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创型"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学生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使培养"双创型" 人才具有对象优势, 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双创型" 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以"实践" 为特征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双创型" 人才的基础; "双创型" 人才培养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质量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是培养"双创型" 人才的关键; 虽然"双创型" 人才培养有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但是"双创型" 人才培养也有很长的路, 需要不断地探索、 实践.  相似文献   

2.
农村实用人才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带动广大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领路人。由于民族地区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的独特性,其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具有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一般特征和培养模式,同时也具有特有的培养路径和成长模式。民族地区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构成了多元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农业学历教育型、政府项目扶持型、经济组织牵头型、能人帮带型、学习引进型等成为民族地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分析重庆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特色与定位,并据此提出重庆市创意产业发展对所需人才的规格与要求。结合创意人才成长基本规律,提出了"项目驱动式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创意项目需求来构建教学内容,以创意项目过程驱动教学实施,以创意项目实现整合教学资源,实行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及其团队为主体,以创意课题实践为主线的探究式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分析重庆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特色与定位,并据此提出重庆市创意产业发展对所需人才的规格与要求。结合创意人才成长基本规律,提出了"项目驱动式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创意项目需求来构建教学内容,以创意项目过程驱动教学实施,以创意项目实现整合教学资源,实行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及其团队为主体,以创意课题实践为主线的探究式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张希杰  中宁 《东北之窗》2013,(14):10-12
为打造高层次人才第一梯队,从2010年开始,辽宁省委组织部等部门组织实施院士专家后备人选培养工程。去年9月19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视频会议以后,省委随即召开会议,部署整合全省现有的"115"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青年人才振兴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实施辽宁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双千计划",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对高职专业法律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建设法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践开展为例,探讨了高职专业法律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在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总结了课程项目教学内容选定、教学案例选取、项目目标设定、具体项目选取方面的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7.
曹琳剑  李博 《科技和产业》2022,22(9):169-172
社会发展带动工程管理领域发展,促进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导致工程管理硕士(MEM)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现有文献及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工程管理硕士发展历程,为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提供思路。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各高校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模式及培养内容,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PDCA管理循环结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MEM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提出MEM项目的优化路径,为MEM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的实践提供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利用工程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型人才是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能源电力类专业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卓越计划"指导下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既有教学内容的改革,又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改革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大学英语课程本身的转变,还关系到我国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宏观问题。  相似文献   

9.
隋俊  张彤川  陈亮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3):148-148,F0003
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谋求自身发展,有针对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推行项目化课堂实践教学,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李迎春  张文和  陈金平  赵宏林 《发展》2012,(11):124-125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根本,"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就业管理和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全员参与"就业体制的成效逐步显现,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耦合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殷常涛  程志奎 《魅力中国》2010,(32):211-211,213
高等院校是当前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之一,是创新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传播和文化建设的先导,但是最关键的基础力量确是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主要是新的教育理念,这就显示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是举足轻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各类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就需要对相关激励机制建设和完善进行考量和反思,从而挖掘激励机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燕 《中国经贸》2014,(20):139-139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医院的人才发展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成为医院重要的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医院要认真分析当前和远期的发展需要,制定近期和远期结合的人才发展规划,采用正确规范的方法进行人才培养,力在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双创型"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并在其中融入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新型的培养模式,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校企合作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是现阶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个必要的途径,是促进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办学特色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方式。文章从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双创型"人才培养进行分析,探讨现代化的人才的创新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信息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但高校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传统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信息人才培养和企业间要求的供需矛盾,促使我们反思人才培养目标和做法。信息类人才培养的"3.5+0.5"培养模式,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利用了半年时间让学生在相关企业中去参加实践,通过实践成为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面对制造产业的全面转型和升级,高职制造类专业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产业发展对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文章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思考,以期实现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目标。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一体化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职高一体化教育项目的开展弥补了传统高职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对创新型行业技能从业者需求的缺憾,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与发展空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但高职教育重心偏离、升本学生职业技能不足、升本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致使人才培养体系不科学,升本院校"双师型"师资不足、与行业企业对接不充分等问题妨碍了项目目标的有效达成。文章优化了职高一体化项目的运行机制,确立"理论素养"与"职业技能"互促共升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创新型技能技术应用人才"的目标定位,系统协调设置"双高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实施"产教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人才培养"职业能力本位"的评价机制,优化推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企业有效发挥在人才吸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仅能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对地区的经济效益发展也能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苏州市的人才培养总体朝着积极良好的方向前进,但是作为人才使用和培养双主体的企业在人才吸引和培养中的作用发挥不强,尤其是中小企业,重使用轻培养、"挖墙脚"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文章通过调查分析苏州地区人才资源的总体状况,总结企业在人才使用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增强企业在人才工作中使用和培养双主题作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主要阵地。要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必须创新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湖南省为例,论述了"以高校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企业为配合、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继而引入"虚拟项目"概念,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对"虚拟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着重对其中的学科专业交叉合作的"虚拟项目"实施中的设计、团队组织和运作管理问题,面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中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实践环节改革等问题,以及作为技术支持的高校实践社区构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竞赛项目对创新创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有相当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竞赛项目的创新创业商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我国以竞赛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分析综述,对现状的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