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谢亚轩  闫玲 《银行家》2014,(4):22-25
正分析和预测国内流动性状况,外汇占款无疑是一个重要变量。由于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变动直接相关,因此从过去的经验看,如果外汇占款增量明显超预期,则国内银行间流动性趋于宽松,利率回落;相反,如果外汇占款的增加量显著下降甚至负增长,则国内银行间流动性趋紧,利率上升。但是,这一大家习以为常的关系从2013年第四季度以来似乎发生了紊乱,一些时期,比如2013年10月至12月,外汇占款明显增加但银行间流动性却日趋收紧,但一些时期,比女如2014年1月,这一关联似乎又恢复如初。2014年3月15日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后,预计外汇占款未来的增量将下降,但其对流动性的影响也会因此减弱吗?  相似文献   

2.
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涛  鄂永健 《新金融》2010,(1):27-29
通过对外汇占款变化和货币供应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外汇占款对广义贷币和储备货币均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外汇占款主要通过影响基础货币来影响总体贷币供给;汇率制度改革放大了外汇占款对储备货币的影响,近年来外汇占款已经成为国内流动性的重要来源。建议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加大对境外资金流八的监管力度,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以避免因外汇占款增长过快而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3.
外汇占款激增这一趋势能否持续的问题,实际上就变成了国内资产市场会否迎来泡沫加剧。6837亿元,这是央行新近发布的1月份外汇占款数据,比去年全年的新增外汇占款多出四成,这一数字也创下了外汇占款增长史上的单月增幅新高。历史上,单月外汇占款增量超过6000亿元的只有2008年1月一次。外汇占款是衡量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指标,更是过去十年形成广义货币  相似文献   

4.
外汇占款在我国的货币供给机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汇占款的大幅波动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在短期内,我国在应对外汇占款减少所带来的被动紧缩效果时,考虑政策的滞后性,政府需要预测并适时采取货币政策以对冲其收拢市场流动性的措施因此不免会由于判断失策导致流动性过剩或过紧;所以在长期中政府就有必要逐渐将货币政策执行由数量型转型至价格型,以削弱外汇占款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增外汇占款已经进入低位增长时期,且波动幅度明显增加。须加强宏观流动性管理及提高"热钱"监测水平加以应对2012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4946亿元,不足2011年的1/5,创出10年来的新低。而且,月度新增外汇占款波动幅度明显增加,4个月出现负增长。外汇占款出现新变化的直接原因在于跨境资本双向流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整体流动性宽裕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之下,6月份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出现自去年11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这表明资金净流出的态势,加大了货币市场紧张的压力。面对这种局势,本文在清楚的阐明外汇占款变化的货币政策背景和其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之后,分析了近来外汇占款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最后给出了下半年外汇占款可能的走向趋势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激增,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对冲它在外币公开市场操作中所投放的过多的流动性。但是,随着中央银行"滚雪球"般的票据增发操作,巨额的央行票据所要支付的利息却反方向"对冲"了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初衷,使得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效率逐渐降低。本文在央行票据"反对冲"效应的视角下揭示了中央银行的对冲操作仅仅只是推迟了当前的流动性,而非真正对冲了流动性。本文在最后指出随着我国冲销外汇占款压力的降低,改革我国目前单纯依靠央行票据来冲销外汇占款政策的时机已经到来,采取多样化冲销政策组合将会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8.
外汇占款作为我国货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减直接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因此,分析外汇占款的变动趋势,探讨外汇占款对我国经济增长形势以及资本市场的影响,对维护和促进国内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巨额的外汇占款及其形成过程外汇占款是指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银行购买外汇形成本币投放,所购买的外虻资产构成银行的外汇储备。在我国,外资进入中国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流通使用,外汇占款即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下的外汇,即以本币计价的外汇储备余额。外汇储备即人民银行所持有的外旺资产,其存量的变动必定与基础货币的投放或回笼相对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而持续增加,外汇占款的增加对我国货币供给产生影响。本文首先从我国外汇占款持续增加、外汇占款在货币供给中比重不断上升,这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外汇占款问题的现状;然后根据对我国外汇占款问题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财税政策为基点,从贸易顺差、资本流入、外汇占款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并探讨了缓解流动性过剩的财税政策,包括:利用出口退税及进出口关税等税收杠杆调节贸易顺差,通过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以下简称"两法合并")抑制"假外资"流入,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对冲外汇占款等。  相似文献   

11.
《金融与市场》2011,(9):66-67
央行用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对冲因外汇占款增加而释放的人民币流动性,随着形势的变化,央行可能反向操作。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形势面临新通胀因素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国内外通胀压力联动,货币流动性宽裕的局面不会改变,近期对房地产市场的严厉调控可能带来资金的"挤出效应";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贷币供应的主要来源,央行的外汇占款冲销干预不够和宽松信贷造成流动性泛滥;应对通胀必须切实把好流动性总闸门,首先应控制货币发行增量,这就必须让贷币政策回归物价本位、控制M 2增长率和信贷规模、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引导外汇占款;其次.应合理疏导既有的货币存量,可采取的方法包括加息、扩大直接融资、人民币升值、财政政策回归稳健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年来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储备快速增加而持续增长,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通过基础货币直接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本文详细分析了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阐述了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总量、结构以及供给量内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4月FDI连续6个月同比下滑,外汇占款甚至出现负增长,种种迹象表明,近些年来,外汇占款作为中国货币创造主渠道的模式可能出现重大的改变。央行年内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短期看,当然是基于释放流动性稳定增长的  相似文献   

15.
李辉文 《金融与经济》2007,113(6):22-25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引起央行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商业银行流动性泛滥的情况,运用协整、VECM模型、脉冲反映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方法检验了外汇占款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影响,并分析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含义。实证发现:外汇占款不仅没有引起金融机构流动性增加,反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相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由于政策“宣示”效应大于资金“冻结”效应却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增加。这显然是一个悖论。然而与我国外汇冲销政策实施有关,也说明我国货币政策是初步有效的,尽管这是以其独立性为代价。  相似文献   

16.
赵彬  周嘉南 《金融与经济》2012,(10):39-41,38
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随着时间的不同,外汇占款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本文基于2005~2011年月度数据,运用结构突变模型分析发现,外汇占款在金融危机前已经发生了结构突变,产生了趋势性的根本改变。因此,当前必须对外汇占款的新变化引起高度重视,并将外汇管理的目标由"控流入"调整为"促平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10-2013年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对外汇占款与货物贸易代客结售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货物贸易代客结售汇顺差是形成外汇占款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对改革中的宏观审慎管理逻辑和工具进行了分析,发现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工具能够有效地提升国内流动性管理水平。最后,今文对完善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宏观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我国最为关注的经济问题之一。本文从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出发,采用2002-2010年的月度数据,定量分析了广义货币M2增长的主要来源及其与M2变动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前外汇占款是广义货币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金融危机后外汇占款为国内信贷扩张提供了支持,而国内信贷扩张最终导致广义货币的迅速增长,所以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过多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肖瑶 《时代金融》2013,(27):277
本文选取2006年-2012年的数据,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外汇占款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影响,得出结论:外汇占款与存准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外汇占款增加对存准率上调存在单向的传导关系。同时,本文认为随着新增外汇占款的连续增加以及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存款准备金率不会大幅下调了。  相似文献   

20.
评论     
《中国货币市场》2007,(8):81-81
邓先宏:外汇管理将有5大政策取向;苏宁:央行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成果显著;马凯:新增外汇占款的流动性已基本收回;伯南克:力阻次贷危机影响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