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标: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变动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2004~2013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利用效率的改善来提高服务业碳生产率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此外,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并没有呈现显著的σ收敛,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分行业间的碳生产率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研究创新:将碳生产率的测算及收敛性研究延伸到服务业领域。研究价值:有利于低碳经济背景下服务业碳生产率的提升和节能减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35个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35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从服务业规模、结构和效益三方面构建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标来评价服务业发展水平,运用区位熵指数、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中心城市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中心城市整体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服务业发展水平及规模、结构和效益水平差异明显;(2)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空间演变较为显著,高水平的城市始终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主;较高水平的城市数量增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地区;中等水平的城市数量减少,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地区;(3)从行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优于生活性服务业,并且其内部各行业专业化水平提升较为明显,科技、物流、房地产业始终保持着突出的专业化水平;(4)从城市来看,各城市服务业地域分工明显,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专业化水平突出的城市数量增多;(5)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资本支撑水平、人才科技支撑水平和信息化支撑水平对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影响较大;东部和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影响因素在工业化水平、资本支撑水平、人才科技支撑水平等方面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0-2012年中国四大经济区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区域城镇功能的提升效应,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功能提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次,现代服务业就业水平对各区域城镇功能均有显著提升作用,但现代服务业产出水平对城镇功能的提升作用具有实质性的区域差异;再次,分阶段分析结果表明,现代服务业对城镇功能提升的贡献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最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城镇各层面功能的提升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针对分析结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递延法和负债法是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两个内容。纳税影响会计法,通常也被称为所得税的跨期摊配,是将税前会计所得与纳税所得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影响的纳税金额加以确认,并递延摊配到以后相关期间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研究和比较递延法和负债法,有助于我们正确制定所得税会计政策,正确提供、理解和使用与此有关的会计信息。   一、递延法和负债法的相同点   (一 )递延法和负债法均确认税前会计所得和纳税所得之间的暂时性差异 (以下简称暂时性差异 )的纳税影响,并将其依次转销。   (二 )递延法和负债法确认和转回暂时性差异的纳税…  相似文献   

5.
作为工业部门的重要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工业化发展具体重要作用。为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助力工业效率提升,立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作用路径,采用2005—202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考虑空间效应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提升的影响作用,并进一步就可能存在的区域异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作用不仅表现为“本地效应”,而且表现为空间溢出效应,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考量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知识存量和改善市场环境这三条路径来作用于工业效率并助力工业效率的提升;(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助力工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其对工业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对科技创新驱动健康服务业园区发展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临床需求驱动下的需求倒逼机制进行深入思考,剖析健康服务业园区发展的“双驱动”动力机制。首先立足于科技创新和临床需求两个维度细化影响因子,设计具体的观测指标,再通过因果关系环图的绘制剖析系统内部结构和内在逻辑,最后展开基于反馈效应的“作用回路”分析。研究得出三点结论:健康服务业园区的发展得益于科技创新和临床需求的“双驱动”,园区的发展与区位条件及由此带来的人才、市场环境相关,园区的发展受到机制设计、管理和服务能级提升等制度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为上海向全球城市转型提供了机遇。全球城市的形成通常需要经历去工业化和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两个阶段。2003年上海市服务业占全市总就业的比例超过了工业行业,意味着迈出了向全球城市转型的第一步,但生产者服务业就业却停滞不前,迟迟未能迈出转型的第二步。究其原因,上海常住人口(特别是外省市来沪人口)较低水平的教育结构是制约上海生产者服务业集聚和发展的主要阻力,低教育程度的人口资源不仅无法为上海经济的去工业化及生产者服务业集聚提供高素质劳动力,还使得低效率的传统制造业迟迟不能转型。对此的解决思路是:借助政府有形之手,运用外在的力量推动上海产业结构演进;提升外来人口的教育结构,为生产者服务业在上海的集聚以及上海向全球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8.
晓庄 《中外管理》2005,(5):108-10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博士李志能认为:不能以制造业思维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要想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还需要做战略调整。从转移服务业的跨国公司角度看,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还面临竞争力方面的重大挑战。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具有的一些竞争优势,如:市场潜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在跨国公司看来可能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9.
在测算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协同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分维度看,协同集聚对抵御力和恢复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异质性研究表明,协同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强于东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作用强于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N型变化趋势。同时,提升人力资本是协同集聚提升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鉴于此,应提高协同集聚质量,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定差异化区域政策,强化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6年中国239个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SEM和SAR),并且构建地理邻接与地理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制造业效率,而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其邻近地区的制造业效率。各个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提升作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提升作用最小,并且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海物流》2007,(2):2
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服务业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国务院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意见提出,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优化行业结构,提升技术结构,改善组织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其中,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要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加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相似文献   

12.
近日,国务院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在吉林长春召开家庭服务业"两化"建设座谈会。会议要求,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重点围绕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加大家庭服务业职业培训工作力度,把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作为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王常君 《活力》2009,(4):40-40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高端化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众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对于提升农业和工业竞争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业倾斜发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取代农业和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地位是大势所趋。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其产值占GDP的比重远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在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应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服务业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探讨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认为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产业集聚、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其次,剖析了我国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认为服务业产值与就业比重过低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发展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07年3月19日,国务院公布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并使之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意见》还指出:在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需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国未来服务业的发展将呈现何种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在过去的24年(1982~2005年)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货物贸易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和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度,而服务业发展水平是其中最弱小的因素.从中找出今后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服务业本身竞争力的提升,应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进而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正>"十二五"期间,我国主要目标是将经济增长模式转到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道上来,这样,提升了服务业的战略地位,给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我市据此制定了石家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指明了方向。本课题组就石家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一、石家庄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分析(一)政策环境优势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是未来我国一个时期内的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得到提升,世界经济增长与服务业的发展日益密切,服务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以A物业企业为例,探索中国物业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FDI)的前景,分析其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规模优势和发展潜力两个维度,提出数字化产业竞争力的测度方法,并以中国上市公司企业数据为基础,探讨区域层面的差异特征;利用半参数模型,从区域与行业双重层面,探究技术创新在数字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进程中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首先,当前中国数字化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但整体上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阶梯化分布特征,差异突出体现在规模优势层面。其次,技术创新对数字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整体上存在倒U型影响效应,且表现出区域和行业差异。一方面,不同于东部地区,技术创新在中西部地区对数字化产业竞争力发挥着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不同于数字化服务业,技术创新对数字化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具有持续驱动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化制造业和数字化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处于较低的非均衡性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