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以"互联网+"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背景,分析了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和成因。在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双创"大赛的指导下,探索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从教学、学习、比赛、实战、实训、投资等角度构建残健融合创新创业生态圈模型,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为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创业型经济发展悄然而至。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强烈,创业热情高涨。鼓励大学生抓住契机自主创业不仅能有效缓解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更是加快我国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创业型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因此,大学生创业机制优化探索与分析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以职业发展为核心的生涯发展和创业教育,它关注学生的全面教育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创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职业能力、创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和生涯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就业》2013,(7):48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做好2013年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特别是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大学生走创业之路,石家庄市人社局举办的"石家庄市首届大学生创业营销能力大赛"活动于6月12日正式启动。本次大赛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创业营销策划书、参赛作品现场展示三部分。各参赛队的三部分得分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再加上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改善校园文化创造一个适合于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稳定环境,把创业能力、创新意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内涵,从而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与创业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大。创业已成为大学生新的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有效渠道,对高校创业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理性思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前几年高校创业教育试行取得了一些成效,也还存在问题,现对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模拟创业是最理想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大创”项目,模拟了“小微型”软件公司的创业过程,并使团队成员在其中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提高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技能,以及企业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8,(10):189-190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培养出拥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是各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担负的重要任务。同时,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指导学生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措施和方法,积极地响应了国家提出的创新创业口号,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刊记者 《中国就业》2020,(1):22-23,65
“大学生创业者要争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优势、集聚新动能;争做协调发展的排头兵,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争做绿色发展的排头兵,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做开放发展的排头兵,用创业实践筑起新时代的‘丝路精神';争做共享发展的排头兵,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在近期于南京举办的第三届“创响江苏”大学生创业大赛颁奖典礼暨风采展示活动上,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黄澜对大学生创业者们提出希望。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培养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旨在调查研究个人背景、高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个因素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创业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教新课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业教育,即英文"enterprise education"的中文表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报告中阐述的"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的问题,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创业者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形式。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微创业"活动的各价值链环节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大学生"微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经营困境,深入剖析对比不同优秀创业实例,挖掘其聚集消费者实现价值创造的关键要素,从价值创造角度出发总结出适合大学生"微创业"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创新创业是当今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途径,面对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生的就业压力,创新创业教育成了学生的必修课。本文主要研究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现状,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非认知能力的意义,其次提出相关的培养措施,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对非认知能力的提升方式,并在高校和社会企业的共同支持下帮助高校大学生面对社会工作的复杂形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就业形势的压力要求高职大学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实现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文章从高职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入手,通过阐述各种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提升创业能力,成功地实现由求职者转变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5.
程涛在《学习与探索》撰文认为,世纪之交,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以下八大转变:一是从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创新的思维方式看面临着从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的转变。二是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趋势上看,面临着从经验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向科学型思起政治工作方法的转变。三是从主客体关系上看,面临着从单向灌输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大双向交流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转变。四是从实施要求看,面临着从集中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向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转变。正是从运用空间结构看,面临着从单项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向综合型思想政…  相似文献   

16.
周娜  张军毅 《河北企业》2013,(7):103-104
<正>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其培养路径问题,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关键内容,也是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从理论上来说,丰富了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发展了社会性别理论;从实践上来说,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素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人社局在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创新服务形式和服务载体,组建多支"流动小分队",在服务大舞台上演绎出别样的精彩!组建"流动宣讲团"传策授技解疑惑合肥市蜀山区联合专家学者、创业成功人士组建"流动宣讲团",走进高校,向大学生宣传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现场答疑解惑。联系驻地高校,通过举办"扬帆电商园"主题创业大赛等形式,广泛征集创业项目,参加全市"挑战杯"创业大赛并卫冕特等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向创新驱动型阶段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教育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建设、与政府企业合作创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9.
"鲜果每日see"是西京学院立项的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该项目立足大学校园,联合周边果农向师生提供优质新鲜水果。项目组成员借助互联网平台,采用线上主题预售、线下渠道拓展、实体店联营促销、网络新媒体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达成项目预期目标和效果,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5月,由成都市温江区人社局牵头举办的首届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在高校中掀起了强烈反响,今年6月,第二届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再次拉开帷幕。截至目前,该区已找到了一条以大赛为依托来开展创业促进工作的新路子,以每年定期开展一届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举办创业沙龙、青年创业论坛、校园创业巡回讲座等系列创业活动,着力提升青年(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该区就已开展高校大学生创业培训620人,帮扶171名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为88名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共计45万元。大学生创业孵化成功率由2009年的38%上升到现在的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