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国内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建设以来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杨凌示范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这里集聚了我国相当一部分农业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稳健步伐。今天的杨凌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努力把杨凌建设成为现代农业领先、创新能力突出、示范效应显著的全国示范辐射高地和产业集群成熟、经济社会发达、人居环境优美,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新城。我们相信,这一奋斗目标一定会在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杨凌人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贾雯晴  俞建飞  陈欢 《科技和产业》2020,20(12):148-153
专利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评价指标之一,从专利视角探讨省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以江苏省为例,基于智慧芽数据库中2010-2019年农业专利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其总量、趋势、类型、研发主体和技术领域分布等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主体错位、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探索提出了加强涉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健全产学研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农业技术领域前瞻布局等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涉农企业发展迅速,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仍然较弱,科技资源和人才储备不足,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动力不强。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回眸农高会     
以"科技·创新·产业化"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去年11月9日在我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落下帷幕。至此,伴随着"科教兴农"春风成长壮大的杨凌农高会已走过了十年风雨历程。作为中国四大科技博览与交易盛会之一的杨凌农高会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为期5天的农高盛会吸引了来自美  相似文献   

5.
《新西部(上)》2009,(10):55-58
杨凌,全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成立伊始,就担负起"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辐射高地和陕西省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表率"的角色。12年过去了,杨凌已经由一个面积仅有3.6平方公里的西部小镇,变身为闻名海内外的"农科城"。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卓有成效的探索,杨凌与国家赋予的角色定位已经越来越近。用杨凌示  相似文献   

6.
结合指数理论和科技创新评价理论,开展南京市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评价研究,对全市各区科技创新主要指标进行量化和运算处理,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反映各区科技创新发展综合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南京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文章建立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石化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实证分析了厦门海沧石化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并不高,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松散、企业技术创新效益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集群产业链短、配套能力欠缺是制约厦门海沦石化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和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科技企业是杨凌示范区从事农业技术创新及促进农业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微观组织,它的成长与发展对促进示范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及示范区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有必要研究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杨凌农业科技企业企业快速成长发展的战略,最终促进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充分发挥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知识吸收、产业集群以及创新理论,对产业集群内企业知识吸收能力、集群学习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河北省孟村弯头管件产业集群企业和磁县煤化工产业集群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群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能够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且不同维度的吸收能力影响着企业的集群学习。在实践方面,为提高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给政府和集群内企业提出相关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徐州市农业科技创新现状,文章选取指标构建徐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徐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徐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提升趋势明显等结论。  相似文献   

11.
构建包括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四个方面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京沪创新轴各城市创新能力,采用聚类分析找准济南的对标城市,重点研究济南的创新发展水平及与对标城市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进一步提出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与全国28个省区市进行横向比较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河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并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承载力较弱、产出较少、科技创新扩散严重不足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等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具备核心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丰台科技园区374家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首先,在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无纲量化处理指标均值,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标准离差法对各指标赋权重,其次,构建了评价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具体分析了各指标的影响权重和不同领域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别。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相关结论为企业的管理层改善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国家推动高新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一  张明  王素娟 《科技和产业》2014,(2):74-78,135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具备核心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丰台科技园区374家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首先,在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无纲量化处理指标均值,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标准离差法对各指标赋权重,其次,构建了评价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具体分析了各指标的影响权重和不同领域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别.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相关结论为企业的管理层改善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国家推动高新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动力是国家科技竞争力,而形成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而,评价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来说,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建立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采用FAHP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利用加权模糊逻辑推理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6.
占永志 《科技和产业》2023,23(11):77-84
企业伙伴选择是一个具有时序性、信息模糊性的多属性决策过程。以正交投影、时间度与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相结合建立决策方法,以协同创新能力为基础构建伙伴选择的能力场模型,设计企业创新生态伙伴选择过程,对伙伴企业进行择优和淘汰。最后,通过实例对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做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基于AHP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理论,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灰色关联度的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企业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C N K I数据库中1998—2020年科技创新研究的2853篇文献,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研究热点及演化开展研究.借助CiteSpace 5.7.R2可视化工具,绘制中国科技创新研究的知识图谱,主要包括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突变分布、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时间线分析和时区分析.研究表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但科技创新研究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2000—2006年,农业科技创新、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与机制等成为主流的研究热点;2006—2012年,科技创新体系、指标体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对策、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人才成为研究热点;2012—2020年,中国科技创新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政策、创新驱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以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R&D投入强度作为科技资源投入指标,以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合同数以及技术合同成交额作为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系统剖析1996-2014年北京市科技资源投入、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变化趋势。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1996-2014年北京市科技资源投入指数与科技创新能力指数。研究结果表明,1996-2014年北京市科技资源投入指数和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均呈上升趋势,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增速高于科技资源投入指数。“九五”—“十五”期间,北京市科技资源投入指数大于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北京开始将创新的工作重点放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科技创新能力指数超越科技资源投入指数。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2家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横向比较,并对四类样本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特征、优势及劣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