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松 《中关村》2004,(9):118-119
多数人可能没有听说过概念家具艺术,但可能看见过。西班牙艺术家达利的房间总是让世人津津乐道,那红嘴唇的沙发令人难忘,其中的家具及其营造的空间氛围已堪称经典之作,隐喻的心灵暗示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我们总是感叹“真是一个天才艺术家!”艺术家是社会中最富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族群,他们的奇思妙想,打破常规的手法,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启迪、一种智慧以及随之而来的那份激动与感动。概念艺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并流行于20世纪70年欧美各国的。自法国塞尚、杜桑等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实践冲击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实践后,艺术在20世…  相似文献   

2.
谭维克  毛重渝 《中关村》2006,(3):101-102
今天是艺术家们的聚会,高朋满座,群英荟萃。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去年在茶话会上说的八个字:文化之海,艺术之淀。这八个字形象生动,文化、艺术是主题,海、淀中舞台。进而言之,“海”又标志着宽广的境界,“淀”意味着是一种厚重的情怀。文化之海、艺术之淀朝哪个方向走?我想在今天应该是传承文化,开创未来。我们不能停留在回顾过去,陶醉以往。我们应该开创新的未来,实现新的跨越。因此我想在这儿编几个词,讲“五个创”,就是创造、创意、创作、创业、创新。首先,讴歌创造生活。生活、实践、创造是同一系列的概念。火热的生活和实践,是我们艺术…  相似文献   

3.
缪印堂 《中关村》2008,(8):104-105
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艺术,由于中国毛笔、宣纸、墨砚的发明,为水墨画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是中国艺术家对世界文化宝库的重大贡献,干百年来它影响着东方的绘画艺术,也逐步走向世界,成为我们一种“软实力”,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所共享。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2005,(3):106-107
这是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谭维克在“海淀区领导、艺术家元宵节茶话会暨‘海淀文学艺术网站’开通仪式”上的讲话。全文是没有使用讲话稿的录音整理。虽为即兴,但原汁原味,其心拳拳,其情殷殷,表现了一位地方领导对于文化艺术工作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5.
张越 《中关村》2013,(10):114-117
"我不是艺术家,我是艺术工作者。"张亮京放低姿态,并不想展示自己的谦卑,而是以自己为主角,用一生演绎着用艺术服务人民的大戏。  相似文献   

6.
沙磊 《中关村》2009,(1):34-35
以“考察海淀区新兴艺术园区”为主题的参观活动于2008年12月9日上午在海淀区政府吹起集结号角。众多海淀区政协委员和文联艺术家对海淀区的艺术发展积极献计献策,提出了诸多创意和发展举措。  相似文献   

7.
沙磊 《中关村》2009,(1):22-24
这里将是一个新秀场,这里将是艺术家的摇篮,我们将凝聚的力量放大,助力于当代新锐艺术家是我们的职责。这里有前沿的艺术资讯、高端的学术交流、完善的艺术品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8.
郑闯琦 《中关村》2004,(5):110-113
古往今来,杰出的艺术家往往潦倒终生,困苦不堪。丁绍光是世界级的杰出艺术家,但是他同时住着三千万美元的豪华住宅(这样的豪宅在美国只有5座),过着让热爱和不热爱艺术的人都羡慕不已的奢华生活。他不但有着成功的艺术,而且有着成功的人生。他用自己的荣耀和财富激励着所有那些还在逼仄的斗室里挥汗拼搏的艺术家,成为他们忠实模仿的对象,和似乎漫无尽头的人生暗夜里的一盏指路明灯。然而,财富是难以模仿的,正如美善难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2009,(9):9-9
“2009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是在祖国60华诞的前夕,我们奉献给广大观众的文化盛宴。时光稍纵即逝,艺术经久不衰。展馆中琳琅满目又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无不蕴含中关村的创新精神。“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  相似文献   

10.
付丙丁 《中关村》2014,(6):63-63
国人之“思想市场”尚不够活跃,但舶来品却不甘落寞。时下被点赞的“众筹思维”就是其中一隅。据悉,“众筹”模式的发轫者是美国的艺术家圈子,有了创意“独差钱”,“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于是艺术才子们萌生了寻钱的手段,美其名日“众筹”。殊不料,经过10多年的折腾,已然升华为当下个人或小微企业通过网络进行融资的一个渠道。日前在《中关村》杂志上读到一篇《众筹来袭:改变传统的业态模式》的长文,有详尽的报道,读来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商人赵本山     
李琳 《中关村》2006,(4):68-71
在福布斯中文版评出的2005年中国名人榜中,赵本山以年收入1300万元人民币的身价榜上有名,在100位中国文体界名人中排名第14位。这一结果使人们疑惑仅凭赵本山为人所熟知的春节联欢晚会“小品王”的身份以及一年出一部小品的速度,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达到年收入逾千万这一令人咋舌的数字的。于是,赵本山作为商人的一面渐渐浮出水面,为世人所关注。原来,在小品艺术家和影视剧演员两种身份之外,赵本山还一直是一个经营有方的成功商人。他运营着数个“二人转”剧场,在东北地区的知名度相当高,几乎每个剧院都天天爆满;在沈阳,他有自己的艺术学校;他有自己的影视公司,有自己的制作班底,每年都要投拍影视剧;去年,他又曾经入主辽足,出任辽足俱乐部的董事长……这一切,都让赵本山的身份越来越复杂和扑朔迷离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赵本山的商海历程,解密一个你所不了解的赵本山。  相似文献   

12.
俊勤 《中关村》2004,(10):117-118
提起798,现如今已经是北京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化区。她的名声就应了一句大家很熟悉的广告语:“地球人都知道”。的确,798有名了。许多国外的艺术机构、艺术家以及来北京工作、考察的游客都把到798一游作为重要项目。由于国内外媒体的频繁报道,使798成了北京的时尚之地,在专业人士看来,她是北京或者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窗口。在大众的眼中,798就是时尚文化,就是北京的“新天地”。其实,最早吸引艺术家们到这里来的原因是那些带有包豪斯风格的厂房。因为它们是由德国人设计建造的建筑物。高举架、太空间、天然天光画室,完全是艺术家们梦想中的艺…  相似文献   

13.
俞敏洪 《中关村》2014,(5):107-107
新东方就是一帮卑微的人实现的一个伟大的梦想。在新东方,很少有“官二代”和“富二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草根出身起,我们每个人都有席丝情怀,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从来没有忘记过,有更高的山可以爬,更长的路可以走。我们一路走来。取得了一些成功,这些成功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但也不全部是凭我们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明星 《中关村》2015,(2):63-65
"一般的多媒体公司动辄养百十号人,并非长久发展之道,要做品牌,在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北京的冬日,四分律工作室,眼前的张琳聪明、灵动,有着同龄人少有的童真;让作者感兴趣的还有她的童话式爱情,几年前,她与国内著名摇滚艺术家、多媒体艺术家丰江舟步入了婚姻殿堂。作为中国多媒体跨界创作的领军人物,张琳和丰江舟一直以来的艺术探索与实验创作,不仅是基于对跨媒体领域各类技术元素的突破与革新,同时也专注于  相似文献   

15.
《中关村》2009,(1):9-9
2008年12月下旬,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来京时,作为本刊顾问,席间曾对我们说:《中关村》应该更重视文化的“新元素”。“文化是宽泛的,应该是人类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新文化”是本刊为读者服务的“三大”宗旨之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将更加提升和强化。本刊参与承办的“2009艺术中关村博览会”,将是对“新文化”和“西区艺术”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16.
刘曦林 《中关村》2008,(8):108-108
孔夫子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之说,是指人在青年时代的成长,艺术家也不例外。青年画家赵蓓欣集近几年所做付梓,以“自说”配“自画”,既是其苦心经营的一所小小的艺术的花园,亦是这艺花者耕耘所得的思绪小结,是她自立于道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记录,亦是她由自立步向不惑的一层坚实的阶梯。  相似文献   

17.
李白俐 《中关村》2008,(1):100-101
论艺术的创作状态 如果艺术家已进入艺术的创作状态,他就完全处在艺术的统治之中。这时刻,他肯定不是艺术的主人,是艺术的奴隶。他完全匍匐在艺术的脚下。听不见任何权力的声音。艺术的专制超过任何权力的专制。借用一句话:奴隶创造历史。他们此刻真像。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是在干艺术。一知道就可能不是艺术。因为不为艺术才有大艺术。如果他向你夸口说。他现在是艺术的主人,你千万别信。如果他是真要你相信,那他就没有进入状态,或者根本不是在搞艺术。而是拉艺术作豹皮。  相似文献   

18.
严冰 《中关村》2010,(12):110-111
今年夏天,89岁高龄的著名剧影艺术家黄宗江接受记者专访,并表示这是最后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了。提起著名剧影艺术家黄宗江,我首先想到的是黄老编剧的电影《柳堡的故事》和唱遍大江南北的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通过朋友介绍,我辗转找到了黄宗江的电话,怀着忐忑的心情拨了过去,话筒里传来洪亮的声音,热情、健谈,但对我们的采访,老人婉拒:“最近太热,身体又不太好,等凉快点儿再说。”  相似文献   

19.
张越 《中关村》2013,(5):110-113
一个年代养育着一个年代的人,但无论出生在什么年代,艺术家的人生总是充满苦涩甘甜,正如马山所云:“画画也是苦差事,但乐在其中吧!”  相似文献   

20.
《中关村》2003,(5)
潘震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由安东尼·葛姆雷先生主导的上地雕塑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我感到很高兴很荣幸。安东尼是国际瞩目的艺术家,在过去的20多年问,他一直站在西方人体雕塑艺术前沿,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自1989年以来,他开始创作“上地”,把他的艺术活动推广到世界各国去,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表达有关艺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它的制作过程把艺术从自我表达的形式扩展成集体的意识,并在艺术活动中集中了创造性和挑战性,影响巨大,发人深思,将引发激烈的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