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胡志绚 《金融经济(湖南)》2011,(3):20-22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与人口控制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城镇化是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重要因素.是控制人口高增长的根本途径,是最有效的社会和自然的控制机制。实践证明:城镇化是实现人口控制.解决宁夏人口问题的一个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3.
胡志绚 《金融经济(湖南)》2011,(6)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与人口控制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城镇化是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重要因素,是控制人口高增长的根本途径,是最有效的社会和自然的控制机制。实践证明:城镇化是实现人口控制,解决宁夏人口问题的一个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4.
5.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稳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在逐年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出现了城镇化的现象。当人口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的同时,势必会给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只有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基于此,本文将深入分析我国的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基本内容,并总结出如何协调二者的互动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7.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城镇化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城镇化的过程包括人口的城镇化和经济的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性和互动性进行分析,探讨在城镇化进程中二者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措施进行简要分析,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为房地产市场波动提供一个关于人口角度的解释。论文首先通过构建需求函数,研究人口年龄变化对房地产影响,证明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城镇化人口来源的分析,认为城镇化不足以解释房价的快速上涨。本文还对房价未来走势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短期来看,购房适龄人口和人口红利持续将推动房地产业发展,支撑房屋需求。中长期来看,随着购房适龄人口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人口红利"转为"人口负债",我国住房消费真实需求将呈持续萎缩趋势,房地产市场投资、销售和价格均将面临考验。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就业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真实的影响关系,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否构成就业增长波动的动因?如果人口城镇化水平能促进就业增长,那么促进过程在长短期又具有表现出什么特性?基于此,本文采用1978年-2012年的样本数据,运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VAR模型实证检验陕西省就业增长与人口城镇化水平之间的真实影响关系,从而提出针对性措施以促进陕西就业增长与人口城镇化的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彭万力 《金融经济(湖南)》2010,(11):17-19
城镇化与人口区域发展密切相关。在认识湖南城镇化与人口区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湖南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推进湖南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湖南人口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性别差距视角为理解生产结构转型与人口增长转变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新的理论机制。以脑力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比重提高为特征的生产结构转型将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提高家庭生育养育机会成本并降低生育率,进而增加女性劳动相对供给,这又会进一步提高脑力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比重。直接干预女性劳动定价政策可能会带来女性结构性失业,反而扩大劳动力市场性别差距,且不利于生产结构转型;单方面降低女性生育养育成本政策虽然能够提高生育率,但也可能产生类似不利影响;降低男性生育养育成本政策既可以提高生育率,又可以缩小劳动力市场性别差距,并促进生产结构转型;生育养育成本补贴支出由政府承担的影响比由企业承担更为温和。本文结果表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应与缩小劳动力市场性别差距、推动生产结构转型的政策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本文研究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依据1993~2012年中国分税制改革以来的全国年度数据,考量可能影响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投融资行为的变量。结果显示:晋升激励、财政分权激励和工业化驱动与土地城镇化投融资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私人产权保护水平则与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结果表明,基于赶超战略的非均衡发展模式是形成以上制度安排的深层次原因,是实现土地与人口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城乡和工农业部门统筹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稳增长”与“稳杠杆”的双重目标,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财政、货币政 策四种规则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利用我国1995—2016年间的数据进行 估计,然后从平滑机制和联动机制两个层面探讨财政货币政策如何配合问题。研究发现,从平 滑机制看,财政货币政策需要各自加强相机调节力度,从联动机制看,利率需要对税收冲击负 向响应,而政府支出需要对货币供给冲击正向响应。研究表明,与现行政策范式相比,政策搭 配优化后的调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防风险”和“稳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目标,为此,本文构建一个平衡兼顾双重政策目标的门限理论模型框架,基于反事实方法评估了动态平衡上述两大目标的最优财政货币政策组合。研究表明:(1)2008年以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表现出较强的稳增长政策功效,但国际金融危机后,政策取向更倾向于动态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目标。(2)财政政策对三部门杠杆的影响呈现显著增强态势,数量型货币政策效果则在经历“增加—下降”周期后趋于稳定,利率政策效果显著而且近年来呈现增强态势,由此表明利率的传导效果正在不断得以强化。(3)从反事实结果看,宏观调控的最优政策搭配抉择取决于政策当局在动态平衡不同目标中的政策取向,特别是,依赖于精准调控“稳增长”与“防风险”目标的偏好强度。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物品引致供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强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7):9-12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对原有公共物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同时一些新的公共物品需求也会随之产生,从而产生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一般而言,按照公共物品理论,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者。但是,由于存在政府失灵与政府失败,公共物品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未必是最具效率的。因此,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应分析其基本特征,选择最优的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从2008年底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问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呈现一系列新的特点.针对在政策搭配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应从短期、中期以及长期来考虑政策的选择和配合. 相似文献
18.
从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特征看,根据HP滤波方法刻画的潜在产出曲线,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潜在产出增长率在2006年达到阶段性历史高位后逐年下降。基于工业化、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因素,以及高储蓄率对高投资率的支持,中期内我国投资增长仍将保持较强的惯性。然而,长期增长则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鉴于我国结构性问题突出,需要重视运用供给管理政策,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相似文献
19.
钟永红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22(2):29-34,97
从中国1978~2005年间金融发展的模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和它们之间的动态特性可以看到,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指标GDP的长期均衡关系支持中国金融发展的“供给导向型”模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短期和长期效应不一致;财政支出增加的经济增长效应要弱于货币供应量的扩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