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知识生产范式下的知识创新具有系统性和互动性特点,大学与产业两大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相互协同为知识创新提供了良好土壤。虽然大学与产业在互动合作中有着不同动机和诉求,但从经济、人才、知识和责任4个层面均可以找到大学与产业互动的有效结合点。传统意义上大学与产业的互动合作存在教育、科研和服务3种模式,而学科-专业-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是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与产业有效互动的新模式,能够在有效互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播、创造和应用能效倍增,促进创新要素在不同创新主体间双向融合与协同。  相似文献   

2.
采用协同学和组织生态学等理论方法,在对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两大产业互动、协同和融合3种协调发展模式及特征,并提出基于产业关联度、生态位重叠度和协调模式特征的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测度和判定方法。以典型区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该思路和方法的可行性及科学性,揭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律,并针对实证研究对象提出协调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彭亮 《生产力研究》2011,(9):137-139
产业互动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论题,对产业互动思想演进进行总结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工业革命以来,产业互动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三阶段的演进过程,分别是产业分立发展的产业互动思想、产业交叉发展的产业互动思想和产业融合互动思想,每一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差别的理论观点。此外,通过对不同时期产业互动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三种逐次发展的产业互动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郗蒙浩 《经济师》2009,(10):88-89
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现代教育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阐述了校企互动培养模式的内容,从校企互动培养模式的目标、课程设置、产生的效应等方面对技术应用型ERP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按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的框架,从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宏观、产业和企业3个层面产生的互动及互动机制两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梳理出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阐明了相关研究的启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是当前服务创新、产业集群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恒生公司为案例,从知识观的角度分析总结出3种典型的软件业服务创新模式:技术推动型服务创新模式、双向互动型服务创新模式、客户导向型服务创新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下的客户、互动过程和知识传递的特点,验证了Strambach提出的KIBS生产和传递知识3阶段过程模型在软件服务业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大学-产业的关系与联系,是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其中关系是静态维度的描述;联系更倾向于二者间的互动过程。正确处理大学-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二者能产生更多数量、更高质量联系的基础。当前,大学与产业逐步成为区域创新系统乃至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从关系产生与发展的视角,总结了我国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内容与形式,探讨了我国大学-产业合作关系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依托稀缺资源和自然环境,建立垂直式产业链互动模式,确立产业互动理念和目标,突出产业互动重点,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构建富硒绿色食品互动产业链,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为研究目标,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从合作机制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互动机制建立的途径.认为三大经济群应该紧密合作,加强产业集聚发展,从产业的分工入手,谋求在产业价值链环节上的功能定位与合作.主要合作方式采用地缘结合模式与飞地经济模式.最终认为在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的相互作用,各个区域问形成良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最终会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产业的关系与联系,是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其中关系是静态维度的描述;联系更倾向于二者间的互动过程.正确处理大学-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二者能产生更多数量、更高质量联系的基础.当前,大学与产业逐步成为区域创新系统乃至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从关系产生与发展的视角,总结了我国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内容与形式,探讨了我国大学-产业合作关系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