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份令人震撼、发人深思的清单! 清单上罗列了离我们的现实生活环境最近的300多年来,全球已经灭绝的物种.细细数来,兽类64种,鸟类136种.也许是无法准确统计,这份清单没有列举灭绝的植物种类.可以相信,如果要列举,必定是一份更长的清单.这份清单出自英国等一些国家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除了已经灭绝的物种外,清单还公布了濒危灭绝的物种,尤其是中国濒危灭绝物种的一长串名单.  相似文献   

2.
据现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梅勋爵推算,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比历史上千百万年来的平均速度要快100倍至l000倍……目前,有专家对南极企鹅和其他鸟类的命运,提出了令人担忧的看法。人类进入南极将导致这些种群的减少,而随着人类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增多,这些物种的前景不容乐观。最近,科学家发现,在南极长城站附近,大批鸟类拒绝繁殖,它们弃卵而去。这在过去是没有发生过的。南极也有酸雨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环境的恶化,海鸟的生存状态日益下降。此前,中国科学家对长城站所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的鸟类进行了多年的考察,结果发现,南极巨海燕总体分…  相似文献   

3.
正地球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45岁的"苏丹",由于病情恶化,无法自由行动,2018年3月19日在肯尼亚奥尔佩杰塔自然保护区内以安乐死的方式离世。"苏丹"之死也标志着北方白犀牛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种距离完全灭绝已不远。北方雄性白犀牛的灭绝并非偶然,是人类长期盗猎的结果。地球上大部分物种的灭绝是自然行为与人类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行为是主要因素。"苏丹"之死给物种多样性保  相似文献   

4.
有动物学家早就警告说,世界上每天有一个生物物种消失。本世纪内,将有10%的现存动物物种永远绝迹于地球。单是哺乳动物,大约每10年会有一个“种类”灭绝。难道濒危动物就永远消逝于地球吗?科学家们想出种种高招妙法,采用高新技术保存濒危动物。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研究人员在《科学进展》上撰文称,人类正在步入一个新的物种大灭绝时代,地球正处在第六次物种灭绝的边缘,这次物种灭绝不同于前五次,不是自然地理原因造成的,而是人类亲手造就的。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仔细分析人类的发展史,就会发现长期以来的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生态恶化导致了物种生态链的断裂,破坏了物种固有的栖息地,人类正在成为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面对物种灭绝时代  相似文献   

6.
白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生物,早在白垩纪时期它们就存在于地球上了,在经历了第四纪冰川后,地球上白鲟的数量大幅下降,生存的范围也仅限于我国海河、钱塘江和长江流域。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白鲟的保护工作,但受水利航运、水体污染等因素影响,白鲟还是走向灭绝--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IUCN)发布全球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白鲟的灭绝,是长江鱼类生存危机的一个缩影,目前长江大型鱼类、洄游鱼类乃至青草鲢鳙等常见鱼类的数量都出现了大幅下降,不少已经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7.
长江白鲟灭绝敲响生态警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20年到来之时,生态环境部宣布素有"长江里的大熊猫"之称的长江白鲟灭绝。白鲟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1.5亿年,但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内,随着长江水力资源的开发及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个处于长江生态链顶端的旗舰物种终究难逃灭绝的命运。长江白鲟的灭绝,也再次为我们敲响了长江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长江白鲟悲歌近日引发人们关注的"长江白鲟灭绝"的新闻,源自一篇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8.
<正>地球是所有动植物的家园,动植物和人类一起组成了地球上生机勃勃的世界。每年的l0月4日是"世界动物日",这是为了纪念意大利修道士圣弗朗西斯,以及他所倡导的"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的理念。然而,在人类迈入21世纪之际,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动植物却正在天灾人祸中加速灭绝。  相似文献   

9.
人类历史上外来物种的地理引入对区系经济发展有过积极的作用,由于物种地理引入过程中的"入侵"机制,使得引入种不但不能增加原生地生物区系的物种种类,反而减少了它的生物多样性,加速了原生生物区系的物种灭绝速度,引发水土流失, 恶化人类生存环境,增大难以逆转的经济损失隐患,进而制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潜在危害.为了维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谨防物种地理入侵.  相似文献   

10.
据现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梅勋爵推算,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比历史上千百万年来的平均速度要快100倍至1000倍……  相似文献   

11.
人类历史上外来物种的地理引入对区系经济发展有过积极的作用,由于物种地理引入过程中的“入侵”机制,使得引入种不但不能增加原生地生物区系的物种种类,反而减少了它的生物多样性,加速了原生生物区系的物种灭绝速度,引发水土流失,恶化人类生存环境,增大难以逆转的经济损失隐患,进而制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潜在危害。为了维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谨防物种地理入侵。  相似文献   

12.
<正>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4年的报告称,世界上90%以上的生态系统都曾遭受过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全球20%的脊椎动物的灭绝,每年给全球造成数千亿美元的损失。以前可以充当防治物种入侵的自然屏障比如高山、海洋、沙漠等,在全球化的大势之下,已经显得无足轻重,全球化加剧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们多年来对地球上大量种类的生命几次大规模绝迹迷惑不解。 虽然恐龙灭绝之谜似乎已经解开,即大多数科学家们认为,有一巨大的流星与地球碰撞,影响了地球的气候,使得恐龙绝迹。但其他生物的灭绝一直得不到解释。 现存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远距离星球爆炸在其爆炸的一瞬间,毁坏了地球臭氧保护层,使得没有经过过滤的、带有致命辐射的太  相似文献   

14.
1月16日在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 自治县发现的一只东北虎,4日经辽宁省林业部门证实因伤势过重在野外死亡。此间动物学专家指出,野生东北虎种群不可能再次繁荣,只能最终走向灭绝。据介绍,我国现有东北虎种群已经趋于濒危。上世纪90年代末有关部门在东北进行大规模的航拍和拉网式调查,最后得出结论:野生东北虎在我国现存不足20只,而且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部的1不足20只,而且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部的大兴安岭一带。野生东北虎将要灭绝@王炳坤  相似文献   

15.
人们能够喝到越来越便宜的咖啡,这却意味着咖啡种植者相同面积收入的下降,他们只好靠扩大种植面积来稳定自己的收入,咖啡种植面积的扩大却意味着对森林和生态的破坏。我们每喝一杯咖啡都意味着助长了对环境的破坏—任何一次对地球新的开发都会给人类带来物质上的享受,却也给人类带来了长久的生态灾难。现在,人们能够喝到越来越便宜的咖啡,这却意味着对森林和生态的破坏,甚至加速物种的灭绝。生态专家马加雷特·金纳德说,越来越廉价的咖啡将破坏森林和苏门答腊的珍稀物种。虽然人们在咖啡消费上花费的金钱越来越多,但是落到咖啡种植者口袋里…  相似文献   

16.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一个由多个国家的海洋生物学家组成的小队去年12月乘两艘小船,沿着长江上下来回四次,进行观察和寻觅,却连一条白鳍豚的踪影也看不到。有科学家在8月8日出版的《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无奈地正式公布白鳍豚绝种。虽然有中国专家持不同意见,但白鳍豚作为一个物种正在离我们远去,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人们能够喝到越来越便宜的咖啡,这却意味着咖啡种植者相同面积收入的下降,他们只好靠扩大种植面积来稳定自己的收入,咖啡种植面积的扩大却意味着森林和生态的破坏。我们每喝一杯咖啡都意味着助长了对环境的破坏——任何一次对地球新的开发都会给人类带来物质上的享受,却也给人类带来了长久的生态灾难。现在,人们能够喝到越来越便宜的咖啡,这却意味着对森林和生态的破坏,甚至加速物种的灭绝。  相似文献   

18.
正如环保战士所说,保护一个受到威胁的物种,对于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贸易大会(CITES)来说曾经是一件相对容易的工作。然而,今年在多啥召开的会议上,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由于“能力建构”的努力——换言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日本招降了一批渔业部长,大部分来自非洲,以保证他们的参加——当然,还有他们的选票。  相似文献   

19.
从人类肉眼无法观测到的微生物,到地球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从地球最小的植物芜萍,到地球最大的草本植物旅人蕉,地球上的物种纷繁复杂,直到现在科学家们也不能给出地球物种的精确统计数据。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由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地球生物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根据政府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平台(IPBES)2019年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受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全球物种正在加速灭绝,在过去一百年里,人类活动使物种灭绝速度增加到自然灭绝速度的至少百倍以上,生物多样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最终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影响与后果,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从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共同行动,拯救即将消亡和灭绝的物种,拯救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20.
令人惊奇的是,科学家对银河系有多少颗星星要比对地球上有多少个物种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全球物种多样性的估计变化在200万到1亿,最好的估计是1000万,其中只有140万被定名。这些问题源于当前对物种多样性认识的局限以及缺乏中心数据库或是世界性的物种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