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取四川省大小凉山彝区为研究地,走访了相关部门和200位农村彝族妇女进行访谈,重点选取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中的23名彝族农村妇女作为深度访谈对象,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23份访谈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探析影响其贫困的主客观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彝族农村贫困妇女精准脱贫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发展并发扬光大传统的工艺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以中国西南彝族贫困村寨——九龙村手工艺品试点项目为个案,讨论了市场整合中贫困社区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 社区自身解决长期生存保障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正>凉山州17县市共有11个深度国定贫困县,贫困量大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崇山峻岭之中、悬崖峭壁之上,不少彝族家庭家徒四壁,不少彝族儿童衣不蔽体,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程玲在1997年成为刚组建的农发行凉山州分行的一员,常年奋战在信贷支农一线的她顽强拼博,攻坚克难。作为四川凉山州分行客户业务部高级主管的她,曾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也荣获了本次第三届"最美农发行人"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4.
金阳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边缘,金沙江下游北岸。全县幅员面积1 588.23km2,总人口17.6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8%,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贫困农业县。受自然、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综合牵制,金阳条件艰苦、生活清苦、工作辛苦,是有名的"三苦地区",瓶颈制约突出、历史欠账巨大、发展相  相似文献   

5.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彝族人口达150多万,彝族聚居地区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彝族农民对科技兴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一现象已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的关注。彝族聚居地区要搞科技兴农,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集中起来就是:第一,气候条件差。多数彝族聚居地区地处边远高寒山区,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使农业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现状。第二,人的素质低(?)由于历史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巫溪县尖山乡白云村地处海拔1,350~2.000米的中山地带,交通不便,水土流失严重。全村98户,442人,有耕地498亩,人平1.1亩。主产玉米,产量低而不稳。长期以来经济十分贫困,农民靠吃国家返销粮和借贷度日。  相似文献   

7.
金阳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边缘,金沙江下游北岸。全县幅员面积1588.23km2,总人口17.6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8%,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贫困农业县。受自然、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综合牵制,金阳条件艰苦、生活清苦、工作辛苦,是有名的“三苦地区”,瓶颈制约突出、历史欠账巨大、发展相对滞后,是凉山州首批四个国贫县之一,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  相似文献   

8.
宁蒗,俗称小凉山,是个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经过民主改革于1956年成立彝族自治县而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系国家级贫困县。省水利水电厅自1986年和宁蒗县结对挂钩扶贫以来,心系扶贫点,倾情真扶贫,为小凉山人民办了大量好事、实事,受到宁蒗12个民族23万群众的交口赞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安徽农村为例,利用多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分户资料,研究了贫困线确定,计算了1994年和1989年的高、低贫困线,并在贫困线调整系数的基础上推算了1984—1994年的高、低贫困线。文章还用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和贫困指数分别从贫困规模、贫困深度、贫困强度三个侧面测量了1984—1994年安徽农村贫困状况,并讨论了三个测量指标的优缺点以及进一步完善贫困测量指标体系的意义。最后对得出的9个结论及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旅游扶贫已成为乡村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扶贫的可行性探讨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前提。[方法]在识别鲁南贫困区域并测度该地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基础上,评价该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的可行性;构建贫困指数识别该区域的贫困状况;运用离差最大化决策法对鲁南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进行比较排序,并分析鲁南不同县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IPA方法分析鲁南贫困县区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可行性。[结果]鲁南绝大部分县区贫困指数较高,贫困程度较深;各县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水平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利用贫困指数与潜力指数将鲁南县区划分为高贫困—高潜力、低贫困—高潜力、高贫困—低潜力及低贫困—低潜力4种类型,其中山亭区、蒙阴县、沂南县、泗水县等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较高,乡村旅游扶贫的可行性相对较好,其他县区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可行性相对较低。[结论]鲁南各县区进行乡村旅游扶贫时需正确认识区域内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条件,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条件实现脱贫,旅游扶贫可行性较低的区域应积极探索其他的扶贫方式,切勿盲目发展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玉米机械化程度比较低,而在我国山西地区的丘陵地带玉米机械化程度更低,究其原因,是多层面的,从设计角度考虑,玉米收割机的适应性低是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的玉米收割机不适应在地形复杂、面积小的地块进行收割作业,本文对玉米收割机开发现状与长远意义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玉米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和饲料粮之一。中国的玉米在质量、价格和贸易环境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加入WTO,对中国的玉米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我国玉米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国内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品质又不如人,在玉米市场上难以抗争,有可能形成较大的进口,国外玉米的涌  相似文献   

13.
加快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繁荣民族经济,对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年春天,我到大凉山腹心地带的昭觉县作了短期调查,感到三中全会的阳光照耀到了大凉山区,广大彝族人民在兄弟民族帮助下艰苦奋斗,昔日异常贫困的旧貌,开始改观。  相似文献   

14.
贵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国家扶贫开发的一个主战场。在笔者看来,贵州的贫困,除了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外,与我们长期以来在“贫困”内涵认识上的偏差,以及资源整合度低,扶贫开发政策单一,缺乏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整体治本之策有关。因此,解决贵州贫困问题,要在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贫困”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制定相应配套的治本之策,采取措施狠抓落实才能奏效。  相似文献   

15.
贵州贫困面大且贫困程度深,要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本世纪末解决群众温饱、消除绝对贫困的战略目标,首要的问题是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从1989年开始,在贫困地区有组织有计划大面积地实施以推广“双杂”和玉米地膜覆盖技术为主要内容,普及良种良法、增加物资投入为手段,提高粮食单产为目的的“温饱工程”。8年来,由于各级党政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资金、物资、技术的配套投入,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16.
大姚县昙华乡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把昙华从一个彝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大乡变为彝族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强乡,既有必要,也完全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减贫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以期准确估计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减贫的作用。[方法]文章基于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设置邻接、地理和经济3种空间权重矩阵,实证检验了2007—201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结果](1)我国省域农村贫困发生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均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农村贫困发生率呈现出“高—高”和“低—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在邻接权重下,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提高1%,使得该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317%,邻近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136%;在地理权重下,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提高1%,使该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323%,邻近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129%;在经济权重下,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提高1%,将使该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0.315%,邻近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0.192%。[结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有利于本区域内的农村贫困减少,还可以通过溢出效应来缓解相邻地区的农村贫困。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规模化的玉米种植基地,玉米种植对技术的要求低,而且产量高、效益大,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产价值。目前,我国已经将机械技术应用在玉米的规模化种植中,提高了玉米的种植效率。  相似文献   

19.
农垦系统职工扶贫情况调查报告中国农林工会调查组一、职工贫困问题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农垦职工的贫困问题存在着两重性。一方面是总体生活水平低。去年.农垦职工的平均收入为2550元,低于3100元的全国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在总体上存在着相对贫困问题。另一方面由...  相似文献   

20.
1978~2014年间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厘清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保障玉米的持续、稳定供应。[方法]文章采用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基于玉米总产、播种面积及单产3个指标,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系统分析1978~2014年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全国玉米产量增加了1.60亿t,其波动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波动指数的变化幅度不大; 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1716万hm2,其变化趋势与玉米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玉米单产从1978年的2802.7kg/hm2波动性增至2014年的5809.1kg/hm2,总体波动幅度大于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波动幅度。(2)研究期间,省域玉米增加量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中国玉米生产重心进一步北移;省域玉米播种面积增加量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东北区和华北区的玉米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省域玉米单产增加量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省域单产以趋势增长为主,但年际间的波动较剧烈。[结论]1978~2014年,省域间玉米生产分异特征明显,建议制定差别化的玉米生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