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已有三年,然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在理论上依然存在一些误区,在各地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应从广义“生态”内涵对生态文明理论内涵进行再认识,进一步科学界定生态文明的建设内容,尽快建立科学性、操作性、适应性强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此外,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纲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建设"美丽中国"是十八大确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为此,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基本主体,即政府、企业、民众进行问卷调查,并以苏州经济开发区为观察样本,试图从主体向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制约瓶颈及可能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3.
国外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经历了起始、发展和成熟三个时期。国内学术研究表明: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是在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部分;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和深入,在研究方法上将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福祉,关乎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表现在生态优先、和谐共生以及永续发展。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产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影响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的实现。在农耕时代,人与自然是基本平衡的;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失衡巨大;我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也对自然造成严重伤害。新时代下,防治生态文明价值诉求失衡,应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的理念出发,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建社会和谐,构建新型生态文明价值观,为生态文明提供政治及制度保障,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的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执政导向。各地现有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在"指标设置、统计核算及分析方法"等方面尚不够成熟。为此,必须遵循"三个结合"的考核制度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地设计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建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模型,采取有力的落实措施,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政绩观,推动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中国神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神话故事中有许多关于生态观点的描写。本文以中国神话中的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三个故事为例,分析了神话故事中的生态观念。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神话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中首先说明生态文明对人、社会经济、生产力、消费力的发展、对社会文明的作用;接着提出,我国多年来生态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大防治.还提出要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并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保护、治理生态环境;要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弘扬生态文明,以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生态文明建设要突破瓶颈、迈上新台阶,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要彰显生态文明公平与责任相结合、惩罚与奖励相结合的原则,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进行制度体系建设。为此,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融入制度体系的改革和建构中;注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建立能协调各方利益的环保"大部委"机构。  相似文献   

9.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人民和谐安定的基础与前提,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生态困境下,伴随"五位一体"战略构想的提出,生态文明的地位不可置否。高校大学生由于认知程度高、接受新理念能力强等特点,将其视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江西某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并从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原因,进而在政府、高校、学生三个维度探究解决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反映了现代社会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人类对未来的密切关注,自然而然进入了生态文明的视野,它在与生态规律性认识相结合后,塑造了重视和强调生态可持续、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展开的未来向度,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对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体系的审视也就成了当前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由此,我们必须要从生态价值取向、生态文化、生态伦理道德和社会发展观等方面去把握好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体系的深刻内涵,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党和中央政府的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熟,但是地方政府的生态文明理念还有待“拾遗补阙”,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要进行转型,必须构建新的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即把生态绩效纳入考核,全面反映生态效益在经济总体效益中的分量。这也是党和政府重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政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是"两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界定城市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特征,提出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与环境和谐关系、人类生态伦理文化,以及环境治理与生态安全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生态文明水平较高,居中部地区前列,表现为经济发展较快、竞争力较强、生态保护法规较完善、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等,但也存在产业结构重型化、工业"三废"排放较多和循环经济发展不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高校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提供决策咨询,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领先进生态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服务社会环境保护事业等几个方面。而高校要发挥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就应该积极融入并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和造就应用型人才,提高科技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水平,发挥专家学者知识和智力优势,积极参与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咨询、规划和生态文明管理,大力弘扬和传播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人类社会正过渡到以“心态”为社会关系基础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的同向性问题,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形成循环、系统的发展模式,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健康社会心态”这一精神动力。方法/过程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发掘社会心态基本特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知—情—行相统一。结果/结论社会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资源,具有三大生态特征:伦理生态是心态的精神基础,民生是心态的社会保障,信任是心态的动力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的同向定位需要运用多种策略和目标体系。两者分别在积极心理学与生态哲学的理论框架下,做到“能动主体”“文化理念”“作用机制”“培育模式”等方面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可持续发展成了建筑装饰行业关注的焦点,“绿色”自然成了家居设计业思考的重要内容。文章就如何进行现代家居的“绿色设计”提出了一些方法,希望能找出我国家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决策.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式之一.应以政府为引导,企业改革为重点,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进程,构建低碳文化环境,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而生态文明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系统,党的十八大独立成篇,并首次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是统一而不是对立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现实,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不是守着青山绿水放弃金山银山,而是选择更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更科学的制度安排,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生态非正式制度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利用生态环境的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以及意识形态。生态非正式制度通过人类再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和持久的影响;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阶段验证了生态非正式制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通过社会再生产过程构建生态非正式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