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自己的不诚信行为给大众带来伤害事件的揭露,人们将更多的目光聚集到企业行为方面。为了将企业行为约束到社会道德底线之内,做到诚信发展,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体制,推进企业诚信行为的法制化和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及发展,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社会诚信教育和激励,帮组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畅通其它第三方利益相关者表达自身诉求的途径。另外,加强和调动消费者、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媒体的积极性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方芳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101-102
绿色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作为绿色营销的推动者、执行者和拉动者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确保绿色营销的顺利展开.本文围绕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绿色营销中所承担的职责,对三者的现状和存在的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为确保绿色营销的顺利展开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政府监管体制庞杂、消费者监督乏力等造成了国家食品安全控制系统能力的欠缺。在比较"多部门分工监管、单部门主导监管、专设部门独立监管"等食品监管模式的基础上,可通过引导企业诚信建设、健全监管法律体系、完善政府及部门间的协同体制、搭建消费者反馈平台等来构建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5.
产品质量的好坏关切着消费者的利益,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着企业的生存。搞好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杜绝伪劣产品,维护企业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摆在技术监督部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增强质量意识,争创名牌产品提高质量意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搞好质量监督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创名牌是一方经济实力的标志,不仅能繁荣一个企业,也能起动一个地域经济的腾飞。市场经济的发展,每个企业必须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意识,积极开展“质量兴厂”、“质量兴业”活动,抓 相似文献
6.
朱光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4):92-92
企业改制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也意味着政府行政干预的退出,但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有必要的,在企业改制中,要处理好企业和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8.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生产者缺乏提供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动力,消费者则受制于搜寻成本和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可能由市场自行得到解决.由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有其客观依据,政府监管路径的选择是提高监管效率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接连不断发生的乳制品质量安全事故,让人们对乳制品的消费感到恐惧。文章从乳制品供应链的主要参与者和政府监管两大方面来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倡导“大人质量观”,铸造“质量城市”征文和绘画赛活动,在广大企业员工,质量监管部门公务员,中介机构质量工作者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圆满成功。来自制造产品,提供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者,一般员工,质量监管部门的负责人,普通公务员,以及生活在质量堤坝下的市民的征文作品,用饱含憧憬高质量的笔墨,亲近的语言,向我们诠释了质量对于生活,工作,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意义,描绘了铸造质量城市的方略和途径。读来时时生出会心的共鸣;大众质量观根植于大众,质量城市我们齐心铸造。从本期起,我们将选择部分获奖作品陆续刊登,让读者共享美文。征文虽已结束,而倡导“大众质量观”,铸造“质量城市”还在延续,我们欢迎读者积极来稿,共同来继续这一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要充分利用政府的管理职能,发挥政府管理职能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从而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工业企业缺乏质量工作主体意识,工业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质量监管过程中存在各部门没有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政府质量监管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社会的质量监督作用没有发挥等弊端。找出企业没有动力的症结所在,提高质量监管措施的有效性,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尽快地引导产品质量良性发展是我国政策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中的绿色产品创新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与政府创新补贴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和政府创新补贴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存在非线性影响。政府创新补贴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挤出效应,而环境规制在适度区间内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且这种效应不会因为加入政府创新补贴而发生改变。因此,应在适度的环境规制区间内,优化政府补贴的方式,多采用其他方式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给予支持而非提供直接性资金补贴,从而加快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possibility that a firm can invest not only in the true product quality, but also in activities such as merchandizing and store atmospherics that influence consumer perception of the product quality. Consumers make their purchase decisions based on the signal (perception) of quality they experience, where the signal is influenced by both the true product quality valued by the consumer and the affect of the consumer at the time of the signal formation. In this situation, a firm finds it optimal to invest in both product quality and in variables inducing affect, even though rational consumers, in equilibrium, correctly solve back for the true product quality. We uncover an asymmetry in the effects of the cost of producing quality and the cost of inducing affect. As a firm's cost of quality decreases, the firm will find it optimal to invest more both in the true quality and in the affect inducement, even if it does not have a lower cost of inducing affect. Conversely, if a firm finds it easier to induce affect, then the product quality decreases but affect-inducing activities increase.
Under competition, we find that the firm investing more in quality also invests more in affect creation. An implication of this is that in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consumers can rationally associate an up-lifting store atmosphere, affect inducing merchandizing, or mood-creating communication with high quality products even when the firm has no need to signal their private cost of quality information, and when there is no consumption externality of the affect. We also analyze the case in which firms might have different costs and consumers are uncertain about the costs incurred by a given firm. Here again we show that the perceived quality product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the true quality and the affect inducing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Under competition, we find that the firm investing more in quality also invests more in affect creation. An implication of this is that in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consumers can rationally associate an up-lifting store atmosphere, affect inducing merchandizing, or mood-creating communication with high quality products even when the firm has no need to signal their private cost of quality information, and when there is no consumption externality of the affect. We also analyze the case in which firms might have different costs and consumers are uncertain about the costs incurred by a given firm. Here again we show that the perceived quality product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the true quality and the affect inducing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5.
企业产品质量的定位选择是企业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文章分别探讨了生产高质量和低质量产品的两个在位者企业如何制定均衡策略,以及追随者如何根据在位者的质量现状制定生产高质量或低质量产品的均衡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当生产高质量和低质量产品的两个在位者企业达到均衡时,由于成本函数和消费者需求异质性的不同,两企业所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具有不确定性,而当追随者根据在位者的质量现状制定均衡策略时,在位者企业存在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标准样品和产品质量监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对标准样品在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举例说明了标准样品在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强化建设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及系统运行特征决定了强化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的必要性,有效实施政府监督需要质量、安全、健康目标综合治理,树立主体质量责任思想,以民营化、社会化改善监督服务,优化社会监督保障体系,加强工程质量信息管理,改进政府监督手段,强化合同法律约束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企业生产产品过程质量的控制问题,给出企业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系统结构,本文是对企业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的实现过程进行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企业质量信用的分类监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通过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对企业质量信用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目前企业质量失信现象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进而指出政府作为市场监管者,实施企业质量信用分类监管的必要性,论述了企业质量信用的分类标准和监管措施,指出实施企业质量信用分类监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混凝土质量控制一直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文章通过对影响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控制混凝土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