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判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罗耀 《浙江经济》2014,(18):50-51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通过科技创新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整体质量效益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实现产业的高集约化、高技术化、高信息化和高附加值化的趋势和过程。近年来,随着资源要素、生态环保等压力的不断增加,传统增长模式日渐式微,柯桥区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撤县设区"后,如何构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走在前列的经济强区地位,成为摆在柯桥区面前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高度化视角下综合商社流通导向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综合商社作为典型的商业跨国企业在其全球经营中表现出与市场的密切关联性,而由产业结构高度化所引发的产业供给体系结构性演变与市场需求的互动使市场获得不断的延伸、替代和创新。通过对日本综合商社新市场开拓活动的研究可以发现,为适应市场环境的持续变动,作为综合商社流通经营基础的流通导向由低市场敏感状态的"自我导向"向较高市场敏感状态的"复合导向"转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粤浙两省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基于1978-2012年粤浙两省相关数据,分析两省人均GDP、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部门的分布情况及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粤浙两省产业结构演变总体趋势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规律基本一致.但因两省资源禀赋和客观环境不同,粤在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构成明显落后于浙.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价值链重塑背景下,人工智能将会为中国攀登高端产业链提供核心动力.构建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进一步分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阻碍效应,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有促进效应,且这种效应在东、中和西部省份依次递减.进一步通过技术创新视角发现人工智能结合技术创新将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最后基于前述分析,为中国分区域规划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在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又缺乏国家优惠政策扶持等不利条件下,在国内率先走上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制度创新为主导的市场化改革之路。与此同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成为经济调控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对乌鲁木齐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经济发展的中心,据1999年统计,乌鲁木齐市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到全疆工业总产值的27.14%。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疆的21.29%,地方财政收入占34.24%,由此不难看出,乌鲁木齐经济发展对新疆经济的发展将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对乌鲁木齐市三次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不断地加快,东丽区的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是,长期依赖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来带动增长,其制约性逐步显现。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均衡,尤其是主导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低。在发展中,要着力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要素制约瓶等颈问题,逐渐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协调推进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尚磊 《北方经济》2012,(17):54-55
正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开放较早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惠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带动下迅速发展,现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30多年来,珠三角的产业高度化日益加速,但高度化进程并非完美无缺,无论是产业间结构还是产业内部经济结构都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对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产值和就业两个角度梳理了1955~2009年间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发现三次产业升级进程明显,特别是在第二产业内部,日本制造业升级更加突出。本文定义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种指标衡量,计算结果显示日本产业结构一直处在向高级化和合理化转变的过程中。通过检验日本47个县55年面板数据产业结构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增长均有正面影响,但是在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最后在借鉴日本产业结构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分税制实施以后,地方政府获得了明确的地方收益权,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独立事权,并承担相应责任,由此会出现调整制度的需求.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无疑会产生正面效应,但也有负面影响.本文采用政治委托代理关系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地方公众利益的不一致性,据此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韩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比较分析——以两国制造业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展望未来韩国产业的发展与结构变化,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为了探析中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与程度,根据OECD技术分类标准,以制造业为中心,对中、韩两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示,两国都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产业高度化态势。在制造业中,高端技术产业的比重显著增加。韩国高端技术产业比重的增长快于中国,中国在中端技术产业与低端技术产业的比重大于韩国。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绍兴工业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导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快速变动,绍兴也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市  相似文献   

15.
雷静 《港口经济》2008,(10):51-53
目前,天津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以产业结构变迁启动和支撑总量扩张的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天津未来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天津经济经过多年持续的高速发展,技术和资本要素的积累改变了原有资源禀赋结构,各种要素成本和质量及其使用效率也发生了多层次的变化,产业结构随之进行调整是天津内部资源条件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天津港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实现天津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首先就是要发挥其港口的功能优势:  相似文献   

16.
需求因素、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需求因素视角入手来探析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是认清一国产业结构演变状况的重点所在。本文构建了一个在封闭条件下内含需求因素的产业结构演变模型,分析在需求约束条件下一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演变路径,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一系列与从供给角度出发所不同的结论。接下来,对开放条件下后发国家如何实现其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后发国家内部高层次的需求空间和政府对于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对于其产业结构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最后指出了本文对我国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湖北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规模逐步扩大。产业承接已经成为提升湖北综合经济实力和推动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产业承接对湖北产业结构优化发挥着资本创造、技术进步和产业聚集的正面效应,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三次产业的结构性失衡,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湖北应将产业承接和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加强产业引导、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环境监管、强化企业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演变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联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世界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重要性日益彰显。我国工业化已处于中期的后半阶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在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凭借其产业特性将肩负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高层次就业的重大责任。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核心,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要企业形态。由于其企业特性不同于传统的物质资本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兴起后将出现一些新的企业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问题不仅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也影响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后劲。文章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分析四川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低、缺乏明显的优势产业、在区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等问题,提出了促进三次产业结构提升、发挥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合理定位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等调整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贵新 《宁波经济》2007,(10):15-18,23
根据历史数据的分析,宁波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近三年处于略微下降态势,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3%左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自2005年以后被出口拉动所替代,目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位居首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维持在20%左右。为此,今后宁波要打造工业“高产田”,发展总部服务业,加大产业和人力投资,完善出口价值链,培育消费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