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政  陈玉柱 《西安金融》2005,(10):52-53
区域监管协作是毗邻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从理论上对区域金融监管协作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构建以公正、效率为核心原则的区域监管协作机制的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盼 《西南金融》2020,(4):22-33
我国金融业体量庞大且关联复杂,金融治理愈发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的协作,形成合力。近年来,各地均在探索建立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的监管协调机制,但仍缺乏系统、明确的顶层设计,且面临中央指导不够、基层力量不足、法律规定不明等挑战。本文对国内外的央地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作了梳理,按互动程度深浅将国际上金融监管协作机制分为无需互动、有限互动和深度互动三种模式,并按时间和特点将国内央地监管协作机制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现有机制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本文提出了构建双层监管协作框架、完善金融委地方协调机制、完善法律配套体系等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3.
朱广德  刘红梅 《金融纵横》2005,(5):11-13,10
一、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1、充分交流监管信息需监管机构加强协作。  相似文献   

4.
金融创新不断推动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制度的调整需要与金融市场发展同步,改进金融监管制度是必然之路。中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处在尚未成熟阶段,金融监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需要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调整金融监管的模式,扩大金融监管的范围,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相似文献   

5.
金融监管的制度差异、监管竞争、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协调机制失衡,进而产生金融监管套利行为。金融监管套利容易引发金融系统的负外部性,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累加直至爆发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套利的盛行暴露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漏洞,推动了金融监管国内协调统一和国际合作的发展。本文从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失衡的角度,以监管制度的成本收益和供需均衡分析为框架,运用净制度负担的一价定律模型和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博弈模型,探讨了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不同状态下的监管套利问题。文章还提出了构建具有层次性、区域性的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加强各国协作并保持政策的一致性,拓宽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参与主体范围和市场领域,通过国际合作监管来缓解监管竞争,减少和消除监管套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基层央行在开展金融综合执法检查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本文结合人民银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在综合执法检查中创新实施金融监管协作援助办法的实践,提出了对综合执法检查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协作援助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区块链技术视角,重新审视传统金融监管中存在的市场分割导致监管效率低下、混业趋势中监管穿透力不强、监管协调面临障碍等痛点问题,阐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监管优化机理,并在揭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监管优化面临的技术与法律风险以及监管与合规挑战基础上,提出应协作构建全球范围之内的监管科技框架,依据监管场景发力区块链技术革新,推进金融协同监管创新,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从而提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监管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入,三地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三地监管体制存在较大差异,香港是分业监管模式,澳门是统一监管模式,而内地是协调监管模式。在此背景下,大湾区开展金融监管合作面临监管模式选择、金融监管协调、跨境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和数据信息流动等重重障碍。基于此,有必要探索完善中央—地方多层次协作体制、政府—社会共同治理方式和立法—司法—执法多维合作模式,多维度创新三地金融监管合作的路径。同时重点着眼于创新金融监管合作的模式、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完善跨境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深化三地金融监管的合作,为大湾区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刘博 《中国金融》2022,(2):32-34
<正>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经过多年改革演进,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分工格局逐步清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从无到有,不断探索形成,成为加强金融监管协作的基础性制度。2021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的统筹指挥下,落实金融委办公室的具体要求,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支持金融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实现方式改革的必然选择.银监会的成立为实施功能性金融监管奠定了机构、监管能力的基础.实施功能性金融监管,还需要银监会进一步创造理念、协调机制、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条件.同时,功能性金融监管实施后,其效能的发挥仍需要通过银监会强化分机构监管和促进功能性金融监管自身的发展来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实现方式改革的必然选择。银监会的成立为实施功能性金融监管奠定了机构、监管能力的基础。实施功能性金融监管,还需要银监会进一步创造理念、协调机制、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条件同时,功能性金融监管实施后,其效能的发挥仍需要通过银监会强化分机构监管和促进功能性金融监管自身的发展来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2.
金融监管权的纵向配置是金融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金融市场深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权纵向配置存在模式失衡、内容失当、运行失范等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地方政府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作用,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金融监管权,构建我国横向统合、纵向分权的监管模式,以实现金融监管权纵向分配的合法规制和有效监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金融创新理论和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在金融创新背景下,金融机构开始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金融监管出现了六大趋势。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是动态的博弈过程,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金融监管是金融有序化的外在保障。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就这样互相作用,共同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金融监管的有效运作和目标实现,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从中央银行自身考量,需要建立和完善与金融监管相配套的金融服务、金融法律、金融信息、激励约束和人力资源等五个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有效推进了金融服务业的茁壮成长,也给金融监管机构造成难以预料的冲击。如何合理运用科技手段促进金融行业发展,寻求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的适度平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全面评估了金融科技对金融监管机构造成的影响,总结概述了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科技行业方面的监管经验,并就如何加强金融科技监管、开展金融科技风险评估,实施灵活监管策略,借助监管科技实施统一规则监管,加强金融科技全球协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理论界对金融监管存在着几个需要澄清的理论误区.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着体制缺陷和信息黑洞,制约着监管效率的提高.因此,中国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在于形成金融监管当局提供有效监管的激励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金融监管沙箱是境外金融监管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境外试验性金融监管模式下典型的试验性质的金融监管方法,是金融监管主体应金融科技发展对现行监管模式做出的调整,旨在提升监管弹性和灵活度。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金融监管沙箱制度,推行金融监管沙箱试验,并对金融监管沙箱试验的推行进行法律规制,适应和支持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境外金融监管沙箱试验及其法律规制告诉我们,试验性金融监管是国际金融监管变革的新动向,我国应建立试验性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和相关理论,金融监管试验的规范有效运行需要健全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需要重新寻找自身的金融监管体系,随着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监管部门陆续认识到需要考虑个体的心理以及行为等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因此,在建立金融监管政策的时候,都是以行为金融为理论基础。全球经济与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传统金融监管的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从多方面体现出我国需要对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做出改变。本次论文就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为研究主体,在分析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与新金融的的发展基础上,总结我国实施行为金融监管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金融监管是需要建立在系统性的定量分析框架基础之上的,而金融监管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整个定量分析框架的核心,本文从这一思想出发,建立了我国的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反映了金融监管的效果,为系统性定量分析框架的建立奠定基础。本文首先提出了金融监管指标体系的概念,然后对我国金融监管指数的构成因素及权重进行了分析,接着构建了我国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金融监管指数进行了估计和分析,最后根据估计结果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分析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特征,指出现阶段取得的主要成效:以地方金融监管局为主体的金融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新型金融组织和具有金融属性的交易场所管理制度得到完善、日常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建议积极推动国家层面的立法,实现"规制统一"、厘清中央与地方的金融监管职责,做到"权责明晰"、理顺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提高监管水平,实现"安全高效"、加强协作和中央对地方的业务指导,实现"运转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