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公平偏好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利”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实验经济学采用一系列经典的博弈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发现这一假设与人们的实际行为存在系统偏差,并将此归因于人们的公平偏好。实验还显示,公平偏好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据此,新的理论模型沿着两条思路来解释公平偏好:第一类理论模型认为人们注重分配结果公平;第二类理论模型则认为人们具有“对等”意图。本文对上述实验和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和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公平偏好行为因素对SDN收益共享契约协调的影响。并通过模型分析,给出供应商和零售商在公平偏好影响下的最优契约设计参数,及零售商的最优订购策略。研究发现,当满足一定参数范围,在公平偏好影响下,SDN收益共享契约仍能实现协调。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模型参数变化对最优订货策略和各主体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风险企业的控制权配置和激励约束构成了其融资契约的关键要素。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将行为经济学中的公平偏好引入融资契约模型,研究在风险企业家具备公平偏好心理时对控制权配置的影响,以及激励约束与公平偏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控制权配置比例与风险企业家的自豪强度和嫉妒强度呈正相关,与同情强度呈负相关;风险企业家的最优努力水平是自豪强度和嫉妒强度的增函数,是同情强度的减函数。  相似文献   

4.
互惠、信任与治理效率——基于比较制度实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契约理论基本上都是以自利偏好为基础,然而大量实验研究和经验证据都表明,一部分人具有社会偏好,这部分人在经济交往中,不仅仅只关心自己的物质收益,同时还关心他人的收益状况或行为动机,这一点对于人们的市场竞争、组织合作和契约治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的目的在于使用比较制度实验的研究方法考察互惠、信任等社会偏好及其作用机制对几种典型治理结构治理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与社会偏好互补的治理结构可以提高治理效率,而将社会偏好挤出的治理结构却会降低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自MM理论以来,企业融资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断深入.大多国内研究文献认为我国企业融资行为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文章运用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融资结构特征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虽然融资结构特征体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依赖性,但企业并不具有股权融资偏好.  相似文献   

6.
时间偏好是跨期选择行为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依据,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通过对它的定性分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古典时间偏好理论。直到1937年萨缪尔森提出指数贴现模型并成为新古典时间偏好理论的核心技术手段,新古典时间偏好理论得以成为跨期选择问题的主流分析框架。但因其高度理性的假定,指数贴现模型也一直饱受诟病和质疑,几乎每一个关键假设都有系统的实证结果与之相悖。20世纪80年代行为经济学的兴起,行为经济学家们肯定认知偏差的存在并引入了贴现率递减的双曲线贴现模型完成了对许多市场异象的解释,加之神经经济学和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为时间偏好不一致提供了神经基础,时间偏好的研究迎来了新篇章。文章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与评述,借以推动国内时间偏好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潘春阳  何立新 《南方经济》2012,(11):3-16,28
本文从中国居民再分配偏好较高这一现状出发,致力于从"个人利益"和"分配公平"两个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根据Roemer的理论,本文从"成功可控性"的角度构造了反映居民分配公平观念的变量,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的数据和有序选择模型进行实证,我们发现:中国居民的再分配偏好不但存在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有显著的追求分配公平的动机,越认为"受过良好的教育"、"聪明才智"、"社会关系"、"认识有权的人"或"命运"对事业成功重要的居民,再分配偏好越高,而越认为"努力工作"和"政治表现"对事业成功重要的居民再分配偏好越低。本文还对模型的内生性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考察,增强了结论的稳健性。总之,保障社会机会均等、维护分配公平对于降低中国居民的再分配偏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罗俊  叶航 《南方经济》2018,37(4):38-57
分配正义关涉的是如何以一种公平正义的方式在个体之间分配收入,学者们从各领域、各视角提出过诸多可供选择的分配方案与决策。行为实验研究则表明,人们的分配决策会因为给定的收入分配情境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种改变表征着,不同情境下(无知之幕、知晓所在阶层、社会计划者)人们对于个人收益(自利或风险厌恶)和他人收益(公平或社会偏好)之间有着不同的权重偏好。然而,为何分配情境的不同会导致这种偏好动机上的差别,从而影响人们在分配上的行为决策,这一逻辑机理始终没有得到相关实证依据的解释。文章拟利用神经经济学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分离各种分配情境下风险偏好与社会偏好对分配决策的各自作用,进而为分配决策的情境依赖性提供神经基础,建立收入分配决策与特定脑区神经活动及相关偏好之间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9.
姜珂  强晨雪 《科学决策》2021,(10):77-88
十四五规划强调要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促进流域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的进一步优化,基于个体公平偏好的视角,构建基于流域生态补偿投资者为主导的动态博弈模型,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和投资者共同组成的激励契约优化设计问题.研究发现:相较于投资者无公平偏好的情形,在其具有公平偏好时,补偿双方的整体效用均随补偿系数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当流域生态补偿双方均具有公平偏好时,双方的整体效用会随着补偿成本补贴系数的增加而增加;流域生态补偿投资者的公平偏好是确保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薪酬管理的公平始于对组织分配公平的研究,文章具体考察了薪酬分配公平分别对于指向个体的与指向组织的公民行为的影响作用,并从价值观契合的理论视角解释了员工对组织的价值认同对其组织公民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价值认同对薪酬分配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模型。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薪酬分配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包括指向个体的与指向组织的)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员工个体对组织的价值认同能够负向调节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降低由于薪酬分配不公平所导致的组织公民行为投入减少的负面效果。依据研究结果,指出未来的薪酬管理实践可以通过改善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状态,以使组织得到期望的产出。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融资结构特征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虽然融资结构特征体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依赖性,但企业并不具有股权融资偏好。我国农业企业融资行为基本吻合融资啄食理论的"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偏好顺序,融资偏好与融资结构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背离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试析行为合约激励理论研究的起源、发展与实践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行为合约激励理论力争突破现有经济学激励理论研究的迷思,开始尝试将影响信念、偏好和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引入到代理双方的行为博弈分析之中,力图搭建一个能够解释激励行为异质性的合约框架。本文对行为合约激励理论研究的起源、主要发展及其实践意蕴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对行为合约激励理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个体偏好异质性对集体行动均衡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结果显示,偏好异质性可以很好的解释集体行动的个体行为,但是集体行动结果可能存在多重均衡或者均衡是不稳定的,原因在于人们自身存在各种层次的异质性以及不同群体中存在个体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公平偏好的角度出发,运用经济学实验研究方法研究薪酬差距和努力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当员工处于下级的地位时,较多地表现出嫉妒偏好,在嫉妒偏好的影响下,薪酬差距与努力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当员工处于上级的地位时,员工主要表现出同情偏好,而在同情偏好下,薪酬差距与努力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5.
董志强 《南方经济》2018,37(2):12-22
行为经济学研究不是要挑战主流经济学的理性行动者模型(BPC模型),而是要改造和完善BPC模型。许多不一致的偏好和"非理性"的行为,只要加入情景因素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经济理论对人类行为"异象"挑战的正确回应,不是抛弃BPC模型,而是考虑偏好的情景依存性和进化心理机制对BPC模型进行修正和改造。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网络效应越来越成为目前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文献研究了网络效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就研究视角而言,相关文献可以按消费者偏好分为同质性偏好和异质性偏好两大类,而部分文献从异质性偏好角度出发研究了新旧技术的市场份额,这实际上涉及了新技术如何完全替代旧技术的问题。虽然已有文献各有侧重,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业安  王一子 《南方经济》2016,35(10):95-105
社会认同理论的引入为实验经济学相关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分支。通过假设个体间相互关联,社会认同因素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偏好,进而改变经济决策,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突破。总体来说,社会认同对偏好的塑造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认同会提升个体对内群的社会偏好,导致内群偏见,并使个体做出更加有利于内群的行为;其次,社会认同会改变个体对内群规则的偏好,进而导致不同维度的群体分类在经济决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家庭背景指标,出生顺序和子女性别结构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以及行为结果。文章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室实验方法研究了出生顺序和子女性别结构对信任行为、风险偏好与竞争偏好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二胎的信任水平和竞争偏好都显著高于一胎。虽然二胎的风险偏好高于一胎,但统计上并不显著;同时,子女性别结构会影响出生顺序效应。在信任水平方面,混合结构下的二胎显著高于一胎,而同性结构下的出生顺序效应并不显著;在风险偏好与竞争偏好方面,同性结构下的二胎显著高于一胎,而混合结构下的出生顺序效应不显著。文章结论能够加深人们对不同出生顺序下个体行为偏好异质性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符加林  王炳志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2):24-27
声誉本质是一种隐性契约,它传递了行为主体的行为偏好的信息,这种信息对博弈参与人的策略选择有导向作用,产生声誉效应.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政府不能确定地方政府行为的真实动机,地方政府就有违规圈占耕地等机会主义倾向.基于声誉效应理论,文章认为中央政府声誉影响着地方政府行为选择,中央政府声誉越高,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越少,从而土地监控的效果就会越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易程度如何?是否存在所有制偏好?外部环境对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影响程度如何?本文试图借助于问卷调查分析这一手段,选择一个特定地区进行局部性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发现: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信贷融资行为,既表现出与经典理论相符合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业绩融资偏好与信用偏好”。这些特点的表现,既有所有制结构自身的原因,也有中小企业融资的内、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