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影响的最直接感受者,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是旅游影响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广西桂林世外桃源景区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调查分析,表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在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和经济影响3个方面存在大的差异,普遍认为景区旅游开发对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对社会文化影响面较小,对旅游开发的经济影响感知强烈,认为旅游开发使少数参与旅游活动的居民提高了收入水平,大多数居民对景区旅游开发持积极的支持态度,希望参与景区的旅游开发经营活动。感知调查还反映出旅游地居民与景区之间在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和谐的矛盾,景区和政府需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充分关注和重视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技术培训、社区发展等问题,共同促进旅游地和景区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旅游景区利益群体关系复杂的背景,运用博弈论中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分析我国旅游景区利益群体间的利益构成、影响因素和博弈形成的不同格局,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景区利益群体关系实证分析,探讨利益群体间的博弈关系发展轨迹,并从门票价格制定、旅行社服务质量、当地居民行为规范、景区的服务与接待能力提升和政府利益再分配等方面,提出改善我国旅游景区利益群体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众的消费类型也从满足温饱的生存资料消费已渐渐过渡到享受性资料消费。旅游便是享受消费的最突出的表现。旅游业在带动景区经济发展、社会整合、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景区居民是这些影响最直接的感受者.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游客的态度及当地政府对旅游的决策.因此,本文以景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回顾国内外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现状。界定居民感知相关概念,归纳居民感知的理论依据,并总结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指标体系。其次,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为例,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运用自填式问卷的资料收集方法及社会统计软件的资料分析方法开展研究。最后.针对景区旅游现状及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实现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3个基础性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三者的关系,进而做出对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概念界定,重点探讨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性质划分的方法及分类,采用排他性一维标准是划分景区性质的关键,同时为以后研究讨论这一类景区的资源配置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5.
旅游景区的旅游线路优化设计主要涉及旅游景区的道路建设、线路覆盖以及旅游流量优化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就道路建设问题的优化而言,不仅要考虑美观与分布问题,而且也需综合考虑相关的成本问题,为此,关键性的目标函数便是力争实现景区内道路总成本的最小或者是道路的总路程最短。就线路覆盖问题而言,相关重要设施的选址依据不是其与各景点间的距离,而是考虑在可接受的时间内由各景点出发能否顺利地到达目标物处。就旅游流量问题的优化问题而言,实践中解决起来尽管十分复杂,然而,只要我们能做到景区与旅行社之间实现实时与动态的沟通,那么一个科学、合理、有序的旅游局面也就必然会出现。  相似文献   

6.
贵州虽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其旅游业的发展与周边省市区相比却有巨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旅游景区经营理念落后,市场定位泛化,经营效果不理想。解决贵州旅游景区营销问题,需从市场的选择、市场的定位入手,搞好旅游景区营销,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7.
大别山区农村经济落后,农村“留守”等社会问题严重。以湖北英山桃花冲景区内部农家乐为例,围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座谈等方法分析依托该景区的农家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试图从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景区定位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及文化挖掘方面探讨大别山区景区依托型乡村在发旅游过程中保持原真性的问题,以期对大别山区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梳理当前学术界景区治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治理进行辨析,进而分析我国景区企业化和非企业化的治理模式,最后指出旅游景区的发展没有通用的治理模式,要从景区自身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最有利于旅游景区发展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和重要目的地,日益成为带动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尤其是以景区为依托的旅游公路、支线机场和铁路等外部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对旅游景区的接待规模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旅游景区已成为居民旅游消费的热点之一。论文将针对旅游景区目前的容量压力及客流管理技术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0.
智慧旅游是当今以及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将有助于韶关市旅游景区的整体化提升。本文基于此就韶关市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进行着手分析,之后对当前智慧旅游在韶关市旅游景区的实际运用予以研究,最后得出智慧旅游视角下如何构建韶关市旅游景区的未来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旅游业的深度发展和旅游者的成熟度增加,人们对旅游景区的要求逐年提高,景区为了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必须提升景区的游客满意度。本文选择了无锡具有代表性的景区——灵山景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灵山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并尝试提出提升灵山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旅游景区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其获取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韶山旅游景区为例,探讨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要素及其对游客满意和行为意向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各要素对游客满意与游客行为意向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景区管理者应加强对景区服务质量的管理,以取得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地、自然保护区等“纯旅游地”或“旅游飞地”,缺乏对由若干景点组成的旅游区域的研究,尤其缺乏对干旱地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综述已有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基础上阐释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以此确定了干旱地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体系,并以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农村居民社会亚文化特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来源、农村居民出游时间、旅游目的地价格、旅游者偏爱、旅游信息及旅游广告来源、旅游目的地信息等7方面对浙江农村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旅游企业应面对旅游交通变化的新形势分析高速铁路与高速城际轨道交通等高速旅游交通工具的兴起对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开发的重要作用,构建基于高铁背景下的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开发战略与设计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可以针对农村居民专门设计经济型旅游线路,使用经济型旅游交通工具、经济型旅游饭店等来降低农村居民旅游产品的价格等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旅游目的地在真正成为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方利益者的共同参与和运营。并且随着旅游景区发展阶段的递进,利益相关者的类型和数量也会随之改变,他们与景区旅游形象的成功塑造、旅游市场份额比例及未来经营和管理关系密切。因此,明确旅游景区各阶段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效益最大化,是旅游景区成功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建设智慧景区为例,阐释了旅游地在旅游发展的同时如何处理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IPA分析法对太原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显示,太原市在气候条件、独特的民俗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同时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但在旅游服务水平、景区管理水平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需要重点改进。本文揭示出太原市在旅游景区建设和资源开发、旅游服务和管理、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三个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因此保持优势,突出特色,着手解决揭示的三大问题是太原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张家界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居民正逐渐被视为旅游产品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张家界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比较了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结果表明,张家界市居民总体上对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较强,对旅游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弱。最后建议通过建立健全居民参与旅游发展规划的机制来调控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业旅游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是旅游业一个新的旅游产品。通过介绍兴宁区农业旅游的资源特征,把兴宁区旅游景区景点与南宁市整体的旅游进行对比,结合兴宁区的具体情况,设定了兴宁区农业旅游的形象定位是:面向全国:大西南红色旅游胜地、自驾车旅游胜地;面向南宁:南宁绿城都市城中花园,并初步探讨了农业旅游形象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低碳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旅游企业在低碳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企业低碳行为的分析为低碳行为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借鉴.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的低碳转型是当务之急,需要景区内星级酒店、旅行社和景区管理单位的同心协力,逐步推进低碳行为,带动乐山市低碳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然而在风景名胜区迅猛发展的同时,景区与原居民和谐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影响了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研究背景,分析了风景名胜区原居民产生的问题,提炼了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即分类调控、整合管理、分区规划、加大公共投入,在此基础上从安居、乐业、兴产、和谐、保障等方面提出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