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俗语义是民族文化特性在语言上的体现。空间方位概念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最基本的概念,人们把这种空间概念投射到其他领域,赋予了空间方位词以更多的意义。由于英汉语言使用者的生活环境、文化、认知能力等有相似、差异性和独特性,英汉空间方位词的国俗语义也表现出语义重合、语义相异及语义空缺现象。对英汉空间方位词国俗语义的对比研究可以促进对空间方位词的全面认识,减少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2.
《商》2014,(4)
本文主要介绍词汇"吃货"网络流行用法,语义及其感情色彩的改变。并运用认知语义学基本理论对其语义变化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温斯婷 《大经贸》2012,(3):92-93
在回答公众对"违法添加"质疑的同时,红牛更需要解决的是片面强调"功能性"饮料所带来的掣肘。一红牛的命运犹如急上急下的过山车,随着持续发酵的"违规添加"事件摇摆不停。2月10、11日,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连发两份声明,声称"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合法合规、安全稳定不存在非法添加"。这显然无法释去消费者一系列的质疑。"肯定受伤啊!"谈及此次事件,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直言道,"为了应对此次危机,  相似文献   

4.
副词的语义归纳和语义识别关系密切,但两种研究的方法和目的不同。多功能副词的语义识别需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语音因素、句法结构因素、相关词语的语义特征以及语用推理等百科知识。现代汉语副词“都”具有总括范围和强调极性两种基本功能,这两种功能在真实文本中的实现有相应的文本因素表现。准确识别副词“都”的功能对于正确理解话语的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人体部位词一般不具有处所性,需要加上方位词,才能构成人体方所表达形式“NP F”。人体方所表达形式不仅仅指示某一实际位置,有时又表达隐喻意义。我们对汉语中具有隐喻意义的人体方所形式加以研究,弄清汉语中以人体方所意象形成的隐喻,并对人体方所意象形成的隐喻意义作出认知解释,从而从一个角度证明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  相似文献   

6.
苏欣 《商》2015,(3):115-116
本文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杜甫《登高》一诗中"登高"和"悲秋"这两个母题,进行集体无意识成分的探究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文学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从原型心理学批评的角度看,是因为基于集体无意识原型而产生的意象或母题能够激发出沉睡在读者思维之中的集体无意识,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也是艺术赖以生存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恨不得"和"巴不得"这两个词的区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将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浅析二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梁自玉 《中国市场》2008,(14):12-13
近年来,"原生态"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社会上对"原生态"及其保护存在严重的认知误区,而这些认知误区不仅不利于"原生态"的保护,而且会干扰甚至破坏对"原生态"保护,本文试图对"原生态"概念内涵进行探讨,剖析"原生态"保护在保护对象和保护手段上的误区,以期能加强"原生态"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9.
聂睿  赵轶 《华商》2008,(10):70-71
本文是在许渊冲的"三美"翻译理论框架下对苏轼诗词的翻译评论,以许氏译本为例,从词语,意象和思想方面特定分析其意美,以期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理论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图式理论 1781年,德国著名哲学家Kant 提出"图式"概念,认为图式是人的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在他的著作Remembering(<记忆>)中将"图式"定义为人们在大脑中储存的过去的动态经历,是一种不断积极发展的模式,图式理论随之诞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学的发展,图式理论获得了更丰富的含义,其核心概念即:人们已经在大脑中储存了大量的已知信息(背景知识).这些信息是动态的,一旦遇到新的信息,就会与新信息产生积极的交互活动,从而提高对新信息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玲 《中国市场》2007,(41):32-33
本文对于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柠檬市场"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并从经济学角度,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信号发送理论"提出了治理这一现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法主张用象征单位来解释语法。从认知语法的角度阐释认知语法中自主/依存关系在语音极和语义极中的体现可知:在语音极中,元音和事物是自主的,而辅音和关系却是依存的;在语义极中,无论什么时候两个成分组合成一个配价关系,如果一个结构D依存于另一结构A,那么在某种程度上,A是对D中一个凸显子结构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将自主/依存关系输入到语音极和语义极的语法中,例如对词根与非词根、中心词与边缘词、补足语与修饰语等的区分上,可知自主/依存关系的输入对上述关系的区分简单易行、通俗易懂、合情合理,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儿化”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语音现象,这种语音现象在汉语语音系统中如何处理存在较大分歧。“儿化”既可以放在语音层面上,也可放在语法层面上处理。我们认为“儿化”现象是“儿”作为一个语法语素在语流中的不同语音变化形式,从语素形位学的角度来说,“儿”是一个形位,是一个语法语素在语流音变中形成的功能聚合单位。语素在语流中发生的语音变化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儿化”这种减缩变化属于非线性语音变化,不能使用“切分”的方法,只能使用综合概括法,通过有规则的共时语音和语义变化,确立语素“儿”的形位{а},这样处理有利于实现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简洁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现代汉语语法特别是构词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品质洼地"最近频频见于报端,是对中国市场上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较低的形象描述。该术语的出现对于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及信心、国内企业的声誉评价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常见的案例来分析该现象的成因,对找寻解决办法,重拾消费者的信任,重整中国"制造强国"的声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成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等理论来分析此成语形成过程中中介符号——意象的构建过程,以及成语产生后接受者在基于自身经验和特定民族心理的基础上对这种常规化意象的解读和重构过程以及成语在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同时对该成语的所涉及的相关文化现象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6.
马书东 《商》2014,(21):276-277,270
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认知能力和意象图式需要和汉语研究相结合。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把手"共现是从认知角度审视汉语"把"字句的尝试,也是探索汉语介词系统本质发展规律的尝试。本研究对"把手"共现从认知角度作了统一解释,并考察了"把"动态变异,得出结论:主体-动作-受体图式通过认知能力的动态运作是"把"动态变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市场调研、调查问卷、样本收集、数理分析等方法获取手持GPS与使用环境和消费者意象相匹配的感性描述,分析实现人-机-环境三者统一且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产品形态设计语义和设计要素的表达与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类认知范畴化的结果,多义词汇的各个义项间存在着某些理据性联系。根据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范畴各个成员是从范畴原型出发,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本文以原型理论为指导,对多义词进行分析,以期对多义词的教学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于子晴 《商》2014,(4):236-236
本文主要介绍词汇“吃货”网络流行用法,语义及其感情色彩的改变。并运用认知语义学基本理论对其语义变化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安琦 《北方经贸》2011,(2):95-96
用最少量的话语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这便是语言经济所关注和研究的现象。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从隐喻、基本范畴等概念出发来探讨语义和语用的"经济"现象,同时指出语用"经济"比语义"经济"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