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军  张三峰 《财经科学》2015,(12):58-67
鉴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不平衡现象,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研究产业聚集对区域公共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位熵与区域人均教育支出和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呈U型关系;在处理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后,产业聚集对区域公共福利指数存在非线性的影响,临界值在区位熵为1.23~4.56之间.这意味着初始阶段的产业聚集将对社会服务性公共福利产生“挤出效应”;而在超过临界值之后,政府将调整其公共支出结构,从偏向生产性投资转为偏向公共福利方面.因此,推进城镇化与产业聚集协同发展、引导产业适度转移、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公共福利的供给责任,是提升区域公共福利及其均等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产业聚集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聚集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显著特征,产业聚集理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产业聚集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较为细致地梳理与评价.并对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认为未来至少应该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研究多区域、多产业贸易的地理模型及其聚集的空间分布;产业聚集的福利效应研究;以及产业聚集对区域环境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引入复杂网络确定科技型人才聚集核心城市,并结合威尔逊模型和场强模型测度科技型人才聚集城市的辐射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呈多层级“核心—外围”区域分布;科技型人才聚集核心区域辐射范围、辐射强度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地,给出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核心区域分布情况及辐射效应强度,并据此对相关区域提出优化人才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震  刘天琦 《财经科学》2021,(4):105-117
本文基于2015-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两期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1)新农保政策明显改善了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状况,显著提升了其生活满意度,并显著降低了其心理抑郁指数.(2)新农保政策的主观福利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对相对弱势的、受教育水平较低、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影响更小,这不利于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3)新农保政策具有显著的时期效应,为提升老年入主观福利水平发挥了长效机制作用,在短期内新农保政策提升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的可能性较小,但在长期内新农保政策显著提升了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因此,建议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加快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并加大新农保政策对弱势老年群体和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全面改善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福利状况.  相似文献   

5.
郭斌 《现代经济探讨》2013,(1):40-44,49
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调控取向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抉择,关系到特定历史时期民生政策的落实,更关系到我国居民的短、中、长期的社会福利增进或变化。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房地产的产业政策、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社会福利三者间出现不一致性。该文以福利经济学为视角,在梳理1993-2011年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基础上,分析房地产的产业政策对社会福利变化的影响,提出建立差异化税收政策和教育均等化为中长期主要产业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6.
戚悦  张晓艳 《经济地理》2011,31(2):201-205,211
在经济发展转型时期,产业集聚的判别及其竞争力的规范性框架研究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以云南省为例,通过比较分析产业贡献率和主要行业的空间聚集程度,判断出云南省产业聚集最有可能产生于工业行业,随后基于GEM模型量化的三级(共23个指标)工业产业聚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出提高云南省工业集群竞争力就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开放度的结论,为云南省工业产业聚集科学统筹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地理区位异质性下产业集聚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框架,对要素禀赋、创新投入、制度因素、生态保护、交通条件、对外开放六个因素如何对产业集聚产生动力进行了研究。进一步通过采用空间SD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地理区位异质性可以对本地区的产业集聚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产生影响;产业协同集聚亦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同时,产业协同集聚较好的区域周边也存在着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较好的区域。基于此,提出更好发挥人力资本优势、改变制度变迁方式等政策含义,以期更好地发挥黄河流域在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区域整合中过度集聚的负外部性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于以往研究,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将区域整合问题转化为区域福利最大化问题,构建了包含两个子区域的区域系统福利函数模型,阐释了过度区域集聚负外部性对区域总体福利的影响,在模型中纳入区域贸易成本、基尼系数、阻塞成本等区域集聚因子,得出区域整合的关键在于平衡区域集聚条件的结论,并指出以区域系统发展思维取代单个区域发展思维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9.
吴颖  蒲勇健 《财经研究》2008,34(1):106-115,143
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在包含集聚中心区和外围区的两个子区域的区域系统中,定义了受劳动力要素空间流动和区域集聚状态因子影响的区域福利函数,阐释了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效应对区域总体福利的影响机制,计算了影响阈值,得出适度集聚是区域福利最优条件的结论,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平衡区域集聚条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财政均等化指通过制度化方式保证各级政府有均衡的财政能力,为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本文在对财政均等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泰尔指数二阶嵌套分解,对黄河流域地方财政均等化进行定量测度,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与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区域财政均等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均财政收支的差异趋于缩小。(2)转移支付对黄河流域区域财政均等化具有显著促进效应。(3)中游和下游地区财力差异是影响黄河流域区域财政非均等化的关键因素。(4)黄河流域区域财政均等化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分布格局总体稳定。(5)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财政自给能力对黄河流域区域财政均等化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从国家层面来看,黄河流域地方财政均等化的目标选择要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一致,可将均衡政府间标准财政收入与标准财政支出差异作为均等化的目标,纵向均等化与横向均等化兼顾,以纵向均等化作为实现横向均等化的有效方式。在制度设计上以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为主、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为辅,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构建区域内地方政府均等化财力分配格局,完善中央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财政...  相似文献   

11.
将区域人才聚集关键影响因素归纳为组织—产业—区域三层次互动所形成的综合环境因素和人才服务—人才市场—人才制度三方构成的人才发展政策因素。对曹妃甸新兴工业区的实证研究表明,综合环境因素对现阶段该区域人才聚集影响显著,而人才发展政策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牛君 《时代经贸》2010,(22):67-68
德国联邦政府在近些年来在技术政策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尝试,而政府对区域聚集企业的扶持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一个政策创新。本文通过概括和评价德国近些年来在聚集效应方面的政策而提出中国政府应在创新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实施基于区域聚集的技术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德国联邦政府在近些年来在技术政策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尝试,而政府对区域聚集企业的扶持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一个政策创新.本文通过概括和评价德国近些年来在聚集效应方面的政策而提出中国政府应在创新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实施基于区域聚集的技术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升级"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际产业分工重塑背景下全球关注的焦点。根据体验经济理论,"制造业升级"有两种路径:向服务经济升级和向体验经济升级,德国和意大利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正是这两种升级路径的集中体现。该文以德国和意大利为典型案例,分析和比较两种路径的特点,进而提出若干有益启示,以期丰富学界对"制造业升级"内涵的理解,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应用统计方法对2003-2008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有助于区域财政均等化的实现,国家的财政补助和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建设是青海省提高区域财政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在现有财政制度的约束下,青海省进一步提高区域财政均等化的重点就在于完善转移支付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一、产业网络的概念及构建工业园区产业网络的意义工业园是许多工业企业在某地聚集的区域,这种聚集或是政府为发展区域经济事先划定一块区域,然后再引入企业而形成;或是企业基于该区域的某种资源优势自发聚集。无论哪种形式,它都是一种资源高度聚集的工业化载体,并逐渐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点。工业园的发展,主要是利用了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外部性。通过产业集聚功能形成产业生产网络体系,更是园区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拓展新优势的关键所在。产业网络既包括产业链条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商之间的合作网…  相似文献   

17.
由克鲁格曼所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已经发展成熟,“新”新经济地理学产生并迅速发展,融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从微观视角重新探讨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问题.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和分析框架,之后详细综述和分析了基于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沿研究,包括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企业异质性对区域政策的影响和基于微观数据的企业异质性实证研究等方面.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8.
空间政策:由区域倾斜到产业倾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政策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区域倾斜为主是空间政策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倾斜为主是空间政策发展的高级阶段。我国建国以来无论是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还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都采取了区域倾斜为主的空间政策来进行空间调控。但是,区域倾斜的空间政策存在着效率与公平时空错位、对市场调控机制的损害和区域一刀切的弊端。产业倾斜可实现提高效率、区域公平和环境友好三大目标的统一,是我国今后空间政策的发展取向。主体功能区划将推进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的结合,是由区域倾斜为主向产业倾斜为主的过渡,在我国空间政策转换阶段,应更多运用产业倾斜的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均等地分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市场主体分享外部经济偏好在空间聚集上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新动力是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职能是便利市场主体流动及空间偏好。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制定面向未来的全国城乡发展规划,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推进内涵增长的城镇化,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均等化,构建城乡和区域一体的制度和政策。  相似文献   

20.
林挺 《当代财经》2023,(5):119-130
信息技术升级培育了信息产业新业态,提升了全社会的创新效率,也催生了数字经济。针对我国数字经济空间格局呈现的南北方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加大的特征,以《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为政策评估对象,结合2010—2019年62座城市的数字产业发展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从数字产业生产要素集聚程度、数字产业化规模、数字产业价值化水平三方面,测度政策的实施对我国数字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并佐以空间经济学“核心-边缘”理论,剖析我国数字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实施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政策加速了数字产业人力资源、资本和土地三种生产要素的区域性集聚,壮大了区域性数字产业化规模,但对区域性数据要素的产业贡献水平和产业价值化水平的提升无显著影响;同时,相关政策实施的净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实施对南方地区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规模扩大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北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