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每临汛期,总有城市在强降雨中出现内涝。排水系统滞后固然是内涝的直接原因,但主因却是只重排水而忽视留水,城市水泥沥青地越来越多,坑塘越来越少,降水难以及时渗入地下。发达国家许多城市正通过告别地面硬化来减少内涝,利用雨水资源补充地下水,对雨水的处理方式是变排水为留水。在德国,城市透水地面的比例要求最低  相似文献   

2.
所有形式的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等),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雨水,因而雨水利用不仅仅是指雨水集流的家庭利用和雨水的农业利用,而且还包括人工增雨、水土保持、水源地涵养、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水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这种概念的雨水利用是广义上的雨水利用。而狭义的雨水利用指对雨水的原始形式和最初转化为径流或地下水,土壤水阶段的利用。就狭义的雨水利用而言,其内涵至少应包括:解决人蓄饮水的家庭利用、集流补灌的农业雨水利用、用于消防、城市绿地灌溉的城市雨水利用与雨水的地下水补给利用。  相似文献   

3.
留住天降的雨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出现的暴雨和地面积水问题让人们吃够了苦头,在极度缺水的北京,许多市民开始心疼天降的雨水,毕竟这成千上万吨水从天而来,来得比南水北国省钱,省力得多,可是如何才能把这些雨水留在北京呢?  相似文献   

4.
浅议城市雨水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以前.城市水资源主要着眼于地裹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不重视对城市汇集径巍雨水的利用而任其排放,造成大量宝贵雨水资源的流失。随着城市的扩张.雨水流失量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城市的严重缺水。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大量地排放雨水又带来城市水涝、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雨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城市雨水的利用在国外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在国内还处在剐起步阶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实现,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为基础。雨水资源化利用是城市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高层建筑大量涌现。高层建筑为满足抗震、抗风、人防和使用功能的要求,一般都设有一层或多层地下室。由于地下室设置在地面以下,在地下水位较高区域,地下室绝大部分处于地下水巾;即使在地下水位较低区域,由于雨季的影响,雨水和地表水通过土层渗入而存于弱透水性土层中形成上层滞水,也会引起地下水渗漏。因此地下室必须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这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寿命。  相似文献   

6.
朱奕 《环境经济》2004,(10):57-58
今年夏天,北京遇上了少见的大雨,持续不断的降雨将北京浇了个透。按理说,对于这座缺水的城市,如此大的降雨量会大大地补充地上和地下水资源。然而,专家透露的事实却是,这些降雨对北京地下水资源的补充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而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美化”城市时铺设了大量硬化地面。“看上去很美”的城市环境工程暴露了我们诸多观念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基础的城市设计应具有降低城市内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补充地下水、净化城市水等功能.海绵道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设施能够大幅度减少城市不透水铺装面积,大幅增加雨水渗透比例,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能够降低行车噪声,提高雨天行车安全性.鉴于此情况,本文针对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交通污染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污染的首要因素,尾气污染的排放集中在城市近地面,即呼吸带高度(1.5m)范围内,点小面广,防治非常困难.通过在广州的观测实验,结果表明近地面风环境状况对于汽车尾气污染的稀释清除有重要的影响.在汽车时代,探讨城市近地面风场状况与大气质量的相关性,是保障城市大气环境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城市寻求低碳发展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充满绿色的城市才更加生机勃勃、活力四射.走进上海世博会园区,耀眼的"绿色"亮点随处可见-- 在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世博轴上绽放的6朵"喇叭花",既能将倾泻而下的自然光、流动的空气引入建筑内部和地下空间,又能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园内植物;  相似文献   

10.
南京市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透水地表面积迅速扩展,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尤其是水环境的恶化.地面停车场作为地表的一部分,是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交通设施之一.在汽车数量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地面停车场的建设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因而采用透水铺装是迫切的.根据分析,对南京市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材料进行铺装是可行的,而且能够产生综合环境效益,包括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污染物消减量、改善城市水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优化停车场局部小气候等.因此,应该从技术和政策两方面加以研究,以使透水铺装在地面停车场建设中迅速推广.  相似文献   

11.
多年的勘探开发使许多油气田都进入了中后期开发阶段,对油田地面工艺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本文对油田地面工程信息系统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油田地面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及实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建筑设计中注意发展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既增加了水资源,也节约了自来水,同时也减轻了城市洪水的灾害威胁,因此地下水得以回补,水环境得以改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可以说,雨水收集利用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分析了雨水收集的意义,提出了雨水收集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克梅有句名言:"人的一生总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但这句名言不适合现在的中国. 中国城市的记忆正在现代化城市的改造中一天天地褪去.在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现代时尚的建筑物正一幢幢拔地而起.中国城市每天都在变,其速度之惊人,可以在三五年就把一个散发着古朴风情的小镇"整容"成现代化的新兴都市.如今,许多在同一个城市出生长大的中青年人,在经过多年的城市建设和改造之后,已经很难再寻回曾经和儿时的同伴一起生长过的那个院子;那个曾经一起抓蝈蝈的大槐树;那个每天放学就充满欢声笑语的细长街道;甚至那些充满稻花香味的熟悉的回忆.  相似文献   

14.
"这里弥漫过甲午战争的硝烟,这里被秦始皇称之为天之尽头,如今,这里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之一--威海,China!"1999年,当国内许多城市都瞄准了世界这个大窗口,但却不知如何推开的时候,威海以国内第一个城市形象广告率先"启蒙".  相似文献   

15.
水泥砂浆地面有很多优点,广泛用于住宅建筑中.在有些地区,住底层的住户经常发现,地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返潮现象,特别是开春时节和梅雨季节较为严重,直接影响到住户的使用,给用P增加了许多不便.本文就住宅地面返潮原因进行简析,并介绍几种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仅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打造"1+6"城市群是建设滇西中心城市、发挥"桥头堡"排头兵作用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这是一项新的规划,涉及范围广,难度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规划到方案制定,再到具体实施都将面临许多未知因素和一系列的困难,本文在分析现实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大树进城"的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专家明确指出:建设生态城市要尊重客观规律,欲速则不达;真正使城市变成生态型的园林或森林城市,对我国不少城市而言,没有l0~20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大树进城”在城市绿化中的有利作用1.大树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选择园林观赏树种,特别是那些大树,对改善居住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树不会占有太大的绿化空间,但枝繁叶茂,叶面积大,能够进行强有力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进而能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和氧气的含量。同时大量叶片能减少灰尘,在南方多雨季节里,大树能够对雨水起到很好的截留作用,降低了雨水对泥面的冲刷,从而起到…  相似文献   

18.
双城记故事在中国已经上演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当两个城市紧密相邻,又都想着分抢同一块市场蛋糕,会是怎样一番结果?城市群的研究源于欧美,在国内对城市群的发展也有许多的论述.但是不管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更多的是强调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一种联系、资源配置和城市功能的定位与分工.很显然,中国的城市抱团还处于彼此磨合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97%的水几乎都是盐水,剩余的3%的水中,2/3以雪和冰的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阿尔卑斯山地区.全球仅有大约1%的水是以液体淡水的形式存在.这其中98%以上的淡水是地下水,少于2%的淡水是可以利用的河水和湖水,因此液体淡水是非常有限的资源.如何加速水污染的治理,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已经成了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室建设的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这是城市建筑大型化,高层化以及充分利用地下室空间带来的结果,然而地下室属于隐蔽工程,如果在今后使用过程中出现漏水现象,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地下室设置在地面以下,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地下室绝大部分处于地下水中;即使在地下水位较低区域,由于雨季的影响,雨水和地表水通过土层渗入而存于弱透水性土层中形成上层滞水,也会引起地下水渗漏.因此地下室必须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这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