她,一直改变不了苦行僧的生活习惯。吃饭很随便,穿衣不讲究,甚至在前些年还穿着有补丁的衣服,几十年来从未穿过一件新衣服。为了接待外商,她特意订做了一件像样的衣裳,可是怎么也穿不习惯,外商刚一走,她就脱了下来。她总是说:人要活得舒舒服服,踏踏实实的。但她的精神家园却富丽堂皇,心中充满浩瀚无边的希望。我们始终相信,真正的价值从来都是朴素的、真实的、不失张扬的。郭万敏像一只不倦的飞雁,振翅舒展,贫苦却富足,激情却平淡……  相似文献   

4.
力贞这个人     
张光 《经济改革》2014,(11):11-12
一、从名字说起 1929年11月7日,出生的前一天,父亲刘志丹从甘肃作地下工作回到家中,女儿生下来后,他十分高兴。他对家人说:“我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刘力真,就是叫她长大后力求真理,作正义的人。”祖父说:“叫这名字不像女娃名。”父亲说:“你说叫啥好?”祖父想了一会说:“现在各种主义很多,求真正的真理最重要,你起得好,就这样叫吧!”以后人们亲切地叫她“真娃”。  相似文献   

5.
林海燕是一位“体彩”投注站的经营业主,她的10060投注站就设在广东省化州市中山路。2002年8月30日下午4点多,她接到化州体育彩票中心一位先生打来的电话,这位先生问道:“林小姐,有没有人到你那里去领今天开奖的一等奖?”林海燕说没有。对方纳闷地说:“我们也一直在等这个人,今天开奖的97期体育彩票,500万特等奖就出在你的投注站,它是一张面值为660元的复式彩票……”“林海燕听说本期“大奖”出在自已投注站,当时  相似文献   

6.
她曾有许多放不下的东西:克什米尔披肩、四驾马车、独门别院、精致夜宵、络绎不绝的仰慕者、仆人、尊严、自由、生命.直到有一天,她都放下了,仅仅是因为出现了一个她放不下的人. 玛格丽特的一生一共经历过三次成长.在见到阿尔芒之前,她具备着妓女的习性:贪图享乐,奢华放荡,自暴自弃.“我们不再属于自己,我们不再是人,而是物.他们讲自尊心的时候,我们排在前面,要他们尊敬的时候,我们却降到末座.”她桀骜地扔出这句话,夸张地在眼神中显示出落寞.  相似文献   

7.
从海外回国经商的吕苗在遭遇了种种不讲信誉给她带来的损失和烦恼后,给我讲述了她在美国做生意时接受的一个教训.1989年创业初期,一家公司想赊账从她这里提走一批货.吕苗看来人的公司名气挺响的,便同意了.其实她并不知道,这家公司在经济上已近崩溃,当他收到这笔货后便宣布破产.有好心人提醒吕苗:“为什么你不去查他的账就同意和他做生意?”接受了这个教训,从此吕苗每做一 笔买卖前,都要先去“信誉档案所”查对方的信誉情况.吕苗对我说:“只要有业务往来,我就会花20美元先查他以前作过多少生意,是否有过不良记录,以便心中有数,不会再上当受骗.”信誉是企业的灵魂,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商人“无奸不商”这句话似乎已成为真理.“难道老实人真的就做不成生意?”针对我的提问,以办理经济案子出名的  相似文献   

8.
书中写道:香港就像从小被富人掳去的孩子,现在她长大懂事了,该是她回到亲生父母家中的时候啦! 此一比喻形象倒很形象,贴切与否却实堪斟酌。掳去香港的与其说是富人,不如说是强盗。为富不仁者强盗也。而且“回归”的关键在于:孩子有没有与强盗分庭抗礼的信念和资本,亲生父母有没有与强盗一较雌雄的机会和实力。所谓“弱国无外交”,在国家、民族利益冲突中,“该不该”是一回事,“能不能”  相似文献   

9.
杨光超 《商周刊》2011,(24):93-93
朋友小群最近很苦闷,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一切都那么格格不入,“很想改变,却不知道从何入手”,她对我说。我很理解她的感受,一个女孩子。背井离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中为梦想打拼,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甚至没有一个小小的拥抱,烟花过后,只能是寂寞成殇。  相似文献   

10.
鄢本强 《经济》2006,(6):10-10,12
寒假回到豫南小城的家中过春节,家人团聚的幸福日子过得真快,眼瞅着就要开学返校了。这天正吃着饭,老妈突然很认真地说:“你得抓紧时间带你妹妹去把她的身份证给办了。”这些年家里经济状况不如意,好在妹妹争气,考上了洛阳一高的宏志班,虽然不得不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人,但穷人家孩子早当家嘛。如今她高考报名在即,身份证还没办,而且过完正月十五就得返校,也就还剩三天时间,  相似文献   

11.
“终生日记”的厄运 很早,我就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作一些改革。我不赞成“学前教育”而主张“婴幼儿教育”这个提法,因为,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天,受教育的过程就开始了,所谓“学前教育”实际上是“入校前教育”。 我是这样来思考问题的:初生儿的感觉虽然还很不发达,但毕竟有了,于是他(她)就同外界发生了认识上的关系,这种感觉当然是外界刺激物引起的,给予不同的外界刺激物,初生儿就会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刘志华说:“1973年粮食就丰收了,外面人不相信,说我们的小麦中掺沙子了。不过我不管,身正不怕影子歪,我们从此没再饿过肚子。”“我们早就不认为我们是农民了。当然,农民质朴的本质不能丢,我们丢的是传统而保守的农民意识。”“京华有一种接纳外界的宽阔胸怀。否则,她会故步自封,永远发展不起来。”  相似文献   

13.
经营秘诀     
渥道夫是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家超市担任收银员。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然而,有一天,他却与一位顾客发生了争执。这位顾客是一位中年妇女,她硬说交给了渥道夫一张五十美金的纸币,但是渥道夫并没有收到这张钱。他耐心地向她解释:“尊敬的女士,我并没有收到您的五十美金呀!”那妇女显然生气了。渥道夫马上对她说:“我们超市有监控设备。我们可以一起去看一看录像,谁对谁错就一清二楚了。”录像是这样的:当妇女把钱放到桌子上时,一位顾客顺手牵羊给拿走了。这个情况谁都没有注意到。  相似文献   

14.
若尘 《经济视角》2006,(2):82-83
“唯有生命,应该成长。”只有在苍茫中品味过、在困苦中跋涉过的人,才能够深切地感悟出生命成长的全部寓意。 郭万敏,成长的经历中磨难多于平坦,挫败多于顺畅。“逆水行舟”的她没有怨天尤人,没有“遇难则降”,她总是恪守着这样的信念——“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战胜”。她执拗地怀着她的理想在辽阔的思想旷野上驰骋。她总是说:“我人生的基调是苦涩的。我觉得人生最大的财富莫过于年少的清贫记忆。”过惯了苦日子的她,一直改变不了苦行僧的生活习惯。吃饭很随便,穿衣不讲究。甚至在前些年还穿着有补丁的衣服,几十年来从未穿过一件新衣服。为了接待外商,她特意订做了一件像样的衣裳,可是怎么也穿不习惯,外商刚一走。她就脱了下来。她总是说:人要活得舒舒服服,踏踏实实的。但她的精神家园却富丽堂皇,心中充满浩瀚无边的希望。我们始终相信,真正的价值从来都是朴素的、真实的、不失张扬的。郭万敏像一只不倦的飞雁,振翅舒展,贫苦却富足,激情却平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企业如何打赢“标准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秦始皇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车同轨”,也就是统一了秦帝国境内所有马车的轴距;同样是道路标准问题,1863年,美国内战正酣时,林肯总统在发表著名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演说之前,签署了一个统一铁道轨距的法案,从工程学角度看,这不是一个高明的选择:法案规定轨距为4英尺8.5英寸而不是5英尺,铁轨能够承受的运载较小,但从政治的角度看,这却是绝顶聪明的一招:大多数要拆毁的5英尺宽的铁路都位于南方。正如微软公司的老板比尔·盖茨说“谁建立了标准,谁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的摇钱树和聚宝盆”。这就是标准的无穷威力。  相似文献   

16.
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今年准备了20条提案和建议上“两会”,其中一条是建议“实行家务劳动工资化,切实保障女性权益”。舆论哗然下,她对记者解释说:提案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女方付出得不到补偿,并不是说洗个碗就要老公发工资。  相似文献   

17.
企业嘉宾:四维集团公司总裁王埏(以下简称王)栏目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杨杜博士(以下简称杨)一、最短的是管理杨:王总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加企业家论坛栏目。我记得您说过一句“做事决定于他的长处,做成事决定于他的短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味道,能不能围绕这个话题谈谈您的切身感受呢?王:这句话实际是“木桶原理”的翻版。但理论是理论,关键得要活用,我归纳的“木桶原理”心得就有五六种之多,不好说谁对谁不对,就看能否指导你的企业了。我现在正读中欧管理学院的EMBA。  相似文献   

18.
英国一家糖果店的一名售货员的柜台前总是顾客熙熙攘攘,而其它柜台却冷冷清清。老板很纳闷,便问她有何诀窍。售货员答道:“这很简单,别人总是先抓一大把糖果放在秤上,称的时候再把多的拿掉;而我总是先少抓些,然后添点。”这“添一点”的动作,恰恰迎合了消费者的某种微妙心理。每一个顾客都害怕缺斤短两,“拿掉”的动作更增加了这份疑虑;而“添一点”则让人感到份量给足了,甚至欣喜地认为得了点“添头”。这样,顾客对这位售货员就产生了好感,自然都愿意光顾她的柜台。这“添一点”实际上是增添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而“拿掉”的…  相似文献   

19.
讨论经济形势的时候,有一个比喻很流行,那就是"三驾马车"。这个比喻把本来庞杂无比的国民经济,简化为"投资、消费、出口(其实是净出口)"三驾车,很形象、很生动、很好懂。派生出来的一个效果,就是把国民经济管理或"宏观调控",也看得像赶马车一般,这里一鞭子,那里一鞭子,经济就跑起来了。我的观点是,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恐怕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轻轻松松几鞭子,就把中国经济重新赶回高速增长的通道。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剥削”观与我国现实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来,理论界在讨论劳动价值理论问题中。涉及到“剥削”问题。见解很不一致,有人说:剥削“指的是一种应当否定的负面社会现象,尤其是在我国,确认某人存在剥削,几乎等于宣判了该人政治上的死刑”。有人说:过去认为“一切非劳动的报酬都是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剥削,因而是不道德的,应当受到谴责。可是按照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就不能说存在剥削”。有的虽承认剥削,只是指在劳动力价值以下给付工资或以其他非法手段获取收入。有的学者持相反意见。讨论中事实上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怎样看待“剥削”问题和怎样认识我国现实经济中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