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2010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全球危机,许多传统银行陷入到这场危机中。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伊斯兰银行业的资产却呈现增长趋势。许多研究者也重新审视相对于传统银行来说,伊斯兰银行抵御金融危机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通过利用土耳其的伊斯兰银行(PBS)、传统银行(DBS)和投资银行(DIBS)的样本数据探讨伊斯兰银行和传统银行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即2007年-2010年之后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始于2007年春季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在2008年逐渐演变成一场席卷美国和全球的金融危机。2008年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9月15日,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向美国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21日,硕果仅存的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相似文献   

3.
张劲 《商业科技》2009,(14):343-343
2008年的银行危机是近年来规模比较大的全球银行倒闭浪潮。本文针对本次银行危机的特点,围绕Basel协议集中分析了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为我国银行在开放性环境下防范和应对银行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8年的银行危机是近年来规模比较大的全球银行倒闭浪潮。本文针对本次银行危机的特点,围绕Basel协议集中分析了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为我国银行在开放性环境下防范和应对银行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被认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危机后成为全球金融监管的重点。2012年底以来,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担忧情绪日益升温。但"影子银行"的概念在我国缺乏明确的界定,对其构成与规模认识混乱、存在较大争议与分歧,相关风险认定也差异巨大,致使监管政策无所适从。为此,本文在确定"中  相似文献   

6.
刘远方  彭二腾 《消费导刊》2013,(6):59-60,195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世界对银子银行的广泛关注,美国更是在危机过后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在近期状况频发,其中蕴藏的风险也在渐渐浮出水面。本文从影子银行的概念、现状出发,根据我国的特殊背景分析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迅猛的原因及潜在的风险,进而对规范中国的影子银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后,引发了全球对影子银行的关注,中国也不例外。同时,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应,亟需加强金融监管。本文从影子银行的规范分析出发,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规模、特征与价值分析,提出了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三联竞争力》2008,(11):31-31
2008年9月25日,又一条重大噩耗震惊华尔街,拥有3100亿美元资产的一向老实本分的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Inc)也宣布破产。华盛顿互惠银行总部位于西雅图,是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拥有3070亿美元资产和1880亿美元存款,它的倒闭不仅成为次贷危机的最新重大进展,也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银行。  相似文献   

9.
专家解析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昕 《大经贸》2008,(3):15-17
2007年2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就已经初露端倪,而且愈演愈烈,从2007年一直蔓延到了2008年,上演了全球金融市场近几年最大的一次“蝴蝶效应”。今年1月22日,美联储大幅降息,再次提醒全球经济——次贷危机尚未离去12月14日,欧洲银行巨头瑞银集团发布财报,受巨额次贷投资损失影响,2007年集团净亏损43.8亿瑞士法郎,为十年来首次出现年度净亏损。  相似文献   

10.
《商》2015,(26)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人们对影子银行的关注度逐步升温。这种连接了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桥梁,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融资贷款中介功能,监管却游离于货币当局传统货币政策之外的新型经济体系,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阐述了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情况,探究影子银行的发展缺陷,分析影子银行的监管缺陷,并为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建议。得出如下结论:影子银行的发展为金融业带来新的能量,中国应以加强监管与放松管制并行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月27日,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在研究了数千份文件后,公布调查结果报告。报告阐述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政府、银行在危机中承担的角色,以及华尔街一些金融机构和“冒险家”的贪婪和失职,从而制造出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2.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美国众多银行纷纷面临亏损倒闭,全球经济出现了紧缩的危机状态,而作为出口大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中国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3.
在21世纪初,在美国爆发的信贷危机逐渐威胁到全球的经济,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在这一危机的环境之下,我国不断扩大内需,引导中小型企业健康稳步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小型企业融资的问题,此外,一些银行也侧重于发展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并且也都不断调整对中小型企业中的贷款结构。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小型企业向银行借贷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倩怡 《商》2013,(7Z):121-121,105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从2007年一季度爆发至今,全球许多顶级金融机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此次危机的爆发原因和途径引起了国内外大量金融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国外学者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研究较为丰满,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定义及其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有了一定的共识;国内学者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研究尚不丰富,只停留在概念介绍及微观事实介绍阶段.整体来看,国内外学者从影子银行系统与次贷危机的助推与反削弱关系角度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将重点从以上角度进行探讨,以其丰富影子银行系统及次贷危机领域的研究.本文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案例,对影子银行助推次贷危机并受到次贷危机削弱的过程进行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分析;揭示了影子银行系统在给金融市场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暗藏着扩大风险、引爆危机的可能性,以及次贷危机给影子银行系统带来的重创;对奥巴马政府在《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中提出的对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方案给予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构成及特征作出评速,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和完善的重点提出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营方式更加灵活,更加注重金融创新,但与此相伴随的是更高的风险,随之对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过介绍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特征及产生原因,当前监管所面临的问题,对我国未来监管路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韩方明 《浙商》2008,(6):70-70
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有一段时间了,从北美到欧洲、亚洲的日本,也包括中国,都有银行受损。有分析师预计,次级债可能导致全球银行高达4000亿美元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化,在给金融业带来不断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金融危机时有爆发,从2006年萌芽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更值得我们警惕。金融危机的之迅速渗透和破坏能力,使各国认识到应严谨对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银行资产占绝对比例的我国来说,更应把金融监管摆在重要位置。本文将基于银行监管理论,分析我国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国际银行监管经验,提出相应我国银行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8.
闫祥 《商》2013,(14):23-23
近几年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再到近年来欧债危机的发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再次成为了市场运行关注的焦点。就内蒙古地区这个金融市场而言,近几年银行业的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包商银行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发展有其自己的独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绩效虽然不可以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拟,但它也有其独特的运营方式和盈利模式。包商银行在运营过程中,一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运营绩效,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风险问题。通过对包商银行的发展及风险问题展开研究,能够揭示包商银行的风险现状从而提出有效应对包商银行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商》2015,(35)
影子银行在美国次贷危机后迅速在全球蔓延,也给欧洲经济复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系统深入研究欧债危机时期影子银行运行及监管对欧洲债务危机后欧洲经济顺利复苏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的分析方法,对影子银行于欧洲经济复苏的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欧洲影子银行规模大、风险高,并且系统性风险强,对欧洲经济复兴造成不良影响,结合欧盟对影子银行现有的监管政策,本文提出从泛欧监管、做好风险隔离以及加强引导等方面来完善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20.
特纳  何乐 《中国市场》2008,(50):71-71
在过去的3个多月中,我们见证了危机从美国向全球蔓延,从原先受困次级贷款的银行向整个银行系统蔓延,从金融体系波及非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而美元的升势也如破竹之势,并无中止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