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产业集聚和物流发展状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从经济理论角度探讨了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的有关机理,通过我国浙江这样典型省份的区域物流与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联动经济理论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一步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其他产业联动发展模型,提出企业微观层面与经济空间宏观层面的区域物流协同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以期为区域物流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现代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两者之间逐渐地流露出一种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关系。文章首先分析了物流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提出了促进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周仕仁 《时代经贸》2010,(20):70-71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物流正在逐渐向现代物流转变。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在我国物流产业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各种物流现代化理念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方面的应用,验证了现代化物流理念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物流正在逐渐向现代物流转变.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在我国物流产业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各种物流现代化理念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方面的应用,验证了现代化物流理念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分工和全球产业链的发展,产业发展对物流的依赖性也愈来愈明显,物流与产业集群协同共生发展可以极大提高区域和产业的竞争力。文章将产业集群与物流结合起来,阐述了二者之间共生发展的关系及其演进轨迹,并结合现状提出了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绿色物流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应用文献综述法,系统介绍了绿色物流的概念与内涵,阐述了绿色物流在促进产业绿色转型与区域绿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分析了绿色物流发展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总结了国内外绿色物流发展的实践探索和典型经验,梳理归纳了我国学者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政策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新需求,评价了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对绿色物流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辉  欧国立 《生产力研究》2008,(20):112-114
文章从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分析出发,阐述了产业集群环境下区域物流的发展动力机制,进而剖析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关系,从国内外研究的角度充分说明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最后提出了在构建区域物流系统时的一些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四维模型理论假设。根据理论假设,着重根据产业分布要素,研究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物流产业在点、线、面和体4个维度的开发模式,中国将借机进一步提升物流产业竞争优势,促成中国—东盟区域物流产业一体化形成。  相似文献   

9.
将金融发展、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纳入一个分析框架,系统梳理了金融与物流协同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待检验的假说,最后运用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金融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可以通过促进物流产业与金融产业发展、倒逼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水平、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等路径促进经济增长.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与物流协同发展对经济增长确实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中国金融与物流耦合度模型测度结果,提出了重视金融与物流协同发展、系统总结中国2012年前后制定的政策与广东的先进经验、差异化对待各省市的金融与物流协同发展、建立省际间横向协调机制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单一的物流企业已经难以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差异,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必须通过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明确二者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现状,据此构建有效结合的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剖析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必然性,对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提出一些具体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刘幸福 《经济师》2013,(8):189-191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物流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地处中国西南沿海的钦州市背靠大西南,面临北部湾,其经济发展与以港口为依托的区域物流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分析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合钦州经济现状,指出区域物流的滞后制约了钦州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发展区域物流推动钦州经济的理论,并给出了扶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区域商品集散中心、发展港口物流、建设工业品配送中心、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等发展区域物流推动钦州经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协同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竞争力表现为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主导竞争力三个方面。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形态具有典型的空间集聚性,区域物流产业集群通过资源协同、产业协同和竞争协同三个方面提升区域的竞争力。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一的物流企业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多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以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区域性的特点.通过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一定的了解,可以说,物流状况直接反映了当前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为了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构建和谐的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针,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主要分析了供应链模式下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楠 《时代经贸》2010,(2):39-39,38
本文运用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与物流的相互关系。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中的企业对利润和核心竞争能力的追求,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也改变着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促进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产业生态理论和物流枢纽建设逻辑,重新审视"一带一路"关中城市群现代化物流产业体系构建,分析物流产业内部、科技与物流、人力资源与物流、现代金融与物流之间不协同的七个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关中城市群国际物流枢纽若干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理论分析物流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作用机理与传导机制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对物流产业集聚化发展的空间经济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长江经济带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将物流产业区位熵系数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其空间差异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上、中、下游各地区间的差异化特征明显.文章认为长江经济带各级政府在促进物流产业集聚时,应尊重市场规律,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充分调动微观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准确把握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经济溢出效应,促进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在区域内实现良性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毕晓政 《时代经贸》2010,(14):155-155
近年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一些地方开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从山东省经济和物流发展现状出发,实证分析山东地区物流产业与山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联系,并分析了山东省发展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提出加快发展山东现代物流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SCP分析范式的区域物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物流系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支撑作用,尤其是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区域物流愈加不可或缺。文章简要梳理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运用该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对区域物流系统中企业与市场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从区域物流市场结构、区域物流市场行为及区域物流市场绩效三个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现代物流产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现代物流产业实体与功能的两个角度,结合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及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现代物流产业与聚集经济的关系及其空间自组织,探索了现代物流产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机制,为现代物流产业的城市规划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