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农地半私有化”制度,就是说这种制度名义上规定农地公有,实际上已经私有或近于私有。根本不存在是否或者怎样扩大农民地权的问题,农民的地权已经相当大了。从法规上看,虽然《宪法》规定农地集体所有,但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已经把农民的农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农地的承包经营权被赋予农民财产权的性质,“公民财产权不可侵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地的所有权已经被掏空了。从实践中看,农民已经基本上不买集体经济组织的账,且在中国农村的绝大多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首先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制度现状的具体分析,然后提出农村土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土地制度和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也即在中国实现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依靠政策推进农地制度变革的做法,在今天其弊已现。为此,应着眼于法律制度供给来推进农地制度变革,即通过其内部法律制度建设和外部法律制度建设,来全面推进农地制度的变革,以弥补政策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醉座考察两权分离的历史和条件入手,分析我国农地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方向应是农地所有和使用权首先统一于与土地有天然联系的农民,同时通过立法使政府保有对土地使用进行宏观调 控的管理权,在此基础上,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发展新的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的农地抵押融资制度从制度规范、体系构建、资金支持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实现了较好的风险管制,为当前祖国大陆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大陆地区应以《民法典》实施为契机,完善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法律表达、风险管控机制和市场交易保障制度,健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风险控制制度,增强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风险管控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地制度曾以帕累托式改革绩效实现了向集体制度的变迁而被世界所瞩日。然而,农村经济在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在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农地集体制度面临着种种困境,并制约了制度潜力的发挥,农地制度改革必须向着产权明晰化、使用权制度多样化、法制化以及配套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中最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制约着农业经济的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对现阶段黑龙江省农地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阶段黑龙江省农地制度的合理性及缺陷.为完善黑龙江省农地制度,促进农民增收应做好以下三点:在不发达地区应继续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宏观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中的法律制度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我国现行农地制度中法律制度建设的欠缺之处进行了分析,列举了学术界关于农地权利的法律制度研究的各种观点,进而提出了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属、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利结构、发包主体和承包主体、土地承包期限与调整、土地承包纠纷的仲裁和处理等方面法律制度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We study whether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CEECs) have an incentive to use the euro as a monetary anchor. Adapting a cross-section estimation method initiated by Bayoumi and Eichengreen, we show that, compared to an optimum currency area standard, the CEECs have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USD in the past and should prefer the euro to the dollar as a nominal anchor. Through a theoretical model that takes external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we then show that the CEECs should also have an incentive to stabilize their currencies in real terms against a basket where the euro would be prominent. 相似文献
12.
借助于对中东欧国家银行业改革历程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国金融改革路径和制度建设的选择及其成效,从中得到的启示可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近30年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不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土地制度实现形式,理论上也有大量的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讨。笔者认为,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在维持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坚持市场化、综合配套和尊重农民选择的原则,并因地制宜地进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解释了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考察岳家营村发现,利用土地流转有利于发展农业规模经济和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各个产业转移、发展农村经济,从而实现农民富裕,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潜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对农地制度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但改革仍然不到位。目前,我国各地在实践中推行的多种可供选择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既有利又有弊。因此,结合本地实际,推行符合当地情况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路径依赖”的有关思想,在制度变迁中,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路径时,也应该了解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惯性与趋势,在总结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一条适宜的农地制度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是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与使用权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晰.文章利用比较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界定了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与成员之间的权利关系.文章认为,“双轨制”产权改革顺应历史要求,符合农民的意愿,能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切合农村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的“第二个飞跃”与农用土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制度的安排与改革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前程。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是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发展合作经济。现行土地制度制约着第二个飞跃的实现,需要调整和完善。土地私有化不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土地制度改革在于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构建农地财产权新的框架,以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制度改革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文章分析了宁夏土地制度改革探索的成绩及问题,提出了明晰土地产权、提高土地征地标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效性、建立农地收益增长机制和加大对农民、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土地流转扶持力度等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