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与法治建设内卷化祛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华林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22(5):116-120
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内具现代化品性的公民法律意识是不可缺少的主体性组成部分。以问题意识为逻辑基点,对公民法律意识现实病灶作出时代性诊断,深层研析法治建设内卷化与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品性缺失的内在制约关系,探究与确定我国法治建设的瓶颈所在,并相应地从制定良法、民主政治、规制权力及落实普法等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及法治建设内卷化祛离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2.
蒋华林 《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116-120
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内具现代化品性的公民法律意识是不可缺少的主体性组成部分。以问题意识为逻辑基点,对公民法律意识现实病灶作出时代性诊断,深层研析法治建设“内卷化”与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品性缺失的内在制约关系,探究与确定我国法治建设的瓶颈所在,并相应地从制定良法、民主政治、规制权力及落实普法等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及法治建设“内卷化”祛离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3.
周美艳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39-40
国家法治化程度与国民法律意识状态紧密相连。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立法的内容和水平、立法的价值取向、执法的水平、守法的状态、司法的公正程度、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备程度既是其法治化程度的体现,也是这个国家的法律意识状态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国民有什么样的法律意识,就有什么程度的法治状态。法律意识是社会法治的内在精神要素,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方军贵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79-81,74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内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的有机整体。法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现代国家、政府和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法治化的战略路径:加速治理体系法治化建设立法进程,培育提高治理主体的法治素质和法治能力,改革现行司法体制,构建对公权力的司法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5.
6.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法治观念、权利观念、契约意识、尚法意识、平等意识等。大学生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培养途径有学校教育、家庭影响、法学研究育、大众传播媒介和司法实践等。 相似文献
7.
谈及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问题时,汗牛充栋的法学理论令我们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法治?国家与社会的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分歧。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刊开辟《走进法律》专栏,诚邀法律界才俊,从现实中各种琳琅满目的法律现象出发,择其要害而试作阐发,希图沟通国家与社会关于法治的理解,建设以社会和谐、社会本位为价值依归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8.
贾亚莉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2):36-37
国家公职人员是指各级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是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主体。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则是公职人员关于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律、法规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和。要明确公职人员法律意识在其行为规范中的标准与要求,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亟待增强;公职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莲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2(3):44-46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的核心。为适应我国新旧体制转轨期的要求,大学生应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这是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目标.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造就现代化建设人才和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需要。分析大学生存在浅层次的法律意识现状和原因.指出培养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采取的主要措施,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其法治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指引这一伟大实践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一理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创新的理论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辉煌实践包含了三个基本确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设计到制度的全面创新;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1.
孟鸿志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22(1):80-83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内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应着重抓好四项关键性工程,即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行政组织法和公务员法;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完善行政法律体系;严格规范行政执法,推进依法行政;构建行之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确保行政权正确行使。 相似文献
12.
全家悦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39-45
网络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法治文化建设对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抵御西方和平演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网络法治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如法治体系存在漏洞,公民权利意识淡薄,法律信仰尚未树立,缺乏有效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提高网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完善我国网络空间文化法治体系,健全我国网络法治文化传播体系是我国网络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汪晓华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29-31
中国共产党实施的依法治国方略 ,是对人类近代社会以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积极吸收资产阶级创造的优秀政治文明成果 ,特别是法治文明成果 ,吸取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 ,对于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纪毅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23(1)
公民意识对政治稳定有重要作用:公民意识是政治稳定的内在支撑,公民意识支配下的民主参与是政治稳定的有力保障,公民意识支配下的理性、规范的参与方式是政治稳定的必要前提。只有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法治国家的普遍规则秩序方能有效建立,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法律素质是由对法的科学认知、践行能力、法制观念和法律信仰4个层面相互作用、有机共进而形成的统一体。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这个系统中的4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培养原则和策略,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全面提高和高校法制教育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段文芳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80-82
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史上新的里程碑。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除了需要政治、经济等条件外,还需要文化条件。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法治文化也成为法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张雨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0(3):67-70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尊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核心是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严格做到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治问题自始就是一个比较问题,因为我们在构建法治秩序时,至少目前还无法摆脱西方法治主义的影响。中国法治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中国传统文明本身的脉络梳理上,这是构建中国法治秩序的原始立场。只有在理清民族文化传统之前,放弃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从中国社会本身的诉求来界定并阐释中国的法治问题,才可以在此超越"法治陷阱",并进而梳理法治,构建人的独立意识,成就中国人的秩序洞见。 相似文献
19.
改革行政体制是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经之路。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应将着力点放在减少行政许可和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四项职能上。机构改革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与政府职能转变同步进行。必须从行政执法、司法两个方面对行政行为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加强司法监督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