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应运而生。文章基于"1+X"证书制度展开研究,阐述了"1+X"证书制度内涵,结合高职院校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情况,详细分析了"1+X"证书制度下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意义、建设困境,最后在"1+X"证书制度下从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校企合作深化和多元化考核评价制度构建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建设路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高职院校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X"证书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结合会计专业"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内容和现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探究出"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可以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做好课证融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来更好的培养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拓展学生就业创业的本领。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1+X"证书制度试点与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攻坚期,处于"双高计划"院校建设的关键期,开始从规模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文章在"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以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研究了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创新团队建设困境,并从教学团队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教法创新、校企合作与体制机制创新5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创新性提出农村经营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为国家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建芳 《理论观察》2023,(5):143-146
在新时期高职教育实行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高校的图书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本文从1+X证书制度下高校图书馆对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助力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现实困难,进而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助力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具体策略。研究的目的是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实现1+X证书制度,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5.
沈金辉 《宁波经济》2013,(7):31-32,36
"1+1+1会展职业人团队"教学模式是通过"1门核心课程+1位校内专职导师+1家合作企业"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培养会展业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该模式以多方共赢为目标,以课程配套为基础,以企业实践为核心,以校企对接为关键,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可推而广之为提高高职教育的水平提供借鉴。未来,还可在构建教学体系、定向招生、增强校企互动等方面作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为社会经济各领域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以1+X证书制度为指导,以“网店运营推广”课程为例,本文从课程体系及内容、教师团队、模块化教学、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在线资源建设等方面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善军 《魅力中国》2011,(3):19-19,26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现办学水平的提高成为高职院校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通过阐述高职教育的相关文件,提出了加强教学改革工作的思路及途径,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日益重视校企合作。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作为高职教育一个新的战略选择,其办学机制目前还不够健全。文章从构建双主体办学利益协调机制、建立校企双向互融机制、建设双主体运行保障机制3个方面对高职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的机制进行了探究,为高职教育的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推动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要求的重要举措。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就业为导向,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调整为主要培养生产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实行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以湖南某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为例,结合该校参与“走出去”办学的情况和办学优势,通过制定本土化专业教学标准,将“专业教学+文化输出”融入“走出去”办学、打造“双语双师型”国际化教师队伍、编制“双语”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建立健全保障制度等举措建设“走出去”办学品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通过以上研究给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品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既为高等教育大发展带来契机,也给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压力。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高校应明确自身办学定位,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部管理,形成良好的教风与学风,实现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电视大学的远程开放教育,城市职业学院的高职教育以及技术学校的中专教育,在电视大学同时开办.办学层次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给电视大学教育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在未来的时日内,提高电视大学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电视大学办学的综合实力,成为摆在全体电大教职员工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本人主张应牢牢把握电视大学办学的特点,结合学员的学习目标,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契机和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背景下,基于胜任力视角,将“1+X”证书制度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进行对接,通过文献及数据收集和分析,总结海南毕业生留琼率,对标海南星级酒店(企业)内部《工作职责》要求,从技术特征、知识特征和标准能力特征3个维度构建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企业”关系链,提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技术特征、知识特征和标准能力的要求,为推动海南试点院校将“1+X”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融合提供支持,以满足海南建设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发展必须顺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需求,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改革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入手,融"教学做、产学研"于一体,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拓展知识面和应用能力,强化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通过生产性实训和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率,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财经类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翠 《黑河学刊》2010,(8):10-10,18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其必须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之路。面对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分析其与企业合作的制约因素,探索一条真正适合财经类高职院的校企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16.
郝钢  易红梅 《中国经贸》2012,(10):130-131
高等职业教育对自身办学定位认识不足,存在着校企合作层次低、合作关系不稳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缺乏工学结合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工学结合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高职院校必须改变思想观念,坚定自己的办学定位,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同企业建立起校企合作的组织协调机构和利益共享机制,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走向模式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杜营  黄妙燕 《魅力中国》2010,(11):56-57
新疆动漫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如何在把握本土市场走向的前提下参与人才培养,走适合新疆的特色之路,是当前全疆各地高校以及相关的动漫培训机构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中高职院校将扮演培养动漫人才的重要角色。对于刚新兴起来的动漫产业,无论是教学的硬件、软件还是师资队伍的筹备方面都对新疆的高职院校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目前新疆动漫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新疆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校企1+1”办学模式、开设地域特色动漫课程体系及“转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教育构想。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1+X"证书"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中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所描述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对原有课程"KUKA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教学目标全面覆盖"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中级技能考核要求。该课程教学内容基于真实的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采用OBE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采取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达到为实现X证书职业技能考核与课程教学考核同步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课证融通为切入点,阐述数据营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1+X证书制度下数据营销开发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数据营销课证融通改革途径,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课证融通课程标准、“三教”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探讨如何将数据营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20.
张春红 《黑河学刊》2014,(5):117-11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也是提高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分析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提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同时创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途径来创新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机制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